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甄◆地球科學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48. 約 46 億年前,地球從太陽星雲中形成,後來在漫長的增溫、降溫過程,地球內部因 為化學及密度分異,開始分層。下列何者是地球內部分層後的結果?
(A) 鐵、鎳下沉成為原始地核
(B) 鐵、鎳上浮成為原始地殼
(C) 融化的鐵、鎳上浮成為原始地函
(D) 火山活動從外核開始


答案:登入後觀看
難度: 非常簡單

10
 【站僕】摩檸Morning:有沒有達人來解釋一下?
倒數 2天 ,已有 1 則答案
蝦皮:警察法規白話解題 國三上 (2021/05/30):

(一)      組成地球的物質

A、 地球的內部構造:

(1)研究地球內部的方法:

甲、 地球平均密度為5.52gcm3,但地表岩石的密度指有2.85 gcm3,因此地球內部由密度【很大】的物質組成。

乙、 透過礦坑及挖井技術【直接】測量,則最深只能挖15km左右,對於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幫助有限。

丙、 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經過不同的物質時,傳播速度和方向的變化,間接測得地球內部的構造和組成。

(2)地球內部的分層:

甲、 地核:

(a) image004.jpg#s-328,181【厚度】最大、【密度】最大的部分,由【金屬】組成,可能成分為【鐵、鎳】等重金屬物質。

(b) 地球形成之初,由於【放射性】物質衰變釋放出能量,並且【隕石】撞擊,使地球成為【熔融】狀態,因此密度大的鐵鎳金屬下沉,所以地核以鐵鎳為主。

(c)  地球內部的三個分層密度大小為【地核】【地函】【地殼】

乙、 地函:

(a) 地核外部大部分為【岩石】構成,密度較大的岩石緊貼於地核的外部,形成一層厚大的岩石層,主要岩石為【橄欖岩】

(b) 【體積】最大的部分。

(c)  【上部地函】100公里~250公里深處,有部分熔融的物質,使該區域的岩石【流動性】增高,形成【軟流圈】

(d) image006.jpg#s-275,178軟流圈內熔融的物質聚集而成【岩漿】

(e) 岩石圈是指【軟流圈】以上的固體地球部分,分裂成一些大小不等的【板塊】(包括歐亞板塊、印澳板塊、太平洋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板塊等,共七大板塊),其中以【太平洋板塊】最大,且都是【大陸地殼】

丙、 地殼(【矽鋁】氧化物)

(a) 地函外覆蓋一層密度較小的薄岩層,成為固體地球的外殼。

(b) 地殼再分為【大陸】地殼及【海洋】地殼。

(c)  構成地殼的主要成分為【矽酸鹽】類礦物。含量最多的元素依序為【氧>矽>鋁>鐵】

性質比較

組成

厚度

密度

分布面積

地殼年齡

海洋地殼

玄武岩

較薄(7公里)

較大

較多

較新

大陸地殼

花崗岩

較厚(35公里)

較小

較少

較老

(3)岩石圈厚100公里,地殼厚35km,地函厚2900km,地球半徑為6400km,軟流圈從地表以下100km250km處。

(4)地殼與地函的交界稱為【莫氏】不連續面,地函與地核的交界稱為【古氏】不連續面。

B、 岩石圈與地殼

(1)岩石圈包括【地殼】及一部分【上部地函】。

(2)image008.jpg#s-193,164大陸地殼較【厚】,平均約35km,組成密度較【小】,以【花岡岩】為主。

(3)海洋地殼較【薄】,平均約7km,組成密度較【大】,以【玄武岩】為主。

(4)【氧】為地殼最主要的成分,占地殼總質量將近一半;在地球的【水圈】【氣圈】【岩石圈】中,氧含量相當豐富。

(5)地殼中含量第二位的元素是【矽】,含量占地殼總質量四分之一,而矽和氧占地殼總質量約3/4,因此地殼物質中以含【矽酸鹽】類礦物最為常見。

(二)地球的來源:

步驟

說明

圖示

image010.jpg#s-544,162

匯聚

約在46年前,在太陽形成的同時,圍繞在太陽周圍的微塵物質互相吸附、碰撞,逐漸累積成小顆粒,不斷聚集,終而結合成行星。

熔融

地球形成的初期,由於隕石撞擊的次數頻繁,以及放射性物質衰變所釋放的巨大能量,使得地表成為高溫的熔融狀態

分化

地球逐漸冷卻時,內部物質分化,重的物質下沉,輕的物質上浮,於是依密度大小,由內至外分別形成了地核地函地殼等三層。

image012.jpg#s-122,118

地核

密度最大,由鐵、鎳金屬組成。

地函

地球中間部分由岩石組成,與地殼相鄰為『莫氏不連續面』,與地核相鄰為『古氏不連續面』。

地殼

密度最小的物質,主要成分為矽、鋁的氧化物

(三)地球內部構造的探測:   

比較

方法

說明

 

直接

開挖

鑽井技術最深只能達到距離地表約12公里,對瞭解地球內部構造的幫助,十分有限。

image014.jpg#s-180,102

間接

地震波

藉著地震波在不同介質中有不同的傳遞速率,且進行方向亦隨之改變,因此可藉此瞭解地球內部的構造。

比較

位置

密度

厚度

體積

組成物質

比喻成雞蛋

比喻成蘋果

地核

最內層

最大

最厚

其次

鐵鎳等重金屬

蛋黃

果核

不連續面

古氏不連續面

地核與地函的交界面

地函

中間

其次

其次

最大

橄欖岩

蛋白

果肉

不連續面

莫氏不連續面

地殼與地函的交界面

地殼

最外層

最小

最薄

最小

氧矽鋁化合物較多岩層

蛋殼

果皮

    【註】:1.不連續面為地震波的波速不連續,並非實際的破裂面。

             科學家在地表發射地震波時,發現地震波傳至地球內部的某處,波速會有明顯的改變,於將此處波速改變的界面,稱為不連續面。


http://www.phyworld.idv.tw/EARTH/BOOK5/CH6/B5_6-1_POINT.htm


1個讚
檢舉


48. 約 46 億年前,地球從太陽星雲中形成,後來在漫長的增溫、降溫過程,地球..-阿摩線上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