19.清領前期嚴格限制漢人來臺的條件,其目的為何? (A)為渡臺漢人提供保障 ..-阿摩線上測驗
![]() | l740414 國一上 (2020/06/10): 在清廷的心目中,移民台灣的漢人全是危險份子,如何加以嚴重取締乃是治台的根本方針,而其最關心的是如何防止台灣再成為反清的基地,因此限制漢人渡海來台,(1)想渡海來台者,必須先再原籍地申請「照單」(渡台証照)。(2)渡台者一律不准攜帶家眷(3)奧地向為海賊 窟,不准其民渡台。 這三項禁令中的第(2)項,施行得結果,台灣社會造成陽盛陰衰的異常現象,亦是台語「羅漢腳」(單身漢),「無 (妻)無猴(子)」的由來。因此,漢人男子為了生理上的需求,以及「傳宗接代」,只好就地取糧,紛紛與平埔族女性通婚期(雖然清政府禁令「漢番」通婚),所以台語也說「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就是這個道理。 禁令第(3)項禁止客家人渡台,是對客家人的差別待遇,據說是出於對客家的偏見私恨。但是因為有這項禁令,以致客家人渡台較晚,且條件較好的平原地帶多被閩南人捷足先登,所以「客莊」大多接近山麓地帶。 以防止台灣移民造反為統治台灣的基本政策的滿清政府,制定上述各種限制措施,對台灣的開拓經營非常消極。 上述「渡海三禁」是對付中國東南沿海住民的措施,依一方面對於在台居民則另外頒行「封山令」來加以抑制。清廷用「封山」和「海禁」兩種法令雙管齊下,縛往這個島嶼使不得動彈,前後達190年(1684~1874)之久。 清廷對原住民的統治採放任政策,只有在原住民起來反抗時,清廷才以武力鎮壓。所謂的劃界封山措施,就是禁止在台漢人私入原住民的居住區域去拓墾。而原住民也不得下山,被圍困在山地區域裡。 「封山令」表面上是為了保護原住民,禁止移民私自侵入原住民區域以免發生「漢番」衝突,侵害原住民。但事實上是為了防止判亂的移民逃匿原住民的山區,同時也是為了防止移民跟原住民勾結而判亂。 在台灣,清政府採取了一些保護土著民族的政策。例如:劃定土牛絨為界,嚴禁漢人侵入土著民族地區開墾土地,以保護土著居民的土地權益;對欺壓土著民族的社商、通事、奸棍等給予懲罰;減輕土著居民的社餉負擔;由於土著民族在林爽文事件中「協助官軍,為力不小」,清廷特立設立「番屯」,給予一定的養贍埔地,供他們長久耕作;設立南北兩路理番同知,處理漢土糾紛,選拔頭目,管理義學及一切輸餉事務,並制定一系列保護土著居民的措施。 隨著時勢的演變,清廷的各種禁令措施,久而久之也形同具文,台灣的開發亦日漸擴大。漢人勢力的擴展便是番社勢力的衰退,原住民的土地不斷被漢人侵佔,造成不少人生計日困,流離失所。 | 0個讚 | 檢舉 |
|
|
19.清領前期嚴格限制漢人來臺的條件,其目的為何? (A)為渡臺漢人提供保障 ..-阿摩線上測驗
This is a large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