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阿摩:重複出現的題目,才是最重要的題目
10
(3 分10 秒)
模式:試卷模式
試卷測驗 - 113 年 - 113 國立嘉科實驗高級中學_教師甄選試題_高中部:國文科 #119541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B).

1. 這世界多麼微弱
(甲)深夜獨行,紅牆寂寂
(乙)挑出一盞熟悉的燈籠
(丙)世紀的泥濘逐漸深了
(丁)有人從黑暗的樓頭
——楊牧〈花落時節〉
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排列順序最適當的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丙甲乙丁
(D)丙乙丁甲


2( ).
X


2. 四周也仍相當安靜,只有偶爾從那寂寂黑色中響起的前後人員的傳呼應答,或是石片在暗中某處唰唰滑落滾動的聲音。我一邊 聽那聲音在我身旁飄浮懸蕩,一邊聽著自己的心跳和踩在碎石上的跫音,一步步地繼續往那黝黑的高處摸索,彷彿是史前地球上的一 個跋涉者。
       經過幾個小段碎石坡以後,矮樹也漸少了,風,卻更強勁,陣陣拍打著身邊的裸岩,咻咻颳叫。我斜靠在一處樹石間休息,腳下的急斜坡掩沒在黑暗裡,而很遠很遠的底下,是數公里外嘉南平原上和高雄地區依稀聚集的燈光。天空仍是濃濃墨藍,只有很少的幾顆很亮的星。(陳列〈玉山去來〉)
有關上文的說明,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獨自攀登玉山的孤獨感與驚險歷程
(B)藉由天上的星斗,對照內心的舒坦
(C)透過遠方依稀聚集的燈光,突顯作者所在位置的高峻巍峨
(D)藉由「風,卻更強勁」比喻作者此生遭逢困境卻越挫越勇


3( ).
X


3. 下列何者選項是因景物而興起內心感觸,而對景物強化其描繪 的技巧:
(A)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B)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C)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D)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4( ).
X


4. 《詩經》是多麼莊嚴的「經典」,但我寧可回到〈蒹葭〉只 是歌聲的時代,「詩」還沒有被文人尊奉為「經」,「詩」甚至還不是 文字,還是人民用聲音口口相傳的「歌」,還可以吟唱,可以詠嘆,可以有愛恨,可以憂愁,也可以喜悅,是用蘆笛吹奏,是在河岸蘆 葦叢中唱出的肺腑深處的聲音。……常常會念著念著「蒹葭蒼蒼」, 想像兩千多年前的歌聲,像今天在卑南許多部落裡還聽得到的歌聲, 婉轉嘹亮,有那麼多的牽掛思念,讓一個秋天卑南溪兩岸溯洄溯游開滿了白蒼蒼的芒花。……動人的歌聲,能夠一代一代傳承的歌聲, 必然是肺腑深處的震動,像陽光,像長風幾萬里,像滋潤大地的雨露,傳唱在廣漠的原野上,傳唱在蜿蜒的河流上,傳唱在高山之巔、 在大海之濱。數千年後會變成文字,會被尊奉為「經」,但是,我一直嚮往的只是那歌聲,兩千年前,或近在卑南部落,都只是美麗的歌聲,並不遙遠的歌聲。
(蔣勳〈芒花與蒹葭─不遙遠的歌聲〉)
閱讀上文,請問下列選項敘述,何者正確:
(A)〈蒹葭〉與卑南部落的歌聲,都是用蘆笛吹奏,特別能引發深 刻情感
(B)〈蒹葭〉最初先以文字寫就,再由人民口口相傳,遂成為經典 的詩作
(C)《詩經》之所以被奉為經典,是因它可以四處傳唱,引起人們 的喜愛
(D)《詩經》與卑南部落的歌聲,都出於真切的內心情感,所以令 人嚮往


5( ).
X


5. 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春陽初升,萬物發萌, 正二月間,乍寒乍熱,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氣所攻,則精神昏倦,宿病發動。又兼去冬以來,擁爐熏衣,啗炙炊煿,成積至春, 因而發泄,致體熱頭昏,壅隔涎嗽,四肢倦怠,腰腳無力。皆冬所 蓄之疾。常當體候,若稍覺發動,不可便行疏利之藥,恐傷臟腑, 別生餘疾,惟用消風和氣、涼膈化疾之劑,或選食治方中,性稍涼, 利飲食,調停以治,自然通暢。若無疾狀,不可吃藥。春日融和, 當眺園林亭閣虛敞之處,用攄滯懷,以暢生氣,不可兀坐以生他鬱。飯酒不可過多,人家自造米麵團餅,多傷脾胃,最難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饑腹多食,以快一時之口,致生不測。
(丘處機《攝生消息論》)
閱讀上文,請問下列選項敘述,何者正確:
(A)春季宜多吃酸味食物可以滋養脾氣
(B)冬季陽氣催發,感到神情疲倦,容易舊病復發
(C)老人要服用疏散解熱、洩火利氣的藥物,以解鬱悶之氣
(D)當你頭昏腦脹的時候,喝些性涼味甘的蓮子湯就能減緩症狀


6( ).
X


6. 下列各組文句「」內的詞,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 問客
(B)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於農/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 「為」
(C)奢貴自「奉」,禮異人臣/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 之淫樂
(D)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沛公默然,曰:「固」不 如也。且為之奈何


7( ).
X


7-8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7-8題。
       情緒是人對生活經驗的一種自然反應。情緒的產生先於認知面與意識面,類似本能反應,幫助人們處理一些緊急和危險的突發事 件,例如「感到害怕就先逃跑」。此外,人們若面臨失去親人、遭遇挫敗等重大事件,失落與悲傷的情緒,也能指引自己進行安撫、 重整何謂最重要的事物,讓生活繼續前進。
       然而,若情緒過於劇烈,表示當事人認為事態嚴重,情緒一下子爆開,當下的理性會完全失去作用,只能衝動地在「戰/逃/僵住不動(Fight/Flight/Freeze)」的反應中三選一。這是「情緒短路徑」,無所謂好壞。
      人們對事件的經驗接收,就「短路徑」而言,順序是「情緒- 認知-行為」,適用一般生活選擇,如「櫻花好美喔,假日想去那裡玩」。而所謂的「情緒調適能力」,順序是「情緒-認知-情緒覺察-後設認知-合適或想要的行為」,屬於「長路徑」,過程麻煩。 長路徑不符現實利益,但遇到重大事件卻很需要它──停下來,重新調整,再出發。

【題組】7. 根據上文,關於情緒長短路徑最適當的判斷是: ①「短路徑」是先於認知與意識的本能反應,適用於生活中的各種狀況。 ②「長路徑」需要個人有意識地覺察、調整自我情緒的反應。
(A) ①②皆正確
(B) ①無法判斷②正確
(C) ①錯誤②正確
(D) ①錯誤②無法判斷


8( ).
X


【題組】8. 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A)情緒的產生有害無益,情緒管理的目標,即在於避免情緒的產生
(B)養成「啟動情緒長路徑」的習慣,人能立即處理危險的突發事件
(C)情緒調適能力立基於現實利益,可使人面臨重大事件時調整腳步
(D)當事態嚴重時,人的情緒不易受理性控制,可能因此而僵住不動


9( ).
X


9-10 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 9-10 題。
(甲) 凡臣工諡法,古以文正為最榮,今人亦踵其說而不知所自始。按《梁溪漫志》云:「諡之美者,極於文正,司馬溫公嘗言 之,而身得之。國朝以來得此諡者,惟公與王沂公、范希文而 已,若李司空(昉)、王尉 (旦)皆諡文貞,後以犯仁宗嫌名,世 遂呼為文正,其實非本諡也。」(《浪跡叢談˙諡文正》)
(乙) 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 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不是每個人死後都可以得到的。歷朝歷代都有著對身分地位的要求,像漢朝和晉初期非侯不諡,晉朝中後期非高官不諡,宋是三品以上才能有諡,清更是一品以上才有資格。

【題組】9. 依據甲、乙二文,下列關於諡號的說明,最適當的是:
(A)臣子諡號由皇帝依死者生平賜予,李昉由宋仁宗諡為文正
(B)君主諡號由下一任皇帝授予,得到百官認同之後昭告天下
(C)諡號中最尊榮的「文正」,源出「文貞」,但世人多不知此說
(D)范仲淹、司馬光皆被諡為「文正」,其官階均應在三品之上


10( ).
X


【題組】

10. 依據下表中的釋義,下列關於古人諡號的命製,說明不適當的是:
(A)諸葛亮諡號「忠武」,除了肯定其忠心事主外,當亦有稱美其 克定禍亂之意
(B) 韓愈與歐陽脩的諡號均有「文」,取義側重道德博聞,肯定其一代文宗地位
(C) 岳飛諡為「武穆」,「武」字的取義主要為夸志多窮,側重其 力抗金兵之英勇
(D)方孝孺拒為朱棣草即帝位詔而被殺,南明時追諡「文正」以表彰其守潔之志



【非選題】
﹙一﹚議論文在闡述個人論點時,有時不免過度簡化問題,有時則 存在邏輯上的不合理。課堂上若想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須能以質疑的目光檢視作者的論述。以下課文段落的論證,容或都有可討論的空間,請據所知,指出其問題所在, 並據以思考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25 分)
       

【題組】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非選題】
【題組】2. 昔繆公求士⋯⋯孝公⋯⋯惠王⋯⋯昭王⋯⋯。此四君者,皆以客之。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非選題】
【題組】3. 既親其所親、亦親其所疏,一體同仁,斯內患不生、外禍不至。漳、泉、閩、粵之氣習,默消於無形。

【非選題】
﹙二﹚孤獨既是生命的常態,亦是文學作品中不斷重複的旋律。請閱讀下文,分析其論點後,完成以下任務:(25 分)
整塊的人生,若果切開來看,裡面是縱橫交錯的層面,其中必有一條貫串其間的「孤獨」的線。
       尊榮富貴,得意歡樂,平庸麻木,順時聽天,似乎無所謂孤獨, 但是,個人的感受、幻想、癖好以及許多深沉而幽黯的心曲總無法 傳達給別人,無法得到深度的共鳴與同情的了解。因此永遠是深沉的遺憾,也永遠沒有貼切的安慰。所以,孤獨是人生的本質,是生命的真相。每個生命是一隻孤獨的小舟。
       一切精神心智志業的探索追求,都要有克服孤獨的能耐。創造 常在孤獨中完成。屈原與司馬遷遺世獨立,寫下不朽的篇章;陳子 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與杜甫的「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都是千古孤獨的靈魂的哀歌。華爾騰湖畔索居的梭羅、瘋狂悲愴的梵谷、一生在死亡陰影中掙扎的蒙克、縱酒狂歌,對抗時潮,特立獨行的莫迪格良尼等等,古往今來,一切具有強烈獨特性的藝術家,都是最孤獨的人 間過客。
       偉大的藝術心靈是人的意義的探索者,孤獨而崇高。我們推崇讚頌,也感激膜拜,因為先鋒者的探索,我們對宇宙人生才有益發深入的認識與感動。不論是讚美欣賞,或悲欣交集,或悚然驚覺, 都能使我們的生命提昇擴展,從庸俗中超拔出來。人類不甘天地造 物之不仁,此生也不願草草苟活,所以追索世界與人的意義。藝術 家深入人生內核,感受共同的孤獨與痛苦而超出其外,以悲憫的靜觀,表現其思感。藝術心靈實則為終極關懷的哲學心靈,我與眾生 同悲憫的人道心靈,在聲音色相中發現精神價值的美學心靈,藉狂 歌吶喊與絮絮低吟來寄洩生命的抑鬱,表達人生之體驗的詩心。
       孤獨確是醞釀心靈創造所憑藉的心境,雖然有時也是嚙咬心 靈的毒蠍。孤獨如果不痛苦,單人囚室就不那麼可怕。但如果能與 自己做朋友,與書本做朋友,孤獨就變成獎賞那樣可喜。康德說: 我是孤獨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獨處的美妙,在於思想可以如野馬馳騁。古今與空間全沒界限,而且與思想中我的主體合成一個渾沌的大塊,那種境界使我心醉。
(改寫自何懷碩〈孤獨的滋味〉)

【題組】 1. 發想三個課堂討論的題目,引導學生掌握文章要義。(15 分)


【非選題】
【題組】2. 思考可綰合現行教材中的哪一篇課文進行對讀,說明二文鏈結的關鍵,並據此鏈結點,設計一道混合題組中的非選試題。(10分) 

【非選題】
﹙三﹚嘉科實中打算在今年世界閱讀日舉辦「SDGs 永續發展目標 x 作家書展」,你要推薦三位作家與其作品連結 SDGs 指標。此 次佈展需寫下您的設計理念與規劃,其中要具備:

【題組】 1. 作家寫作風格簡介(5 分)


【非選題】
【題組】2. 與 SDGs 指標的連結關係(5 分)

【非選題】
【題組】3. 該作家及其作品對高中生理解 SDGs 指標有所啟發的原因。 (10 分)

快捷工具

試卷測驗 - 113 年 - 113 國立嘉科實驗高級中學_教師甄選試題_高中部:國文科 #119541-阿摩線上測驗

教師上岸團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