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檢定(教檢)◆教育理念與實務(舊名:教育原理與制度)(幼兒園、特殊教育、國民小學、中等學校)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13. 教師有時對班上學生給予「遲鈍」、「搗蛋鬼」等標籤。此種標籤的形成與作用,下列何者不正確?
(A)學生表現是影響教師對學生貼標籤的主因
(B)標籤理論來自於教育社會學中衝突學派的看法
(C)教師最初的主觀評價可能會逐漸形成客觀事實
(D)學校制度中的班級篩選、教學分級等措施會影響到標籤的形成


答案:登入後觀看
難度: 適中
最佳解!
Kai 大三下 (2020/02/13)
貝克(Howard Becker)的標籤理論 重新解釋偏差行為的成因。標籤的張貼是有選擇性的。被貼上標籤之人的階段論。 標籤理論的內容要旨:貝克的標籤理論具有如下三個要點:重新解釋偏差行為的成因。偏差行為指的是違背社會規範的行為,這是多數人皆可接受的定義,並無多大爭論存在。然而為什麼會產生違背社會規範的偏差行為呢?則各家之見解大相逕庭。張德勝(民76,頁205~207)歸納各種解釋偏差行為(他稱為越軌行為)的理論,提出偏差行為的成因有三:其一,偏差行為是病態的產物。在個人病態方面,有先天的生理缺陷論;有後天的社會化不良論;在社會病態方面,則有越軌次級文化論,社會解組論,社會失範論,社會制度論。其二,偏差行為是適...
查看完整內容
3F
林紫陽(邀請碼103502 大一下 (2020/03/16)

★★★★★★,...



(內容隱藏中)
查看隱藏文字
4F
絳絳 高三上 (2020/03/22)

B 應該是解釋理論學派

★★(☆☆☆☆☆☆...



(內容隱藏中)
查看隱藏文字
5F
jenny 高二上 (2020/06/08)

標籤理論是一個犯罪學理論,理論分支屬於「犯罪社會學」

13. 教師有時對班上學生給予「遲鈍」、「搗蛋鬼」等標籤。此種標籤的形成與作用,..-阿摩線上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