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中説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中説》,又名《文中子》。十卷。隋王通撰。王通死後由其門人編輯而成。《中説》是一部教育著作。全書共分十篇:一、王道篇,二、天地篇,三、事君篇,四、周公篇,五、問易篇,六、禮樂篇,七、述史篇,八、魏相篇,九、立命篇,十、關朗篇。對許多重要的教育問題,王通都有論述。  一、關於教育的作用。認爲教育目的是培養爲王道政治理想奮鬥的「君子」。他反對生而知之的觀點,認爲「天下未有不學而成者」,「居今識遠,處今知古,惟學矣乎!」(禮樂篇)一個人能否成爲人才,關鍵在教育,「得失在乎教」(立命)。教育作用能否發揮與人性有關,他認爲人心分「道心」「人心」兩種,道心即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善性」,人心是爲利欲之「惡情」,道心是善的,稱爲「性」,人心是惡的稱爲「情」,兩者同存於人的「心」中,由於「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言道之難進也,故君子思過而預防之,所以有誡也」(問易)。教育的作用就是把人心中固有的五常「善性」培養成爲人的仁義禮智信五種品質。由此必須排除人心對道心的干擾,即「存道心,防人心」,「以性制情」(立命),從而充分發揮人們心中固有的「善性」。這種觀點是繼承孟子、荀子、董仲舒及佛教的人性論思想而又有辯證發展。 二、關於教育内容。王通從培養君子的教育目的出發,主張採用儒家所傳經典爲教材,以《六經》作爲主要教育内容,他説:「《書》以辨事,《詩》以正性,《禮》以制行,《樂》以和德,《春秋》以舉往,《易》以知來,先王之蘊盡矣」(魏相)。在六經中,他主張首先用《詩》、《禮》進行教育,因爲「夫教之以《詩》,則出辭令斯遠暴慢矣;約之以《禮》,則動容貌斯立威嚴矣」(立命)。達到了這些爲學做人的基本要求,才可以進一步學習其餘四經。「不學《春秋》,無以主斷;不學《禮》,無以知和;不學《書》,無以議制;不學《易》,無以通理」(立命)。他認爲這個學習順序的根據是「先成諸已,然後備諸物,先濟乎近,然後形乎遠」(立命)。學者須循序漸進,不可躐等,否則學習效果不佳。王通在教育内容上力排鬼神迷信之道,採取「敬而遠之」(天地)的態度。 三、在教學思想方面。王通首先提出教學是知、行、安的過程,「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安之者」(禮樂)。學習過程由知開始,但不停留於知,而是向行發展,並認爲「非知之艱,行之惟艱」(魏相),這是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由此再上升到「安之」境界,即自覺地主動地堅定地學習並身體力行王道。其次,重視問對的方法,他説:「廣仁益智,莫善於問,乘事演道,莫善於對,非明君孰能廣問,非達臣孰能專對乎?」(問易)通過問對啓發誘導學生的道德思維。他主張「問則對,不問則述」(魏相),把問對與講解相結合,《中書》全部是王通本人與弟子的問對,極其精采。第三,他不主張泛觀博覽,要求以道和義爲中心,勤學精思,他説:「學者博誦云乎哉?必也貫乎道,文者苟作云乎哉?必也濟乎義」(天地),又説:「不廣求故得,不雜學故明」(魏相)。 四、王通的師道觀。他高度評價教師的作用,認爲教師的作用是傳道授德。有學生問王通「然則無師無傅可乎?」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必也傅又不可廢也」(天地),他認爲「事者,其取諸仁義而有謀乎?雖天子必有師。然亦何常師之有,唯道所存。以天下之身,受天下之訓;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務。民不知其□也,其惟明主乎?」(問易)既突出了教師的作用,又指出師與道的關係,教師的作用是傳授王道,但又無常師,道在則師在。王通認爲教師的另一個作用是「授德」,即向學生傳授「德業」,培養他們成爲君子。他説,君子「度德而師」,德業所在即師傅所在,「廣德而師,易子而教」(立命)。王通也論述了教師應有的修養條件,教師應「從師無常、誨而不倦」(同上),熱愛學生,以身作則「不言之教」(述史)即教師本身的示範,主張身教與言教結合,身教又重於言教。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中説不言之教以性制情先濟乎近度德而師敬而遠之文中子行之惟艱道心非知之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