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卷-英文學習功能需求】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6/03 12:00。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白京生定律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白京生定律/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編輯]   行政首長均喜好增加部屬,此即一般機關組織之中常見的「建立王國」現象。     機關成立年代愈久,期成員素質便會愈低,因為首長好用不如己者。     機關開會時間的長短對議題的重要性成反比。     機關採用「委員制」的形態組織必然增加,而且委員數目也必定愈來愈多,即無效能可言。     機關內部的行政效率日趨低落,但是建築外觀、辦公設備卻是日趨壯麗豪華。     機關會把可使用的經費盡量用完。 寡頭鐵律(Iron Law of Oligarchy) [編輯]   德國政治社會學者密歇耳(Robert Michels)認為只有「寡頭政治」才是最普遍的組織運作模式。因為人的能力、才識均有限,故一個人統治是不可能的;而民主政治人多口雜、議論分歧,常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無果,和實質要求差距太大,而被領導者權力因而縮小,在這種現象的組織機關容易發生以下病象:   增加溝通的困難,意見容易由於多次的傳達而遭扭曲、失真。     少數人決定多數人的命運並不合乎民主的訴求。     少數領導人間常因爭權奪利,造成組織之中的內鬥。 格勒善定律(Greshamˈs Law) [編輯]   機關組織之中庸碌者多於優異者,常有姦逆排賢的現象。 彼得定律(Peterˈs Principle) [編輯] 一個人的知識能力在其升到某個工作領域的某職位上,就能力達到極限,如果要更上層樓就得訓練、進修,否則無法升任。 不完善控制定律(Law of Imperfect Control) [編輯] 唐斯 (A. Downs)認為,沒人可以完全控制大型組織的行為。 不希罕效應(Bend It Over,Here It Comes Again;BOHICA) [編輯] 既有的組織文化以產生「反革新情節」(contrapreneurship),因此容易產生組織成員對革新計劃的抵抗態度,認為只要忍耐即可不受影響。把組織的革新計劃視作「舊酒新瓶」的管理技倆,只要員工刻意忽視,久而久之革新計劃最後必定無疾而終。 生還者症候群(Survival Syndrome) [編輯] 組織精簡(Downsizing)之後,未被裁撤的人員在心態常有心胸狹窄、自我中心、保守現狀的傾向。 華格納法則(Wagner's Law) [編輯] 德國學者華格納(Adoph Wagner)早在一八七七年就提出產業工業化過程會以三種途徑導致政府成長: 經濟富裕增加政府稅收,連帶促進政府增加支出。 人口增加、都市密集化、依賴人口增加,政府介入社會活動是必然的結果,政府支出勢必大幅增加。 政府成長是為回應工商業界擴張投資的需求,國家必須提供產業必須的資金以應技術升級、經濟規模、對外競爭等超出私部門的大量資本需求。 普勒現象(Pogo Phenomenon) [編輯] 人民容易要求政府增加支出提供更多的公共財貨和服務,而難以表達減少公共產出的要求,形成「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的情況。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