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班克斯主張的課程設計的途程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一、班克斯主張的課程設計的途程: (一) 貢獻模式 (contribution approach) 此一取向是多元文化課程發展的第一個階段, 藉由對某些少數特定的族群中有所貢獻的英雄人物之事蹟, 在特別的假日,節慶或典禮中,加以表揚。 (二) 添加模式 (additive approach)   此一階段是課程發展的第二階段,不改變課程結構, 在既存的課程結構中,添加某一特定族群的鄉土文化內容, 把民族有關的內容、機會、主題、和觀點納入課程之中。 但仍是以既有的課程結構為主。 (三) 轉化模式 (transformation approach) 此階段為課程發展的第三階段,已經改變既有的課程結構, 允許不同族群、宗教團體能從學校課程,學習其固有的風俗習性, 且從不同文化,族群的角色來建構自己的概念與觀點。 使學生採用不同民族和文化團體的觀點,來看機會、問題、事件和主題。 也能從不同文化、族群的角色,來建構自己的概念與論點。 這是一個較為理想的多元文化課程設計模式。 (四) 社會行動模式 (social action approach)   此一階段又比轉化取向更高一層,除了採取轉化取向的方式之外, 又增加對種族問題、性別、階級、概念、及社會論提的省思, 並在該論題討論中,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念,在反省思考的決策之後,能採取行動, 將改革理念付諸實現,讓學生針對社會問題作成決定,協助此類問題解決, 由於改革輻度較大,執行可能不易。 此取向結合了變換取向,又增加了種族、族群問題及社會論題的醒思。 並在問題討論中,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念;在反省思考之後,採取行動。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