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孔子因才施教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顏淵篇1章)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篇2章)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顏淵篇3章)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篇22章)   樊遲問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篇22章)   在論語書中,學生向孔子問仁是一件很常見的事,但為什麼孔子給他們的回答全都不一樣呢?若拿到現代學校的課堂上,學生們一定一個頭兩個大,不免要鼓譟質問孔子到底哪一個答案才正確,我們到考試時要寫哪個答案才給分了。   當然,這是因為現代人對論語中所謂「問仁」的意思全搞錯了,誤以為孔子師生間是在討論知識的問題—就像柏拉圖對話錄中討論什麼是愛?什麼是美?什麼是善?什麼是幸福?等等—於是很自然地會把「顏淵問仁」理解為:「顏淵問孔子:仁是什麼意思?」(What is the detination of 仁?)卻不知孔子傳統和希臘蘇格拉底的傳統不一樣,它是一種生命體驗、道德實踐之學,而不是知識論辯之學。孔子也不是用知識、理論去教人如何去愛,而是體察學生每一個人特殊的存在情境,就學生當前正面臨的人生困惑或成長關卡去作提醒與指點。由於每一個人的人格型態、成長節奏各有不同,孔子的回答(而..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因才施教孔子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