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約 46 億年前,地球從太陽星雲中形成,後來在漫長的增溫、降溫過程,地球..-阿摩線上測驗
蝦皮:警察法規白話解題 國三上 (2021/05/30): (一) 組成地球的物質 A、 地球的內部構造: (1)研究地球內部的方法: 甲、 地球平均密度為5.52g/cm3,但地表岩石的密度指有2.85 g/cm3,因此地球內部由密度【很大】的物質組成。 乙、 透過礦坑及挖井技術【直接】測量,則最深只能挖15km左右,對於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幫助有限。 丙、 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經過不同的物質時,傳播速度和方向的變化,間接測得地球內部的構造和組成。 (2)地球內部的分層: 甲、 地核: (a) 為【厚度】最大、【密度】最大的部分,由【金屬】組成,可能成分為【鐵、鎳】等重金屬物質。 (b) 地球形成之初,由於【放射性】物質衰變釋放出能量,並且【隕石】撞擊,使地球成為【熔融】狀態,因此密度大的鐵鎳金屬下沉,所以地核以鐵鎳為主。 (c) 地球內部的三個分層密度大小為【地核】>【地函】>【地殼】。 乙、 地函: (a) 地核外部大部分為【岩石】構成,密度較大的岩石緊貼於地核的外部,形成一層厚大的岩石層,主要岩石為【橄欖岩】。 (b) 為【體積】最大的部分。 (c) 在【上部地函】約100公里~250公里深處,有部分熔融的物質,使該區域的岩石【流動性】增高,形成【軟流圈】。 (d) 軟流圈內熔融的物質聚集而成【岩漿】。 (e) 岩石圈是指【軟流圈】以上的固體地球部分,分裂成一些大小不等的【板塊】(包括歐亞板塊、印澳板塊、太平洋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板塊等,共七大板塊),其中以【太平洋板塊】最大,且都是【大陸地殼】。 丙、 地殼(【矽鋁】氧化物): (a) 地函外覆蓋一層密度較小的薄岩層,成為固體地球的外殼。 (b) 地殼再分為【大陸】地殼及【海洋】地殼。 (c) 構成地殼的主要成分為【矽酸鹽】類礦物。含量最多的元素依序為【氧>矽>鋁>鐵】。
(3)岩石圈厚【100】公里,地殼厚【35】km,地函厚【2900】km,地球半徑為【6400】km,軟流圈從地表以下【100】km至【250】km處。 (4)地殼與地函的交界稱為【莫氏】不連續面,地函與地核的交界稱為【古氏】不連續面。 B、 岩石圈與地殼 (1)岩石圈包括【地殼】及一部分【上部地函】。 (2)大陸地殼較【厚】,平均約【35】km,組成密度較【小】,以【花岡岩】為主。 (3)海洋地殼較【薄】,平均約【7】km,組成密度較【大】,以【玄武岩】為主。 (4)【氧】為地殼最主要的成分,占地殼總質量將近一半;在地球的【水圈】、【氣圈】和【岩石圈】中,氧含量相當豐富。 (5)地殼中含量第二位的元素是【矽】,含量占地殼總質量四分之一,而矽和氧占地殼總質量約3/4,因此地殼物質中以含【矽酸鹽】類礦物最為常見。 (二)地球的來源:
(三)地球內部構造的探測:
【註】:1.不連續面為地震波的波速不連續,並非實際的破裂面。 科學家在地表發射地震波時,發現地震波傳至地球內部的某處,波速會有明顯的改變,於將此處波速改變的界面,稱為不連續面。 http://www.phyworld.idv.tw/EARTH/BOOK5/CH6/B5_6-1_POINT.htm | 檢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