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飲食指南除了持續強調「均衡飲食」的意義,並教導民眾實際作法,另有3個主要修正重點,包括:1「全穀根莖類」改為「全榖雜糧類」改用「雜糧」的名稱取代「根莖」,讓民眾對於「全穀雜糧類」能有更廣泛的認知,全穀雜糧類除了民眾熟悉的穀類,如稻米、大麥、玉米等,還包括根莖類的薯類,食用其種子的豆類和食用其果實的富含澱粉食物,如紅豆、綠豆、皇帝豆、栗子、菱角等。林莉茹表示,建議三餐應以「維持原態」的全穀雜糧為主食,或至少有1/3為未精製全穀雜糧,因此,可以增加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等多種營養素的攝取。2調整「蛋」在蛋白質食物來源的順序,修正為「豆>魚>蛋>肉類」選擇蛋白質食物類時,為避免同時吃入不利健康的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這類食物應有其優先順序,原該類別為「豆魚肉蛋類」,顯示建議選擇的優先順序為豆類、魚類與海鮮、禽肉、畜肉、蛋類,但近年研究顯示,蛋的攝取與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和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不具關聯性,加上蛋所含的營養豐富,故建議選擇的優先順序修正為「豆魚蛋肉類」。林莉茹指出,最新國際飲食指引的專家報告指出,新的科學證據發現「蛋的攝取與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的關聯性低」,又基於「蛋」所含的脂肪組成飽和脂肪含量低,較無對身體危害的疑慮,加上蛋所含的營養豐富,經討論後建議更動蛋在我國飲食指南中蛋白質食物來源的順序,由原來的「豆魚肉蛋類」改成「豆魚蛋肉類」。林莉茹指出,蛋類主要指各種家禽的蛋,其中又以雞蛋最為普遍,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除了蛋白質,蛋黃中也含有脂肪、膽固醇、豐富的維生素 A、維生素B1、B2和鐵、磷等礦物質,可說是既便宜又營養的食物。國外最新研究發現,一天一顆蛋可能會降低得心臟病及中風風險。建議一般健康人(無高血脂、家族性心臟血管疾病、脂肪肝及肝指數GOT及GPT偏高或肥胖者或醫囑特別吩咐者)可以每天吃一個蛋。血液膽固醇過高、曾罹患動脈血管梗塞、肥胖或是脂肪肝患者等,還是要注意蛋的攝取,一天應少於一顆蛋黃的攝取量。3不再強調選用低脂或脫脂乳品,將「低脂乳品類」改成「乳品類」「過去低脂乳品被認為有減少脂肪攝取的好處,但近年來許多國家研究發現,並不會因為攝取全脂乳品,而提升慢性病風險或造成體重增加。」林莉茹表示,可以說全脂與低脂乳品好處相同,建議每日攝取1.5~2杯乳品類,以增進鈣質攝取,保持骨質健康。若是有「乳糖不耐症」的人,一喝牛奶就拉肚子的情況,可以試著建立起規則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從少量少次開始,逐步養成每天喝牛奶的習慣,可幫助身體重新適應乳糖、減少乳糖耐受不良的症狀。醱酵乳製品包括含有少量乳糖的乳酪(起司)、含有益生菌幫助分解乳糖的優格及優酪乳,或是低乳糖或沒有乳糖的牛奶,也可提供乳糖耐受不良的人做選擇。國人飲食型態普遍不均衡為了解國人的飲食型態,國健署進行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我國19~64歲成人,每日平均乳品攝取不足1.5杯,高達99.8%;堅果種子不足1份的為91%;蔬菜攝取量不足3份為86%;水果攝取量不足2份亦為86%。以每日需求熱量2000大卡的六大類飲食建議量估算,我國19~64歲成人每日平均豆魚蛋肉攝取超過建議攝取量6份有53%、全穀雜糧攝取超過建議攝取量3碗有49%、油脂類超過建議攝取量5茶匙的有39%,顯示國人在攝取六大類食物有極高的比例未達到均衡飲食。形成「蔬菜水果吃太少、蛋白質澱粉常過量」的失衡狀態。營養失衡,容易導致慢性病林莉茹表示,「六大類」食物分別提供不同的營養素,每類食物都要吃到建議量,才能達到均衡。飲食不均衡可能導致營養不良,若是營養素缺乏、過多或不均衡,都易導致體重過輕、過重、肥胖、慢性病等健康問題。據WHO估計,水果及蔬菜攝取不足,造成全球約14%胃腸道癌症死亡,11%缺血性心臟病死亡及9%中風死亡,而攝取足量的蔬菜及水果,可以預防如心臟疾病、癌症、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疾病。林莉茹建議,國人可以參照「每日飲食指南」,先找出自己的健康體重,進而查出自己的生活活動強度,再計算出自己的熱量需求。並於每日飲食之中,依熱量需求,均衡攝取六大類飲食建議份數。如此「量身訂做」,每天每餐,日積月累,讓健康如影隨行。【請見《常春月刊》423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42. 有關 107 年最新版「國民飲食指標」的說明內容中, 下列何者錯誤? ..-阿摩線上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