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板塊運動是哪兩個層圈的交互作用? (A) 岩石圈和軟流圈 (B) 地..-阿摩線上測驗
蝦皮:警察法規白話解題 國三上 (2021/05/30): 板塊構造學說主要在說明目前發生在地球上層的構造及解釋地震發生之原因。地球的最外部為冷而硬的可移動之岩石,稱為岩石圈,其厚度平均約100公里。 岩石圈之下的軟流圈為黏度高的固態物質所組成,在高溫、高壓作用下而成可塑性,使岩石圈漂浮其上。 岩石圈與軟流圈 而板塊其實就是浮在軟流圈上的岩石圈,隨著隱沒板塊的拉力及軟流圈的熱對流作用被帶動,相較於軟流圈為較硬、較脆,因此分裂成十幾個板塊,而板塊間的相對活動,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板塊運動。 目前科學家將板塊區分為十幾個板塊,包括較大的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及南極洲板塊和幾個較小的板塊。板塊受到張力、壓力、重力及地函熱對流的作用,不同板塊之間每年以數公分的相對速度緩慢移動,大部分的地震、火山及造山運動便由於相鄰板塊的交互作用而發生。 地球的板塊分布圖
板塊交界處的型態板塊交界處依照相對運動方向、作用力的不同,可區分成三種型態:
分離型板塊
聚合型板塊
守恆型板塊
臺灣身處板塊運動發生的交界處,也就是地震發生頻繁的地帶,雖然地震不時會為我們帶來慘痛的災難,或是難以估計的精神傷害,但是地震卻是地球生命力的自然表現,我們無法避免;因此,我們只能心平氣和的接受大自然的安排,藉著地震及地質資料探索板塊的構造和運動方式,面對它、瞭解它,建立正確的防災態度與準備,以期能將災害降到最低。 板塊運動是許多力經複雜的交互作用產生結果 http://163.28.10.78/content/junior/earth/tn_gz/geologic/earthquake/b1a4.htm 板塊可以移動的原因是因為岩石圈的強度比下方的軟流圈要大,地函密度的變化造成了地函對流。一般認為板塊運動是由海底遠離擴張脊的運動(因為地形及地殼的變化,造成地球引力的差異)、阻力及隱沒帶向下的吸力等影響組合而成。另一種解釋則是考慮地球旋轉的受力差異,以及太陽及月亮的潮汐力。這些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及其關係還不清楚,目前也還有許多爭議。 | 檢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