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5/13(一)起,第三階段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Mayer三種對學習的看法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根據Mayer〈1992〉的分類,與教學有關的三種對學習的看法是:〈1〉學習是「反應的習得」,〈2〉學習是「知識的習得」,〈3〉學習是「知識的建構」。以下分別說明之。   學習是「反應的習得」   大體而言,行為學派的學習理論均主張是「反應的習得」。因此,不管透過反覆練習或透過增強,如果能使學生習得新的反應、建立新的習慣,便算產生了學習,而學習結果的評量便以行為改變的總量為依據。這種看法對教學的影響最明顯的是:學生容易成為被動的學習者。教師教學的目的是在於增加學習者學習庫存當中正確「反應」的數量和強度。   學習是「知識的習得」   早期〈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認知學派學習理論主張學習乃是「知識的習得」。採用這種觀點的心理學家不再把研究重點放在反應的習得,而改把重點放在「知識」的習得上面。在這種觀點之下,學習者變為訊息的處理者,而教師便變為資訊的分配者。於是,「課程」乃變成教師教學時的重心了。教師的主要目的是安排教學情境,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庫存中的知識總量。於是,以成就測驗來評估學生習得知識的總量,自然而然便變成最常見的評量手段了。   學習是「知識的建構」   認知論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之間變得更為成熟,學習被認為乃是「知識的建構」。採用這種觀點的研究者不再認為學習是知識的「習得」,也不再認為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相反的,他們認為學生是知識的建構者,是可以在學習期間使用後設認知技能〈metacognitive skills〉來控制他〈她〉們的認知歷程的主動學習者。所以,學習是指學習者主動的去選擇有關的訊息,並利用學習者既的知識來詮釋此一訊息的歷程。因為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所以學生在學習情境中建構意義的歷程中,教師乃成為學生學習的共同參與者。採用此種學習者中心的觀點時,教師的的注意重點便不在課程上,而是在「學生的認知」上面。教學的重點乃在於培養學生那些適於特定學科領域的學習策略及思考策略。學習的評量也就比過去更重視質的評量,用以評估學生「如何」..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