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卷-英文學習功能需求】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6/03 12:00。 前往查看
阿摩:人因夢想而偉大,沒有夢想的人,就沒有人生
88
(1 分13 秒)
模式:今日錯題測驗
科目:教甄教程◆國文(中等)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B).

13.「四喜先生台鑒:來稿敬悉。先生的文字、命意與風格均屬上乘,十分難能可貴。唯本刊近期稿擠,篇幅實屬有限,礙難於短時間內刊登 大作。為免延誤 先生大作之發表,特此璧還。遺珠之憾,情所不免;尚祈 見諒。並請不吝賜稿、賜教是幸。 敬祝道安」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台鑑」宜改為「道鑑」
(B)「道安」宜改為「文祺」
(C)「尚祈 見諒」宜改為「尚祈見諒」
(D)「敬悉」宜改為「敬備」


2(C).

〈秦晉殽之戰〉一文中有云:「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纍臣釁鼓,使歸就戮於秦。…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上述引文中,第一個「君」字乃指
(A)晉文公
(B)秦穆公
(C)晉襄公
(D)鄭穆公


3(A).

18.有關詞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起源於中唐,當時因官吏流放的政治現實,導致以柳永為代表的羈旅行役之詞相當興盛
(B)五代時期詞更加興盛,代表詞派以西蜀詞與南唐詞最為重要
(C)蘇軾開拓詞之題材,為豪放詞之初祖
(D)南宋中葉以後,詞重視協律用典,文字纖麗而精巧華美,代表作家為吳文英、張炎


4(A).
X


以下對中國賦體的發展的敘述何者為非?
(A)賦體大盛於漢
(B)阿房宮賦是駢賦的代表作品
(C)散賦流行於宋
(D)體製閎偉,辭采富麗是漢賦的特色


5(C).

16.《世說新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 藉卉飲宴。」,「藉卉飲宴」意謂
(A)一邊賞花一邊喝酒
(B)在花園中聚會
(C)坐在草地上飲酒宴會
(D)藉故飲酒取樂


6(D).

14. 閱讀下列短文,並請根據文意判斷,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我在一所明星中學/擔任國文教員
在必須面臨聯考/激戰底日子裡/告訴學生/□□□底生平事跡/以及被誅十族/慘烈無比
底來龍去脈/學生問/這一題,會不會考
我在一所明星中學/擔任國文教員/講到△△/講到二三十年來/激越底中國文學革命/少
年△△/晚年△△/以國文教員底身分/評斷著△△底功過得失/學生問這一題,會不會考
▽ ▽ 出 現 了,這 位 / / ________底微臣/也願生時隕首,死去
時 / 結 草,誓 志 / 獻 出 所 有 底 忠 貞,不 勝 / 犬 馬 怖 懼 之 情 / 我 對 學 生 說 / 如 果 讀 到 這 篇 文 章 /
不哭者是不孝/學生問/這一題,會不會考
○○中舉/名列榜上第七名/○○樂歪了/瘋了,終於/他也考取了聯考/我的心情逐漸沉重起來/自忖所謂/
學術的價值標準以及/目的的當兒/學生問/這一題,會不會考。」 (初安民〈這一題,會不會考〉)

(A)□□□將一生的堅持與理念寫成〈正氣歌〉

(B)△△寫作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C) _________ /_________應填入「苟全 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 於諸侯」

(D)○○所出現的小說卷首語應為「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興亡朝復暮,江風吹倒前朝樹。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7(B).

6. 孔稚珪〈北山移文〉說:「嗚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載誰賞?」請問「山阿」與下列 詩文中所指山之部位何者相近:
(A)仰視山顛,肅何千千。(宋玉〈高唐賦〉)
(B)草堂在山曲,澄瀾涵階除。(元結〈游潓泉示泉上學者〉)
(C)采苦釆若,首陽之下。(《詩經.采苓》)
(D)白雨鳴山麓,青燈語夜闌。(姚偓〈南源山〉)


8(B,D).

17. 閱讀下文,選出正確答案: 越既滅吳,范蠡以為句踐為人長頸烏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逸樂,乃以其 私徒屬浮海而行,至於齊。以書遺大夫種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子可以去矣!」 蘇子曰:范蠡知相其君而已,以吾相蠡,蠡亦烏喙也。夫好貨,天下之賤士也, 以蠡之賢,豈聚斂積財者?何至耕於海濱,父子力作,以營千金,屢散而復積,此 何為者哉?豈非才有餘而道不足,故功成名遂身退,而心終不能自放者乎?使句踐 有大度,能始終用蠡,蠡亦非清淨無為而老於越者也,故曰「蠡亦烏喙也」。 《東坡志林•論子胥種蠡》
(A)「范蠡知相其君而已,以吾相蠡」:前一「相」字為輔佐、幫助之意;後一「相」 字為占視、辨察之意
(B)「夫好貨,天下之賤士也」:「好」字當為動詞,指喜好之意
(C)東坡認為范蠡對於句踐的觀察及推斷是錯誤的
(D)東坡認定范蠡及句踐兩人都有 問題,才會造成范蠡要違背己意,身雖退但心無法自放。


9(C).

10. 曾經相信過文明的力量,後來知道,原來人的愚昧和野蠻不因文明的進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蠻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純樸的農民工人、深沉的知識份子、自信的政治領袖、替天行道的王師,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蠻,而且野蠻和文明之間,竟然只有極其細微、隨時可以被抹掉的一線之隔。(龍應台〈(不)相信〉) 下列與上文有關的敘述,何者正確?
(A) 作者曾相信文明和愚昧、野蠻不會同時出現
(B) 作者以為任何國家的人都可能有愚昧、野蠻的行為
(C) 作者提醒我們野蠻仍無處不在,須時常惕勵、覺察
(D) 既然野蠻和文明的一線之隔隨時可抹掉,就不應再相信文明


快捷工具

今日錯題測驗-教甄教程◆國文(中等)-阿摩線上測驗

m20649429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8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