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籌臺宗匠--藍鼎元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紀水沙連 藍鼎元   自斗六門沿山入,過牛相觸,溯濁水溪之源。翼日可至水沙連內山。山有蠻蠻、貓丹等十社。控弦千計、皆鷙悍未甚馴良、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水沙連嶼在深潭之中,小山如贅疣,浮游水面。其水四周大山,山外溪流包絡,自山口入,匯為潭。潭廣八、九里,環可二、三十里。中間突起一嶼。山青水綠,四顧蒼茫,竹樹參差,雲飛鳥語;古稱蓬瀛,不是過也。   番繞嶼為屋以居,極稠密。獨虛其中為山頭,如人露頂然。頂寬平,甚可愛。詢其虛中之故,老番言自昔禁忌,相傳山頂為屋,則社有火災,是以不敢。嶼無田,岸多蔓草。番取竹木結為桴,架水上,藉草承土以耕,遂種禾稻,謂之浮田。水深魚肥,且繁多。番不用罾罟,駕蟒甲,挾弓矢射之,須臾盈筐。發家藏美酒,夫妻子女,大嚼高歌,洵不知帝力於何有矣。蟒甲,番舟名,刳獨木為之;劃雙槳以濟。大者可容十餘人,小者三、五人。環嶼皆水,無陸路出入,胥用蟒甲。外人欲詣其社,必舉草火,以煙起為號,則番刺蟒甲以迎;不然,不能至也。   嗟乎?萬山之內,有如此水;大水之中,有此勝地。浮田自食,蟒甲往來,仇池公安足道哉!武陵人誤入桃源,余曩者嘗疑其誕;以水沙連觀之,信彭澤之非欺我也。但番人服教未深,必時挾軍士以來遊,於情弗暢,且恐山靈笑我。所望當局諸君子,修德化以淪浹其肌膚,使人人皆得宴遊焉,則不獨余之幸也已。   水沙連內山,產土茶,色綠如松蘿,味甚清冽,能解暑毒,消腹脹,亦佳品云。   山中奇景,耳目一新。但番人服教未深,必挾軍士以遊,殊少雅趣。修德馴番,使人人皆得往遊,是作者立言本旨,固知不在登臨適興也。 一、藍鼎元簡介 藍鼎元,字玉霖,別字任庵,號鹿洲。清福建漳浦(今福建省漳浦縣)人。 1藍鼎元出身書香世家,其父祖皆是當地有名望的儒士。父親 藍斌精通理學,但屢科不第,只好在家授徒維生,年僅三十歲就過世了,故藍鼎元自小由官宦之後的母親嚴格教養成人,年紀輕輕就名列童子試榜首,頗得當地督學賞識。雖然藍鼎元刻苦讀書,但他不以紙上文章為滿足,十七歲時就泛舟閩海諸島,遊蹤遍及浙粵一帶,所得極多。此後他一直留心山川形勢、史地沿革和風土民情等無形知識,為日後來臺所為奠定了紮實的學問基礎。   2康熙六十年,藍鼎元隨族兄藍廷珍來臺平亂,代為草擬各種奏章書檄;事件平定之後,藍鼎元又協助招撫、安置原住民等工作,前後滯臺年餘。在臺期間,藍鼎元親自走訪各地,深入了解山川形要與民情風俗,並將所見所思詳加記錄,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臺主張,從治官、治軍、治民、治番和治疆五方面著手,設計了一連串極為具體的施政方略。如他竭力主張在半線(今彰化縣)以北設縣添兵,更主張在竹塹(今新竹)地區增置兵防,設官治理。對後來新竹等地的建設,影響極大。   3藍鼎元對臺灣的重視,與他認知到臺灣地位之重要關係密切。在清初,由於臺灣位處邊陲,朝廷明顯傾向消極管理,有人甚至把臺灣視為「留之無所加,棄之無所損」的包袱;只有施琅獨排眾議,認為棄臺必釀大禍。清廷雖採納其見,設官治理,實際上並不重視。其後,藍鼎元接續施琅,大聲疾呼臺灣的重要性。他曾寫詩云:「臺灣雖絕島,半壁為藩籬。沿海六七省,口岸密相依。臺安一方樂,臺動天下疑。」對臺灣孤懸海外,卻緊扼海口門戶的關鍵位置有十分清醒的認知。正是如此,藍鼎元作為一介文人,對臺功績雖不如鄭、施二人顯赫,但近代臺灣的開發與建設,尤其是防衛工作的加強,大抵都是在朱一貴事件之後,因藍鼎元熱心倡議而出現落實的機會。是故,藍鼎元被尊為﹁籌臺之宗匠﹂,記載其主要治臺理念的東征集和平臺紀略二書,也因此成為清代治臺的經典之作,在臺灣開發史上有其不可磨滅的地位。 二、藍鼎元治潮政績 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大學士朱軾推薦,雍正皇帝召見藍鼎元。藍條奏經理臺灣、河漕、兼資、海運、鳳陽民俗土田、黔蜀疆域六件時務,深得雍正賞識。不久授潮州府普寧知縣。七月藍鼎元到任。十月兼署潮陽知縣。藍鼎元普寧、潮陽之任雖然僅有一年多,卻幹出了轟轟烈烈的業績。 (一)遏制豪強整肅治安 最典型者莫如懲治披著儒士外衣的惡霸馬仕鎮。馬仕鎮是個「鄉人畏之如虎」的大盜,卻捐資買來太學士的頭銜。且由於「馬氏巨族,其丁男二千有餘,分三寨鼎足而居,左右鄉村,莫敢睨視」。百里之內怨聲載道,三十餘年禍害半個潮陽縣。藍鼎元到任前的幾位縣令都不敢法辦他,不得已採取「招撫」政策也未能奏效,反而助長其更為猖獗。藍鼎元嫉惡如仇,乃用計智擒馬仕鎮,並派遣官兵緝拿馬仕鎮的匪幫。在掌握了馬仕鎮三十多年作惡多端的確鑿證據後,藍上書請求部院革去馬的監生「功名」,以便對其依法處理。後此事雖受上司控制而未果,但畢竟打擊了豪強,伸張了正氣。 (二)善理訟事 清史稿藍鼎元傳稱其「長于斷獄」。潮陽縣志則說:「有包孝肅復生之稱。」他斷案注重調查研究,縝密推理。「懲罰不法保正假屍案」,正是一個生動的例子。保正鄭侯秩之妻認一具溺水死屍為其夫,控告蕭邦武等五人為兇犯。其實蕭等五人都是一般經商貿易人,從未做過傷天害理的事。倒是鄭侯秩身為保正,和盜賊相勾結,禍害民眾。得知縣令嚴懲不法之徒,鄭畏罪逃走。藍鼎元經縝密分析後快速部署緝捕。三天後終於在惠來活捉縱盜殃民的保正鄭侯秩,將其論罪懲辦。而其死屍,原來是一多日溺死餓丐。 (三)辛勤從政 藍鼎元「黎明視事,漏下二鼓而後退食」,且為官清廉。其中難能可貴為人稱道的例子,是一到潮陽就把已成為慣例,原可歸入自己腰包,為數達二千兩銀子的漁船例金作為陋規廢除。這無異於「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在封建社會,這種潔身自好,兩袖清風的胸襟和舉措,確是堪稱楷模,不可多得。同時,藍鼎元還廢除數目相當的地鄉約保正換照費,以後又把可作為縣令個人收入每年達二百多石的公田租穀撥歸書院和義學,作為教育經費興學育才。由於他不斂財,更沒有額外收入,他個人經濟就顯得頗為拮据。他說:「蒞官以來,未曾製一衣一絲自奉,妻妾竹釵布裙,未曾以一分金銀為簪。」足見其淡泊自守的高風亮節。 藍鼎元的事跡,廣為傳誦的遠不止上述這些。可以說,他匡扶正義、嫉惡如仇、革除陋習,勤政廉政的故事,在潮汕大地不脛而走。這也正從一個側面說明:為老百姓做過一點好事的人,老百姓是不會忘記他的。   藍鼎元(1680年9月19日-1733年8月1日),字玉霖,別字任菴,號鹿洲,福建漳浦人。生於康熙十九年,卒於雍正十一年。藍鼎元出身書香世家,其父祖皆是當地有名望的儒士。父親藍斌精通理學,但屢科不第;藍鼎元十歲喪父,家境艱苦,靠母以女紅度日。自幼聰穎好學,清康熙末年,藍鼎元隨堂兄南澳總兵藍廷珍入台平定朱一貴之亂,事後,百餘宗族、兵員未返,落腳阿里港(今屏東縣里港鄉)墾荒開發。雍正間特授廣東普寧知縣,再兼署潮陽知縣。潮州府知府胡恂邀其編纂府志。後受兩廣總督鄂彌達懇邀入幕,並再受鄂的舉薦,特授為廣州府知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夏到任月餘,即卒於官,得年54歲。 生平事蹟 藍鼎元自幼聰穎,生性好學,勤苦自勵。年少名列童子試榜首,頗得當地督學賞識。十七歲時,泛舟遊歷浙江、福建、廣東沿海,「自謂此行所得者多,人莫能喻也。」[1]從此眼界大開,識見愈增,然時運不濟,屢次赴試不第。[2]漳浦知縣陳四明邀集知名學者講學,指導制藝、詩歌、古文辭等科試之學,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拔童子試第一,而為時人所重。先後受知於福建學政沈涵、福建巡撫張伯行,巡撫張伯行稱讚藍鼎元是「經世之良材」。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藍鼎元應張伯行之聘,到福州鰲峰書院,擔任講學及與同鄉蔡世遠共同纂訂先儒諸書。兩年後,辭聘歸家,在家鄉教書和著述,因「念祖父母春秋高,母亦漸衰,辭歸侍養」。自此,在家閉門苦讀十一年。  平台史記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對移民實行禁止攜眷赴台的政策,造成台灣男多女少,青壯年成家難,影響開拓的嚴重社會問題,藍鼎元對此給予極大關注。在《論台灣事宜書》、《東徵集》中,他列舉了移民「皆丁壯力農,無妻室,無老耆幼稚」,「一莊有家室者百不得一」等大量嚴酷事實,建議:「欲赴台耕種者必帶有眷口,方許給照載渡,編甲安插。台民有家屬在內地,願搬取波台完聚者,許縣呈給照赴內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難。」雍正九年(1731年),清政府實行憑照攜眷入台政策,就是出自藍鼎元等官員的建議。 康熙五十七年間(1718年)。其族兄藍廷珍升任南澳總兵,便道返鄉,論及鎮守南澳事宜,藍鼎元乃上書數千言,直指「南澳一鎮,為天南第一重地,是閩、粵兩省門戶」,「鎮南之法,以搜捕賊艘為先」,如果「上偷安則下怠惰,營伍廢弛則士卒弱,將帥素屍則盜賊恣」,「願兄無以開府滿盈,……抖擻精神,勤勞哨緝,一洗向來鎮弁積玩逡巡畏縮之習」,又於書中條陳七大要務以供參酌。佐幕期間上言南、北路文武駐紮要害,官兵營汛添設更置,臺鎮不可移澎湖,哨船之舵繚斗椗各兵必不可換,羅漢門、郎嬌、檳榔林、阿猴林不可棄等,均受閩浙總督覺羅滿保的允行。巨細靡遺,「洞若觀火」,令廷珍「大奇之」。 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貴起事反清,藍廷珍奉令平台,藍鼎元受邀隨行,於是來台參與戎幕。時年四十一歲。留台年餘,藍廷珍倚為左右手,凡軍中往來文書手札,皆出其手;軍務備防諸事,無不參與;「出入風濤戎馬間,羽檄紛馳,下筆千萬言立就」。為治理台灣出謀劃策,撰《平台紀略》一卷,又遍歷台灣西部各地,熟悉全台地理情形,遂能協助藍廷珍調度指揮順暢,料敵如神,迅速平定全台。由於在台期間,於地方利病,無所不用其心,常與廷珍「兄弟相對,竟日念念地方,不知其苦也」,因此藍廷珍稱讚他:「昔范文正公作秀才,以天下為己任,予弟玉霖,其庶幾乎!」。 藍鼎元於經濟時務處處留心,不僅竭力主張在半線(今彰化)以北設縣添兵,更主張在竹塹(今新竹)地區增置兵防,設官治理,他以為「竹塹埔寬長百里,……闢田疇,可得良田數千頃,歲增民榖數十萬」;「恢恢郡邑之規模,當半線、淡水之中間,又為往來孔道衝要。即使半線設縣,距竹塹尚二百四十里,不二十年,此處又將作縣。流移開墾,日增日眾;再二十年,淡水八里坌又將作縣(置淡水廳)。氣運將開,非人力所能過抑,必當因其勢而利導之。」[3]所以「大聲疾呼,不啻舌敝穎禿」。藍鼎元精熟台灣歷史,入台後全面考察台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的現實和地理、風俗、信仰、教化等等方面的情況。他最早提出了對台灣進行綜合治理,促進台灣走向文治社會的具體措施,即十九事:「信賞罰,懲訟師,除草竊,治客民,禁惡欲,儆吏胥,革規例,崇節儉,正婚嫁,興學校,修武備,嚴守御,教樹畜,寬租賦,行墾日,復官莊」,其中「恤澎民,撫士番,招生番。」等尤為切中治台時務。 藍鼎元全面系統提出治理、經營台灣的理論體系,被當時和此後的治台者所借鑒採用。《平台紀略》是藍鼎元在台一年餘返鄉撰寫,直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乾隆還下手諭:「朕披閱藍鼎元所著《東徵集》,其言大有可採,著常青、李侍堯購取詳閩,於辦理善後時,將該處情形細加察核。如其書內所討論各倏,有與見在《事宜》確中利弊者,不妨參酌採擇,俾經理海疆,事事悉歸盡善。」被乾隆譽為『籌臺宗匠』。  清初名吏 雍正繼位後(1723),下詔選拔全國學行兼優之士入太學,藍鼎元以優貢生被選進京。清廷也在本年採納他的建議增設彰化縣於半線,同時設置淡水廳稽查大甲溪以北防務、兼管彰化捕務。使其主張終得實現。雍正三年,藍鼎元奉派校書內廷,分修《大清一統志》,其史才遂為朝廷「內臣」所重。 雍正五年(1727年),經大學士朱軾讚譽藍鼎元才能,薦引他朝見雍正皇帝引薦,獲雍正帝召見,藍鼎元條奏經理臺灣、河漕、兼資、海運、鳳陽民俗土田、黔蜀疆域六件時務,深得雍正賞識,授予廣東普寧知縣,再兼署潮陽知縣。 藍鼎元到任後力精圖治,革除吏敝,興學校、正風俗、秉公辦案,深獲民間愛戴。平反冤獄,嚴懲歹徒,令行禁止,吏治嚴明。藍鼎元還致力於復興學校,親自課經書,取締邪教,在潮陽改邪教祠為棉陽書院,盡力改善民俗風尚,深受百姓稱頌。藍鼎元秉性亢直,剛正不阿。 雍正六年(1728年),卻因藍鼎元因「豁免漁船例金」,以仵上官「違忤監司」,被羅織罪名,革職入獄。幸得當地士民為其鳴冤,潮州知府和總督郝玉麟、巡撫鄂彌達等多方協助,保釋出獄。藍鼎元請求歸休,鄂彌達更為他上書申明受冤始末,遂於雍正十一年(1733)奉詔進京召見,命其署理廣州知府,並聘請他編纂《潮州府志》。 藍鼎元於雍正十一年(1733)五月間到任,僅月餘、便因病遽然亡故。年僅五十四歲,有子六人。藍鼎元一生清廉,過世時家中貧困,鄂彌達及上官、同僚等「憐其貧」,集資以助,才得歸葬家鄉。 台灣藍氏 藍鼎元、藍延珍族兄弟二人雖以征台而來台,功在清廷而留惠台灣。藍氏源流之一出自於河南縣汝南郡,近年調查研究源流之二,藍廷珍、藍鼎元等藍氏一族,乃是清朝東南地區少數民族「畬族」的族裔。其族人隨藍廷珍來台後,留台灣墾殖者頗多。藍廷珍的裔孫定居台中一帶;藍鼎元亦有裔長子藍雲錦留台開墾定居屏東阿里港(現稱里港鄉)一帶,藍家古厝即為在台藍家一世祖藍雲錦所建。[4]  著作 《大清一統志》參與纂修 著作: 《藍鹿洲集》 《修史試筆》 《東徵集》6卷(藍鼎元為藍廷珍擬寫的公檄、書稟、條陳、告諭的輯成) 《平臺紀略》1卷(附奏疏) 《鹿洲初集》20卷 《女學》6卷 《棉陽學準》5卷 《鹿洲公案》2卷 《潮州府志》等書傳世。 《清史稿》中都有立傳,清《四庫全書》中收錄藍鼎元專著。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紀水沙連藍鼎元濁水溪玉霖籌臺宗匠藍家古厝郁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