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潛在課程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潛在課程   (一)背景   「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研究的興起源自於對「外顯課程」(manifest curriculum)的反省,所謂「外顯課程」係指訴諸於目標、明確可見的活動或具體的書面文件的課程,相對而言,「潛在課程」則是在「外顯課程」背後,隱藏而未顯的影響或意圖。「潛在課程」研究從早期賈克森(Jackson,1968)「教室生活」(Life in Classroom)對教室中「群眾」、「權力」、「評價」潛在課程的研究,到艾波(1979)將學校課程置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脈絡中的「意識型態批判」(ideology critics),以至於當代社會對全球化問題影響的反省,其範圍可說正逐步擴大,其重要性也日以遽增(引自張佳琳,2003)。       潛在課程定義   黃正傑(1986)指出潛在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環境中,包括物質、社會和文化體系,所學到非預期或非計畫的知識、價值觀念、規範或態度。   一般來說,潛在課程可以約略地被理解為不包括在該課程教材中,但卻會被學習者從教材中學習到的知識、價值判斷、或態度。因此,潛在課程其實也是具有知識力量的一種教材,因為它會影響學習者於無形之中。" 潛在課程“ 的定義有很多,舉例來說,結構功能論的潛在課程的定義是指,學生在學校與班級的環境裡(包括物質、社會或文化體系),有意或是無意中,經由團體活動或社會關係,學習到正式課程中未包括的、或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知識、規範價值或態度。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