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理解】題組題:第21至30題 今年107年1月12曰到4月8日,位於臺北..-阿摩線上測驗
![]() ![]() | 蝦皮:警察法規白話解題 國三上 (2018/10/29): 1905年,愛因斯坦在論文《關於光的產生和轉變的一個啟發性觀點》裏,重新解釋光電效應,他提出光量子假設,光束是由一群離散的能量粒子組成,稱為光量子,而不是連續性波動。這光量子後來簡稱為光子。對於馬克斯·普朗克先前在研究黑體輻射中所發現的普朗克關係式,愛因斯坦給出另一種詮釋:頻率為 {\displaystyle \nu } 愛因斯坦的論述極具想像力與說服力,但卻遭遇到學術界強烈的抗拒,這是因為它與詹姆斯·馬克士威所表述,而且經過嚴格理論檢驗、通過精密實驗證明的光的波動理論相互矛盾,它無法解釋光波的折射性與相干性,更一般而言,它與物理系統的能量「無窮可分性假說」相互矛盾。甚至在實驗證實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方程式正確無誤之後,強烈抗拒仍舊延續多年。愛因斯坦的發現開啟了的量子物理的大門,愛因斯坦因為「對理論物理學的成就,特別是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6] 愛因斯坦的論文很快地引起美國物理學者羅伯特·密立根的注意,但他也不贊同愛因斯坦的理論。之後十年,他花費很多時間做實驗研究光電效應。他發現,增加陰極的溫度,光電子最大能量不會跟著增加。他又證實光電疲勞現象是因氧化作用所產生的雜質造成,假若能夠將清潔乾淨的陰極保存於高真空內,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了。[23]:2381916年,他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正確無誤,並且應用光電效應直接計算出普朗克常數。[25]密立根因為「關於基本電荷以及光電效應的工作」獲頒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0個讚 | 檢舉 |
|
|
【閱讀與理解】題組題:第21至30題 今年107年1月12曰到4月8日,位於臺北..-阿摩線上測驗
This is a large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