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課程組織原則、要素、原則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課程組織原則 1.繼續性(Continuity):指重要的、基本的、必需的學習內容,要讓它繼續的、重複的一再出現以加深其印象並擴展其學習經驗。 例:小一出現「民主法治」的概念,可在小二再次出現。布魯納(J. S. Bruner)所提倡的螺旋式課程 2.順序性(程序性)(Sequence):幼兒的學習經驗是建立在舊經驗之上,其教材的安排主要是以舊有的學習經驗為基礎,慢慢的增加深度及廣度,也就是在同一個主題做更廣泛的延伸,例:生活科在小一、二,小三起分化出自然科和社會科。布魯納(J. S. Bruner)所提倡的螺旋式課程 3.統整性(Integration):各種不同的學習經驗與課程內容之間,建立適當的關聯,以統合分科所造成 的知識支離破碎的狀態,達到最大的學習累積效果,藉此增加學習的意義及活用性。 以撕紙遊戲為例,教師可提供各種不同的紙讓幼兒自由撕扯,比較撕紙聲、觀察自己的紙撕成什麼形狀(數學領域),數一數撕了幾張(數學領域),活動過後的剩紙揉成紙團進行丟紙團的活動(遊戲體能領域)。 4.銜接性(連貫性)(Articulation):涉不同部分之間的交互聯結關係。 例:九年一貫的銜接課程,要考慮內容的難度增加太快或數量增加太多。銜接性也稱為關聯性。教師在設計、編擬教材時,如能掌握繼續性、順序性及統整性三大原則,也就同時符合銜接性的要求。 (課外)5.分化性:課程從合的角度是統整,分的角度即是分化。例:學生能力已出現極大差別,即不適合實施共同及統整的課程(應能力分組)。 (課外)6.均衡性(Balance):教材的均衡就是要能兼顧幼兒的一般需求及特殊需求(共同需求及個別需求),也就是重視各學習領域的內容、配合幼兒的能力發展、符合幼兒的興趣,提供幼兒多樣化的選擇,讓幼兒各取所需   課程組織的要素 課程統整的要素,包括概念、技能、價值、通則與主題,如同紡織品當中貫串組織架構的「經緯線」,把各種課程教材和教學活動銜接起來,成為有機的整體。 1.          概念:概念是指陳述具有共同特徵之事、物或理念的名詞。概念選擇要依據目標,最好是選擇最有用的概念,即能組織並綜合許多特定事實和理念的概念 2.          通則:敘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概念間的關係,換言之,通則是指概念之間所衍生的關係或原理原則。是一種要加以證驗的敘述。只有個人了解通則所代表的相互關係,通則才有價值。 3.          技能:包括技巧、能力與習慣。例如,社會科的蒐集資料與文獻分析能力、團體討論的技巧等等。為課程提供繼續性和順序性,助於課程的統整性。 4.          價值:人類信念、態度、興趣、鑑賞等。通常情意目標的課程都以價值為組織要素。   課程組織的原則 一、合乎課程目標 二、由簡單到複雜 三、由具體到抽象:由具體到抽象的課程組織原則,即指課程設計,宜先由視聽嗅味觸等可具體觀察或感覺的學習經驗開始,而後及於抽象思考的層次。 四、由近而遠:由已知的活動導入未知的活動。 五、年代組織 六、由整體到部份或由部份到整體:先概括所有的學習內容與經驗,再進行部分的學習,再由單一現象到部分因素間關係的通理、原理、原則,到整套完整的的理論。 七、先決條件的優先學習:先學習基金本而必要的技能,例:數學+-*/;游泳的換氣、打水。 八、概念相關法:先界定某一概念,協助學生認識此一概念的實例,辨別此概念與其他概念不同之處,進而合併兩個以上的概念。 九、探究關聯順序:課程安排是已知到未知,引導學生探究此關聯,增加應用的廣度,促成主動學習。 十、提供不同的學習型式 十一、課程組織的統整: 1.          「學科內容的統整」 2.          「學科關係的統整」:不同學科間的水平關係的學科聯絡或科際整合。例:數學與科學的邏輯關係 3.          「學生個人經驗的統整」 4.          「學校科目與活動的統整」 5.          「校內與校外領域的統整」  6.          「課程組織人員的統整」   課程組織類型 科目課程:以科目為單位的課程(最傳統),國文、英語、數學那樣分科的,每一科都有不同的教法,一般學校採用的課程幾乎都屬於學科課程。而學科課程的知識系統連貫且具有一致性。師資來源豐富且重視背誦和筆記。 相關/關聯課程又可以稱為統整課程(relative curriculum):分科課程,加強各科目間之聯繫及聯絡教學,兩個以上的學科或領域,因某個重疊或相關的內容而互相有所連結,彼此增強學習效果,各科之間則仍保持獨立的狀態。例如國語科介紹唐詩,經由歷史科認識唐詩產生的社會背景,而能對唐詩產生更進一步的認識與瞭解。  融合/合科課程(fused curriculum):將有關科目合併,成為一個新的課目,各科之間的界線仍存在。例如物理、化學、生物因為研究對象、方法相似,而合併為一新的科目「自然科學」。融合課程的目的,在於減少分科課程支離破碎的弊害,使學生得到較完整的知能。 九年一貫課程把相關的學科合併成起來,總共分別合併成七大領域。 廣域型課程:將課程分為幾個大類,完全打破科目界線,類似學習領域,基於人類文化之統整性而編制,將課程分為幾大領域,在此領域中選擇有關教材組成課程,以使學生有系統地進行學習,以獲完整的經驗。我國90學年度開始實施的九年一貫之七大學習領域即屬之。 核心型課程(core curriculum ):以某一科目為中心,其他科目力求與此配合(Bruner提出故以社會生活為中心,不受學科限制)通常核心課程係以社會(科)為核心,課程編制則以社會問題、社會需要及社會功能為主,並強調課程由師生共同設計,使學生獲得完整的生活經驗。 活動型課程:即經驗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強調學生能力、性向、興趣及需求的重要,以學生生活為課程內容,打破學科界線,以活動為中心,讓學生由活動中擴大其學習經驗,工作經驗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發展學生獨立判斷的能力,我國現行之童軍活動、團體活動、輔導活動均屬之。 而老師所扮演的角色則只是輔助者,引導學生去學習,讓他們實際去參與、實踐。 課程組織的結構 一、學習方案:指某一類型的學校,為某一特定團體的學生族群進行計畫、發展、設計的學校學習經驗與課程內容。可因學校類型的不同而分為大學課程、師範學院課程、各類高級職業學校課程、高中學校課程、國中學校課程、國民小學學校課程、幼稚園學校課程等。 二、學習科目:學..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