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5/13(一)起,第三階段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鷹架scaffolding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Vygotsky 認為教學創造了學習歷程,進而帶動發展歷程。在學習的歷程中,可以不斷引發「近側發展區」(或譯「可能發展區」、「潛在發展區」,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以下簡稱ZPD;),引導學生不斷向較高層次的功能發展。此一概念之所以對西方教育界造成相當大的震撼,實因過去Piaget 的兒童發展理論對教育心理學與教學研究的影響無遠弗屆,咸認為教學必須配合兒童實際發展的層次來進行設計,忽略兒童的發展層次無異是揠苗助長。 但Vygotsky 的理論卻打破這樣的看法,強調學習的積極意義即在激發或引導兒童的潛在能力,轉變成為明日實際的發展水準,這樣的觀點在教育上確有其正面的應用意義。 Bruner 在他為Vygotsky 的「Thought and Language」一書之英文版所寫的導言中就指出了他與眾不同的重要貢獻: 對我來說,驚人的事實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多元的世界,在那裡每個人以自己的風格與環境達成妥協,Vygotsky 的發展理論也是對通向個性化和自由的多種途徑的一種描述,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Vygotsky 作為一位研究人類本質的理論家(theorist of the nature of man),他超越了今天把我們世界深深分裂的思想斷層(Bruner, 1961)。 鷹架(scaffolding)一詞由 Bruner 和其同事在1976 年首先引介,並成為目前最被廣泛運用的一種教學隱喻。他們認為「搭鷹架」是指成人在兒童停留在某一認知層次時,所提供的有系統引導及關鍵性指示,讓兒童能超越原有的認知層次(Wood, Bruner & Ross,1976)。在教室情境中,教師的角色乃是提供學生支持,就如同建築物的鷹架一樣,當學生的能力增加之後,「鷹架」就逐漸的移開,即將學習的責任慢慢轉移到學習者的身上。由上述可知,鷹架具有幾個重要的特徵:使生手得以從一開始就參與熟悉作業的活動..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可能發展區近側發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