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威廉•馮•洪保德與普魯士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威廉•馮•洪保德與普魯士   威廉•馮•洪保德(1767~1835)生於普魯士的波茨坦,少時受良好教育,曾任普魯士駐教宗的代表。洪保德醉心於古典文化之中,認為歐洲的文明在希 臘,崇尚希臘的文化,因此古典的以人為出發點的人文主義成為其教育理想的基礎。他希望學生透過學習希臘文、古典文化等課程,使德國培養出類似古希臘人的全 人,因此也創立了人文中學(Gymnasium),Gymnasium緣由於希臘時代運動、辯論的場所,引申為所有哲人的聚集之處。由於洪保德認為要先開 發學生能力,全面且均衡發展後,再接受專業知識。於是計劃了三級的學校制度:小學、中學、大學。人文中學作為大學預備學校,為九年制(5至13年級),小 學(Grundschule)畢業後,進入人文中學,畢業後通過Abitur考試,可進入大學或就職。 ■圖片說明:柏林大學前洪保德之像 ■圖片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WvHumboldt_a.jpg&variant=zh-tw ■授權內容: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除了在教育改革上的作為,洪保德同時也是哲學家,對於德國自由主義的闡述有一番貢獻,他於1810年出版的 On the Limits of State Action,描寫了自由主義的發展,以及說明在完人發展中,自由的角色之所在,且國家除了維護公民消極 的權利之外,不得侵犯個人的自由。   新大學與未來   1806年,普魯士於普法戰爭失利後,西邊的土地割讓給法國,普魯士原有的重要知大學全部淪陷。1807年,費希特 (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擬定於柏林設立大學的計畫給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1810年洪保德上任內政部 教育部司長,即向國王申請設立柏林大學。柏林大學於1810年成立。面臨普魯士對法戰爭失敗,洪保德希望透過教育重新使德意志站起來,透過文化、科學的發 展,使德意志得以成為傲視世界。因此,洪保德希望柏林大學能成為現代大學之母(mother of all modern universities), 竭力選聘優良教授,成為當時德國最大的學府。19世紀曾任該校的著名教授包括哲學家黑格爾、叔本華、格林童話的作者格林兄弟等。即使如此,洪保德並不認為 國家能干涉大學,必須讓大學自己發展至終極的目標,如此一來,也奠定了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的基礎。教學方面,放棄德國大學舊式的教授進行講演 (Lectio)或討論(Disputatio),改採研究討論(Seminare),由高年級學生組成研究小組,在教授指導下,進行專題討論,可以說是 兼具「教育性」與「研究性」,但至19世紀末,大多側重「研究性」,甚至一些科學部分,改採「研究所」(Institut)之名稱。   1850年前後,受柏林大學影響,德國大學均於圖書館和研究室中進行科學研究,並以冷靜態度追求真理。全球慕名而來學習的人絡繹不絕,特別是美國學者亦有許多到德國留學,因此美國大學教育之發展,亦受到德國影響。 ■圖片說明:原The Royal Library,今為洪保德柏林大學的法學院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Image:Berlin_kommode.jpg ■授權內容: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二次大戰期間,德國大學遭受嚴重損毀,戰後,柏林大學因東西柏林的分治而分為兩部分,柏林大學所在地劃為東柏林,1949年改名洪保德柏林大學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部分師生為了追求學術自由,在了西方陣營的支持下,又在西柏林成立柏林自由大學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冷戰期間,柏林自由大學為正統,冷戰結束後,洪保德柏林大學則成為正統。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洪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