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初期以武裝抗日為主。至那個事件之後才改為以文 化抗爭..-阿摩線上測驗
1F 步儜苫 大四下 (2016/06/27)
(A)西來庵事件西來庵事件,又稱「余清芳事件」、「玉井事件」、「噍吧哖事件」,是發生於臺灣日治時期大正四年(1915年)的武力抗日事件,領導人為余清芳、羅俊、江定等人。西來庵事件是臺灣日治時期諸多起事之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同時也是臺灣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抗日的重要事件,更是臺灣漢人史載最後一次大規模武裝臺灣抗日運動。 (B)霧社事件霧社事件,是日治臺灣昭和五年(1930年)發生的原住民抗暴事件,地點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霧社。 (C)簡大獅事件簡大獅(1870年-1900年3月29日),名忠誥,號大獅,台灣台北滬尾(今日新北市淡水區)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梅林坎下(較新的研究報告指出,簡大獅曾自言本籍宜蘭十六坎人)... 查看完整內容 (A)西來庵事件 西來庵事件,又稱「余清芳事件」、「玉井事件」、「噍吧哖事件」,是發生於臺灣日治時期大正四年(1915年)的武力抗日事件,領導人為余清芳、羅俊、江定等人。西來庵事件是臺灣日治時期諸多起事之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同時也是臺灣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抗日的重要事件,更是臺灣漢人史載最後一次大規模武裝臺灣抗日運動。 (B)霧社事件 霧社事件,是日治臺灣昭和五年(1930年)發生的原住民抗暴事件,地點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霧社。 (C)簡大獅事件 簡大獅(1870年-1900年3月29日),名忠誥,號大獅,台灣台北滬尾(今日新北市淡水區)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梅林坎下(較新的研究報告指出,簡大獅曾自言本籍宜蘭十六坎人)。台灣日治時期早期的抗日領袖。簡大獅與柯鐵虎、林少貓被並稱為「抗日三猛」。因一再抗日,後被台灣總督府處決於台北。有關簡大獅的早期資料在正史少見,多見於文學散文。 本名簡忠誥,年輕時回南靖掃墓祭祖,並在當地練習武術,卻因與人比賽,遂將宗祠門口的石獅子舉起來繞行鄉里,眾人稱他「氣力大過石獅」,於是為簡取號為「大獅」,從此以簡大獅三字知名。後返台,在滬尾開設武館。 (D)北埔事件 北埔事件為1907年(明治40年)11月,發生於台灣新竹北埔的反日事件。 ◎台灣文化協會 1895年日本開始殖民台灣,至1915年的20年間,台灣人從事的是武裝抗日,此起彼落,幾乎從不間斷,1915年,發生了西來庵事件,這是最後一起武裝抗日,日本鎮壓後,屠村逾三千人,逮捕1957人,866人被判處死刑。這之後,台灣的有識之士深刻了解到台、日間武裝力量差距太大,以流血方式抗日,付出的代價太大,成功的希望又太小,開始思索下一階段抗日的方式→成立台灣議會。 |
22. 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初期以武裝抗日為主。至那個事件之後才改為以文 化抗爭..-阿摩線上測驗
This is a large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