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且擁有VIP』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潛在課程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林永豐 2012年10月 教育大辭書 名詞解釋:   學校課程的概念主要包括兩項:實有課程與空無課程(Null curriculum),其中的實有課程,又可包括外顯課程與潛在課程。外顯課程主要指明文規定的、刻意安排的課程,如課表中的科目與學習活動等;而潛在課程則較不明顯,主要是非預期的、不被公開表明的教育措施或學習結果,如潛移默化的身教、實際經驗或態度等。  學界對潛在課程的理解並不一致,可歸納出三類不同的定義: 一、學習結果:指有關態度、興趣、情感、價值等非學術性、非知識性的結果,例如政治社會化、服從權威、文化的刻板印象、階級意識等。  二、學習環境與措施:學校或班級的物質環境(如校舍或空間布置)、社會關係(如分組或編班情形、獎懲的規定、性別角色關係、教室的規範或程序、師生的互動關係等)、或文化脈絡(如典禮、儀式)等。歷年來研究多強調學習環境與措施中,具有潛藏、卻影響深遠的作用。如Dreeben認為教室的社會結構教導學生服從權威、Rosenthal則主張教師的期望將會產生比馬龍效應。P. Willis從結構性的角度來解釋學生的行為,認為英國勞工階級學童因受其勞工文化的影響,不習慣學校教育的文化,因而導致其成績低落,表現不佳。而Bowles & Gintis等人則指出美國的學校教育經驗,乃實質地展現了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此外,M. Apple等人有關教科書的研究也顯示,教科書的文本內容,事實上也隱含了族群、性別、階級、政治、社會等等意識型態或霸權。 三、學習的影響;又分為有意的、或無意的影響。有意的影響包括學校往往透過典禮儀式或正式的教科書內容,來達到政治社會化的目的,或藉由獎懲方式培養順從之態度。至於無益的影響,則往往是教育人員習焉未察、未預期的經驗,卻無意中讓學生形成某些情感或態度,如標記作用、教師期望。但有意或無意不是截然二分的,端視教育人員對課程安排與學習活動的反省與感知程度而定。   潛在課程的影響可能是普遍的,也可能是個別的。前者指系統性的學習,對所有人會產生共同的經驗,例如意識型態的形成。後者則視個人際遇的不同,是偶發的經驗,因人而異。不過,潛在課程未必永遠都是潛藏的,而可能透過批判反省的歷程而揭露出來,成為外顯的課程;相對地,外顯課程中原本預期..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