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卡新福利】寫作批改懸賞券,將於 2024/10/31 23:59:59 過期,還沒使用或領取,趕快前往領取並使用吧! 前往查看

教甄◆歷史專業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6. 關於清代臺灣逐漸由移墾社會走向文治社會,有學者稱之為「內地化」,有學者稱之 為「土著化」。以下關於兩學說的說法,何者正確? (甲)主張「內地化」的代表性學者是李國祁 (乙)主張「土著化」的代表性學者是陳芳明 (丙)「內地化」強調臺灣內部主體性的自我變化,並不受外力影響 (丁)「土著化」即原住民化,主張社會變遷呈現原住民同化的結果 (戊)「內地化」、「土著化」的觀點都反映當時社會「轉型」的現象
(A) 甲丙
(B) 甲戊
(C) 乙丁
(D) 乙戊


答案:登入後觀看
難度: 簡單

10
 【站僕】摩檸Morning:有沒有達人來解釋一下?
倒數 4天 ,已有 1 則答案
武士ねこ 高三下 (2020/06/21):

      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建立,從 1980 年代以來,就有「土著化」和「內地化」

二種不同的分析架構,討論清代傳統漢人社會在臺灣的型構,及其與國家權力、

族群分類之間的關係。

    「內地化」的說法是李國祁教授在 1975 年提出的,他的主張有以下幾點:

1.臺灣自康熙朝納入清帝國的版圖後,雍正以降,清廷所推行的政策,為使其

內地化,目的在使台灣成為中國本部各省的一部份。至十九世紀中期,臺灣

西部已開發地區內地化幾已完成,非僅設官分治與中國本部相同,社會領導

階層已由豪強轉變為士紳階級

2.清季政治措施的重心在於撫番、拓墾與設官分治,因臺灣當時是移墾地區,

其政治近代化的目的是內地化,多數地區仍屬於未開化,或已開化而政治制

度仍在草創未上軌道的狀況中。而撫番、拓墾與設官分治是使全島達於文治

的最重要措施,經由這種措施方能使臺灣在政治與文化上達成與內地無異。

因此,政治近代化的目標在於內地化,更由於內地化亦含有社會及文化上的

意義,故其成效使得臺灣整個政治與社會文化向前推進。

3.內地化的結果是臺灣成為中華文化的文治社會。「由粗放的移墾社會型態

走向文治,由畛域互異的地域觀念走向民族融合,以士紳階層為領導階層的統一。


      「土著化」的說法是由人類學家陳其南所提出,在 1975 年由陳其南

以碩士論文的型式提出。「土著化」理論的主要論點為:

1.臺灣漢人社會之發展過程是「移民社會」轉型為「土著社會」的過程,

而劃分這兩個階段的標準是社會群體構成的認同意識,在前期的「移民社會」中,

緣於大陸的祖籍意識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而反映在不同祖籍群之間頻繁的分類

械鬥事件上。後期的土著化過程,則以建立在臺灣本地的地緣和血緣意識做為新的

社會群體認同指標。也就是說,土著化以前的臺灣漢人社會,是一個以大陸祖籍為

社會群體認同指標的移民社會。

2.當臺灣的漢人社會逐漸定著化以後,社會群體的分類原則也跟著開始轉變,

逐漸以本地的神明信仰和新興的各種宗族組織為認同對象,特別是從受祖籍

觀念影響的移殖型宗族,轉變為源於來臺開基祖在本地所形成的新宗族。漢

人社會越是歷史悠久,而社會越是穩定,就越傾向於以本地的地緣和宗族關

係為社會群體的構成法則;越是不穩定的移民社會或邊疆社會,越傾向於以

祖籍地緣或移殖性的宗族為人群認同標準。

3.初期臺灣漢人移民社會是中國大陸傳統社會的連續和延伸,移民社會的性質

就是原傳統社會移殖或重建的過程。移民社會經過一段時間後即經土著化過

程轉化為土著社會。其特徵表現在移民本身對臺灣本土的認同感,不再一味

以大陸祖籍為指涉標準。在意識上由「唐山人」、「漳州人」、「泉州人」、

「安溪人」等概念轉變為「臺灣人」、「下港人」、「南部人」、「宜蘭人」等。

在血緣意識及祖先崇拜的儀式上不想再「落葉歸根」,或醵資返唐山祭祖。

重新肯定臺灣這地方才是自己的根據地,也在臺灣建立新的祠堂和祭祀組織,

逐漸地從大陸的祖籍社會孤立出來,成為一個新的地緣社會。

4個讚
檢舉


6. 關於清代臺灣逐漸由移墾社會走向文治社會,有學者稱之為「內地化」,有學者稱之..-阿摩線上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