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匹配問題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謝爾比•D•享特(Hunt)曾提出所謂的“匹配問題”,即既不使學生因學習內容太簡單而感到厭倦,也不使學生因學業太難而棄之不理。 他的觀點是要“適度失衡”,“失衡必須恰到好處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學中,適度創造失衡的情境,有助於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樂學、“活”學。 學習者最有可能學習成功的教育條件或情境,它是指學生如何學,描述學生如何學習,而非學到什麼。 韓特(J.McVicker Hunt)也是另一位研究動機學習的先鋒,他與蒙特梭利的理論特別有關。 他發覺六個月大的嬰兒已經會形成一些認知模式,而且懂得如何讓這種模式再出現在自己面前,例如,他會啼哭以使母親出現在自己面前。 慢慢地,孩子們會在已知的環境中發現新奇的東西,因為興趣而感到快樂,並再積極地尋找。 “快樂的主因,莫過於在已熟悉的環境中發現新奇的事物。”只要在新舊之間能有適當的關聯,那麼對新鮮事物的好奇無疑地是一種動機的來源。 在每次取得的新印象與腦中原已存有的類似印象之間的差異,也正是新奇的事物最吸引人的地方。 如果新舊之間的差異太大,兒童將難以接受;要是差異太小,他也會感到厭倦。 這種在新舊之間維持適當比例的難題,被韓特稱為“匹配的問題”(the ..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