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Eisner&Vallance的課程概念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艾絲納(Eisner)和范蘭絲(Vallance)於1974年提出工學模式之外的四種課程概念:1.認知過程、2.自我實現、3.社會重建、4.學術理性主義。不像工學模式課程特重課程本身與其產出結果,認知過程和學術理性主義的課程設計偶有藉助工學模式;自我實現及社會重建則完全異於工學主義的思考和發展模式。  1.認知過程和學術理性主義(Cognitive Process and Academic Rationalism)      (1)學術理性主義   最類似可評量的課程概念的就屬認知過程與學術理性主義了。學術理性主義課程強調的重點:學生必須學習大量知識(人類遺產),而這些「大量知識」則必須藉用到工學模式的方法,並以學術理性主義的精神來加以組織。此概念適合於 (compatible)學科中心課程的設計與工學模式課程的建立。   (2)認知過程   認知過程雖不像學術理性主義強調課程內容的組織與重要性,甚至不在意學科的內容,而是強調思考、推理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技巧能力。教師運用認知過程概念,可以協助學生概念之形成;運用學術理性主義則可以幫助學生行為模式的養成。  2.社會重建和自我實現(Social Reconstruction and Self-Actualization) 社會重建和自我實現所依據的發展理論有著很大的差異。可評量的課程概念無法移植在上述二概念的研究與實踐上。   (1)社會重建   社會重建將「社會」視為課程的重要實體,學生必須學習社會中的各種面向與問題,如此才有能力去克服阻礙,並創造一個具有正義和公理的理想人類社會。然而傳統課本中的社會學、政治學並不是他們課程學習的內容,他們要學生走入社區,親身去觀察訪談,找出實際問題所在,並建構出一套得以解決問題的策略和假設。 這樣的課程原則是「社會中心」,完全針對解決實際社會問題,故科學學科不是純科學的學習,歷史學科也不是純歷史的學習,學習這些學科的目的,都是為了能更有效率的去解決社會問題。這樣的課程能讓學生體認到自己是社會中的一分子,並有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以創造出一個更好的社會。   在可評量的課程的傳統概念中,重視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某項學習,學到特定的知識和技能。但在社會重建概念則在找問題時可能就「浪費」很多時間,社會問題的研究和了解著重在解決的過程,讓學生去擔負所有自己評估、決策、執行的成敗風險。   (2)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與可評量課程的傳統課程相去甚遠。其概念如下:a.學生成為課程發展者之一。b.以學生為中心,課程以他們的需要和興趣為學習內容,而非由成人決定,使學生能建全成長。c.針對「個別」學生需求設計課程,讓學生發揮其最大的潛能。d.不重學習時間、學習目標:因為學生學習進度不同,學習內容不同,也難以有統一的成..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