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5/13(一)起,第三階段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儒家)(道家)(法家)思想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先秦各家多有對伯夷的評論,下列何者反映出法家的立場?  (A)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  (B)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於殘生傷性均也  (C)伯夷、叔齊者,武王讓以天下而弗受,二人餓死首陽之陵。若此臣不畏重誅, 不利厚賞,不可以罰禁也,不可以賞使也,此之謂無益之臣也  (D)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 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     (A)我們從伯夷「目不視惡色」(妖豔之色)與「耳不聽惡聲」(淫靡之聲),以及「治則進」、「亂則退」,可以知其符合「儒家」的「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理論,由此推論本選項為「儒家」。   (B)我們從伯夷(賢人)與盜跖(惡人)二人的死法不同,卻引出「殘生傷性」都是一樣的結論,可以知道此學說重視「養生」,由此推論本選項為「道家」。   (C)我們從「不張重誅」、「不利厚賞」、「不可以罰禁」、「不可以賞使」,可以看到「賞」、「罰」手段的交錯運用,由此推論本選項為「法家」。   (D)從文末看到與「冠不正」的人站在一起,就像是被「浼」(音美,玷污)一般,由此推論本選項為最重視「禮」的「儒家」。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儒家法家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