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社會互賴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社會互賴論源於1900年代初期完形心理學派創始人考夫卡(Kurt Kafka),他提出團體是一個動態整體的理論,認為各團體之中成員的互賴有其差異性。1920年代和1930年代,勒溫(Kurt Lewia)主張團體的本質是其成員基於共同目標而形成的互賴,此一互賴促使團體成為一個整體,若團體中任何成員或次團體的狀態產生改變,將會影響其他成員或其他次團體改變;其後德徐(M.Deutch)於1940年代晚期,從目標結構建立合作和競爭的理論。德徐(M.Deutch)界定了三種目標結構(Slavin,1990,P.13):  1.合作的目標結構:個人的目標取向努力可以協助他人獲得目標。  2.競爭的目標結構:個人的目標取向努力會妨礙他人獲得目標。  3.個別的目標結構:個人的目標取向努力與他人獲得目標無關。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