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相互教學法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專家(在教室中通常是老師)在相互教學之初,負起主導的任務。此時老師是示範者的角色,而兒童僅居於旁觀者的地位。當兒童在老師一再的示範以及與老師輪流引導對話之下,慢慢成為較有經驗、且較有能力去表現較複雜的部份工作時,老師便逐漸將主導的責任讓渡給學生,此時老師的責任是和兒童一起分享認知工作,讓兒童採取主動學習的地位,在兒童有所疑惑時,再給予校正與引導。最後,老師讓兒童擔任主導的角色,老師則扮演一個支持、共鳴的(sympathetic)聽眾(Palincsar & Brown, 1984)。 Palincsar和Brown(1984)指出支持性的行為,如:示範、評論和詢問,是在引導兒童使用較有效的策略。而當兒童自己本身經由自我調整(self-regulation)和自我詢問(self-interrogation),已能扮演詢問(interrogative)和批判的角色時,教師可指派一位小老師和全體的學生默讀第一段,然後小老師就第一段提出一個問題,接著摘要,並提供一個預測或者在適當時機要求澄清疑慮。這四種策略盡可能的混合在對話當中,同時師生彼此給予回饋。 教師在活動進行當中,可透過暗示(prompting)、教導(instruction)、修正(modifying)、讚賞(praise)和回饋(feedback)的技巧,提供給小老師必要的指導。 在以上相互教學法的過程中,「專家鷹架」的概念是提供一個支持性的學習情境和引導,讓學生逐漸獲得技巧。專家以實際的文章內容做策略的示範與運用,並向學生解釋為何要使用策略和如何去使用它們之後,師生間便以四種策略為架構進行對話。老師藉由對話建立鷹架,以提供學生學習支持的情境。在學生逐漸熟悉如何運用策略進行學習時,老師便逐漸將學習的責任轉移至學生身上。希望藉學習責任之轉移,使學生能夠逐漸負起使用策略的責任,最後能夠有效的將認知歷程內化而獨自運用策略與進行學習。 相互教學法的內涵  相互教學法相當強調師生間之「對話」及「學習責任的逐漸轉移一」,並以「對話」的方式來進行閱讀理解的教學(Palincsar & Brown, 1984)。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輪流引導對話,共同分享文章的內容,亦即此種教學方法具有鼓勵學生討論分享他們如何從文章中建構意義的重要特色(Garcia & Pearson, 1990)。而其討論的方式,在於透過彈性的運用摘要(summarizing)、發問(questioning)、澄清疑慮(clarifying)與預測(predicting)四種理解策略,以達成對文章的理解(Palincsar & Klank, 1991)。 相互教學法之原則與應用   1.師生在開始對話之前,先讓學生了解上述四種策略的意義及重要性。 2.請學生先看看文章標題,然後老師鼓勵學生利用先前知識(prior knowledge)來預測這篇文章可能在談些什麼。 3.教師視學生的解碼(decoding)程度決定默讀或朗讀第一節(通常是一段)文章。 4.默讀完畢,教師先示範如何運用上述四種策略來進行閱讀理解與記憶。 5.師生共同運用四種策略為架構進行對話。請學生根據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文章作評論。如:「有更重要的訊息嗎?」、「還有其他人要補充我的預測嗎?」、..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