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阿德勒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學術著作依據:宋湘玲等人(2005)。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品高。第4章 諮商理論 P.138 1.支配型(A):活動性高、社會性低;如:攻擊、反社會行為 2.獲利型(B):活動性低、社會性高;如:依賴別人 3.逃避型(C):活動性、社會性皆低;如:消極、逃避 4.有益社會型:活動性、社會性皆高;如:積極為別人謀福利 現代個別心理學之父: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也是「個別心理學」的創始者。 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 一、正面評價 1.認為人是天生的社會動物,人的行為乃受社會驅力所推動,而社會興趣乃人格形成之要素,使心理學者注意到社會變素的重要性,並助長了社會心理學的發展。 2.最早提出「創造性自我」的觀念。 3.強調人格的獨特性統整性:一個人所做的一舉一動代表著他自己特有的生活格式。 4.認為意識是人格的中心:人是一個自我意識的個體,他能充分了解自我實現的意義,從而計劃並指引個人的行為。 5.「學校心理衛生中心」的最早設立者之一。 6.阿德勒轉變了佛氏人格發展的重點,而將重點放在社會的需要與社會文化的影響力。 7.創設了人本主義的人性理論:人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不必受命運支配。(被視為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 二、負面評價 1.阿德勒強調的補償作用,多重視生理組織方面,而忽視社會文化各方面的影響。 2.並非所有有缺陷的人都能得到積極的補償。其補償作用只適合用在缺陷者本身有足夠的自信,並有外在支持的力量,才能發生理想的「優越感」。 3.阿德勒的補償作用乃為反抗自卑感而來,解釋太過消極,忽略了人尚有積極的支配慾(Maslow)。 一、阿德勒(Alfred Adler)學派治療法:         阿德勒學派治療即將結束時,設定一些具體實際任務必須由當事人來完成 這個階段,不再加入新的素材,而是協助當事人回顧所學,將之複習練習,故在此時指派一些家庭作業,好讓當事人可以在真實的情境中實際應用所學。         當事人常會被要求記錄在各種特定情境下的行為及當時的想法與感覺(李茂興,民84)。 例如:當事人可能很害怕拒絕把上課筆記借給同學影印,這個時候便可指派家庭作業,讓當事人把他害怕的情境,以及當時的想法和行為記錄下來;或者請當事人實際上去拒絕同學影印筆記的要求,來挑戰自己無權或沒有能力拒絕的想法。 阿德勒治療提及「家庭星座」、「出生序」、「生活方式」等概念,請問三者間有何關聯性? 1.       「家庭星座」:指瞭解與評估案主的家庭生活結構。也就是家庭背景、生活等資訊。 2.       「出生序」:阿德勒認為一個人的出生別及認為自己在家中處於何種地位,這些對於成人日後與別人互動來往會有許多影響。 3.       「生活方式」:人們嘗試因應自卑感受而為補償行為的方式會演變成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生活方式即其性格功能運作的面向。 這三者共通點:阿德勒認為早年經驗會影響日後的人格發展,而生活方式是人格型態的一種表現,且生活方式的資料蒐集,也包含著家庭星座。出生序與家庭星座都是影響著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治療上,以蒐集這三方面等資料來探索(分析與評鑑)案主的心理動力,以協助案主正視問題、洞察自己,進而改變自己。   社會興趣是阿德勒學派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一個人透過對社會福祉的貢獻而產生自尊和被重視感,另方面,也因為服務社會,而正向的補償了原有的自卑感。          社會興趣能力包括          ─行為的能力          ‧ 喜歡與他人互動接觸          ‧ 樂於幫忙他人          ‧ 願意對社會福祉貢獻一己之力。與他人合作的程度取決於個人社會興趣的深淺。          ─心智的能力          ‧ 了解他人的觀點與需求          ‧ 承認人們內在的依賴性          ‧ 欣賞他人的貢獻          ─情感的能力          ‧ 同理心          ‧ 感受到人我間休戚與共的情感          ‧ 能表達出對他人了解、接納與愛   他相信人的一切行為都有目的性,強調現在所努力追求的,比過去更為重要。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上的主張,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1.人性自主:反對潛意識支配人性的觀點,認為人性具有自主傾向,可決定自己的未來與創造自己的生活。 2.追求卓越:卓越並非超越別人,而是追求個人本身的完美。同時他也認為這種追求完美的傾向,是生命的基本現象,且是與生俱來的。 3.自卑情結:人們可能對自己某一方面有不滿的感覺,但這是正常的現象,自己認為不滿意,正好可以激發努力求進步的動機。形成自卑感的因素很多,童年經驗、身體缺陷、能力不足等,都可能產生自卑感。但個體會產生補償作用,可是若補償不當,即可能形成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有自卑情結者,可能有兩種行為反應,一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缺點而不敢面對現實,形成退縮反應,另一種是極度努力尋求另一方面的滿足,來藉以掩飾自卑感,稱之為過度補償。 4.生活型態:指足以彰顯個人存在的所有課題,如個人生活的基本方向或個人人格等。克服自卑感,追求卓越是每個人生長和發展的目標,但如何克服自卑感追求卓越,則視個人生活型態而定。生活型態是習得的,與個人幼時經驗有關,決定於兒童對其經驗的感受和認知,沒有任何兩個人的生活型態是完全相同的。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阿德勒創造性自我社會意識自卑感個別心理學優越感學校心理衛生學校心理衛生中心現代個別心理學補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