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實徵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實證研究的英文是positive research。一般公認是法國哲學、社會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於19世紀初期所提出。他的目的在主張應該運用科學方法來進行社會科學的研究。從科學哲學史的觀點來看,19世紀的確是處於實證主義的時代。那時候認為自然現象(甚至於社會現象)是存在規則的,是可以被證明為真理的。以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來說,經過了一、二百年,無數人的重複「客觀」實驗,一再的「證明」了它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是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物理學家卻一再發現許多牛頓三大運動定律所無法說明的現象。例如:在愛因斯坦的物理世界中,光線是會彎曲的。這種觀點推翻了牛頓物理世界光是直線進行的說法。這種科學上的新理論引發了科學的危機:為何一再重複的客觀實驗仍然是「錯」的呢?什麼才算是科學方法呢?為了解決此一危機,科學哲學家們提出了否證論(falsification)、科學典範移轉(paradigm shift)、科學的無政府主義、實徵論等主張。   實徵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有人翻譯成經驗研究)是對實證研究方法的修正。它是建立在對事物(實徵)的觀察調查基礎之上,透過大膽假設以及統計歸納等方法,得到一些通則。這些通則並不一定是真理,可能有一天會被推翻(否證)。所以,實徵研究既是運用觀察調查統計歸納等「科學方法」,也符合否證論的態度。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ftlintw/article?mid=63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empirical research否證論孔德實徵實徵研究實徵研究(empirical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