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且擁有VIP』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阿摩:人生不怕重來,就怕沒有未來。
90
(1 分11 秒)
1(C).

7 有些學者以心理分析觀點來探討犯罪行為的發生。下列有關心理分析理論的敘述,何者正確?
(A)本我(id)是人格最原始的部分,依循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而運作
(B)佛洛伊德(Freud)主要以「前意識」(preconscious)來解釋犯罪
(C)心理分析理論認為具攻擊性、受到挫折的犯罪人,是早期不愉快生活經驗的一種結果
(D)佛洛伊德認為潛伏期(Latency Stage)及兩性期(Genital Stage)是影響人格發展最重要的時期


2(D).

24 學者布倫廷翰及佛司特(Brantingham and Faust)提出以目標為導向的「三級預防模式」,下列有關此模 式的敘述,何者錯誤?
(A)此模式參考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模式(public health model of disease prevention),並應用於犯罪防治工 作上
(B)第一層次犯罪預防係指「找出提供犯罪機會以及促使犯罪發生之物理與社會環境因素,運用犯罪預防 策略,予以消除」
(C)第三層次犯罪預防主要針對真正的犯罪者,予以干預、進行矯治,避免再次犯罪
(D)針對犯罪區域的分析,以鎖定高犯罪區域的預防策略,屬於第一層次的犯罪預防策略


3(C).

22 犯罪學家傑佛利(Jeffery)對於犯罪學理論之建構,貢獻卓著。有關傑佛利所提出的犯罪學理論, 下列何者敘述錯誤?
(A) 1960 年代,提出社會疏離理論(Social Alienation Theory),在該理論中提出三種疏離型態, 導致青少年朋友容易陷於犯罪:個人疏離、團體疏離與法律疏離
(B) 1970 年代,提出生物社會學習理論(Biosocial Learning Theory),為一個大型之整合型理論, 認為犯罪是多元觀念,強調人類行為包含犯罪行為,都是大腦與環境發生交互作用下的產物, 研究犯罪問題,生物與遺傳因素不能偏廢
(C) 1930 年代,提出文化衝突理論(Cultural Conflict Theory),認為犯罪的產生,都是衝突的結 果,特別是對於少數族裔和低下階層少年而言,他們的行為準則與規範會和主流文化衝突,以 犯罪來調適自己。因此,社會上並沒有犯罪問題,只是有一群人遵守與主流社會不同的準則或 規範而已
(D) 1970 年代,提出經由環境設計預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CPTED),主張立即的環境對於犯罪行為的發生,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犯罪預防工作,必 須從立即的周遭環境著手


4(C).

25 下列何種不屬於刑事司法的犯罪鎮壓模式?
(A)強調威嚇效果
(B)主張隔離政策
(C)實施廣泛量刑政策
(D)提高逮捕率


5(B).
X


12 犯罪預測是指稱運用科學方法,蒐集被調查者的過去生活經歷相關資訊,進而以統計學技術加以 分析,找出犯罪的可能因子,請問下列何者不是累犯、再犯預測的概念?
(A)假釋再犯預測
(B)量刑預測
(C)早期非行少年預測
(D)緩刑觀護預測


6(B).

17 新古典犯罪學派是針對古典犯罪學派的一種修正,用來排除執行法律的障礙。下列何者是新古典 犯罪學派的主要概念?
(A)犯罪是個人的自由意志,因此法律根據犯罪的嚴重性來加以判決
(B)接受環境可以影響個人意志的說法,對於部分責任能力者,懲罰應予以減輕
(C)個體是理性的,是追求快樂與自我利益的動物,因此初犯和累犯應接受相同的懲罰
(D)最有效的犯罪預防是足夠確定而迅速的懲戒,如此可以控制犯罪行為


7(A).

18 將理性選擇理論運用在犯罪預防是現今刑事司法政策的重要範疇,犯罪是理性思考後的結果,說 服潛在犯罪者犯罪會帶來痛苦、懲罰的不良後果,下列何者不是透過理性選擇理論而應用的犯罪 預防策略?
(A)修復式司法
(B)威嚇策略
(C)情境犯罪預防
(D)三振出局法案


8(A).

21 無被害者犯罪的除罪化問題在社會上各有其擁護的學派,基於刑法謙抑或法益保護思想,某一犯 罪行為並未造成任何法益侵害或危險時,無明顯的法益保護存在,宜將其除罪化,下列何者較符 合除罪化的理由?
(A)基於自由主義觀點,個人對其身體意志思考有完全的自主權,法律無權干涉
(B)無被害者犯罪是被害者不願意報案而產生黑數,除罪化可降低犯罪黑數
(C)該犯罪行為造成刑事司法系統的負擔,除罪化後可提高其效率
(D)無被害者犯罪偵查較簡單,除罪化後不影響警方執法效能


9(D).

17 下列何人所提出的犯罪理論,相較於其他學者所強調「宏觀」之犯罪現象,其著重於解釋「微觀」 層次的犯罪偏差行為問題?
(A)柯恩(Cohen):幫派副文化理論
(B)克勞渥和奧林(Cloward & Ohlin):差別機會理論
(C)蕭氏及馬凱(Shaw & McKay):社會解組理論
(D)安格紐(Agnew):一般化緊張理論


10(C).

16 加拿大學者 J. Hagan 與其同僚(1985)提出「權力控制理論」(Power Control Theory),認為女 性犯罪的成因,與家庭結構有關。請問,在該理論中,J. Hagan 將家庭區分為以下那兩種結構?
(A)折衷家庭(eclectic family)與大家庭(extended family)
(B)資本家庭(capitalist family)與勞動家庭(labor family)
(C)平權家庭(egalitarian family)與專制家庭(paternalistic family)
(D)母系家庭(matriarchal family)與父系家庭(patriarchal family)


快捷工具

今日錯題測驗-犯罪學-阿摩線上測驗

霈霈霈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9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