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暫停服務時間】2024/05/01(三),影響:阿摩粉絲團、系統回報、信箱、鑽石兌換商城出貨事宜。

教育哲學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37. 哲學家康德(I. Kant)主張在兒童身心兩方面必須用保育、約束及訓練的方法,道德方面必須養成自覺的品性、自由的人格,以及依照道德律而立身處世的自由習慣。從上述的論點來看,他的人性理論較偏向下列何種主張?
(A) 性善說
(B) 人性非善非惡說
(C) 人性亦善亦惡說
(D) 性惡說


答案:登入後觀看
難度: 適中
最佳解!
Shih-hsuan SU 高一下 (2015/06/05)
  人性論   中國 西★ ★★★...


(內容隱藏中)
查看隱藏文字
4F
艾游 高一下 (2015/06/05)
補: 亦善亦惡---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by歐文)
5F
林怡芬 高三上 (2017/05/25)

(B)1.哲學家康德(I.Kant)...



(內容隱藏中)
查看隱藏文字
6F
林琳 國二下 (2018/01/02)

◎康德的道德哲學內涵─人性觀

康德對人性採取折衷的看法,也就是「人性無善惡」,他認為如果以二分法將人的行為分為「非善即惡」或「非惡即善」,這是犯了邏輯的謬誤。康德強調,人在道德上之善惡取決於意志的選擇,他曾說:「道德法則決定意志,符合法則的行為本身即是善的」,反之,若選擇不符合法則的行為則為惡。人之所以為惡,是因為未能遵從道德法則而然。

此外,康德認為,人類有趨善或趨惡兩種傾向,善的傾向是由學習而獲得的,惡的傾向則是由個人自己所招致的。從行為來說,人人皆有趨惡的傾向。然而康德主張後天的環境可以使人變善或變惡教育的功能乃在引導人性朝著善的方向去發展,他又說:「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結果」。人性既無善惡之分,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因此,後天的教育環境對於人性的薰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37. 哲學家康德(I. Kant)主張在兒童身心兩方面必須用保育、約束及訓練的..-阿摩線上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