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鼓勵和稱讚讓白痴變天才,批評和責備讓天才變白痴。
100
(3 分22 秒)
模式:試卷模式
試卷測驗 - 109 年 - 109 連江縣國中小學暨幼兒園新進教師聯合甄選:國中國文科#95108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C).

1. 《說文解字》中所指的「比類合宜,以見指撝」,下列何者屬之?
(A)幽
(B)桑
(C)采
(D)泉


2(D).

2. 魯迅曾云:「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 見宮闈秘事……」,請問這段話是在說那一本書呢?
(A)《西遊記》
(B)《水滸傳》
(C)《孽海花》
(D)《紅樓夢》


3(D).

3. 《論語‧季氏》:「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言及之而不言謂之□,未見顏色 而言謂之□。」
(A)隱/躁/瞽
(B)躁/瞽/隱
(C)瞽/隱/躁
(D)躁/隱/瞽


4(A).

4. 張潮《幽夢影》:「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 諸集宜春,其機暢也。」依此說法,在此炎炎夏日的季節中,適合閱讀的作品共有幾本? (甲) 《杜工部集》 (乙)《徐霞客遊記》 (丙)《三國演義》 (丁)《莊子》 (戊)《文獻通考》 (己) 《爾雅》 (庚)《資治通鑑》 (辛)《御纂歷代三元甲子編年》 (壬)《左傳》 (癸)《天下郡國 利病書》
(A)四本
(B)五本
(C)六本
(D)七本


5(A).

5. 下列「」裡的字義,其意義完全不相同的選項有幾組?
(甲)摩頂「放」踵/齊「放」其大臣/「放」乎四海
(乙)「顧」盼煒如/三「顧」茅廬/孟嘗君「顧」謂馮諼
(丙)周而不「比」/「比」及三年/「比」門下之客
(丁)新陳代「謝」/敬「謝」不敏/封書「謝」孟嘗君
(戊)身手「矯」健/「矯」俗干名/起「矯」命以責賜民
(己)「乃」有意欲為收責/「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乃」今日見之
(A)五組
(B)四組
(C)三組
(D)二組


6(C).

6. 請判斷下列「 」內之字詞,有幾個屬於名詞作動詞用?
(甲)族之人「瓢囊」為溝中瘠者
(乙)「仁」民而愛物
(丙)其色慘淡,煙「霏」雲斂
(丁)嫁娶凶葬皆有「贍」
(戊)天之於物,春生秋「實」
(己)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
(庚)其氣慄冽,「砭」人肌骨
(辛)歲「衣」人一縑
(A)四個
(B)五個
(C)六個
(D)七個


7(C).

7. 《明史》中正直清廉的于謙曾作一首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 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請問詩中所歌詠的是何物?
(A)松柏
(B)竹子
(C)石灰
(D)山嵐


8(A).

8. 下列何者非「詞」這一韻文體之用語?
(A)拍眼
(B)過片
(C)倚聲
(D)換頭


9(D).

9. 以現代國語字典查詢「平」字,應查字典何部首?
(A)二
(B)一
(C)十
(D)干


10(B).

10. 〈牧民〉:「不自進,則民無巧軸。」表現出下列那一種操行?
(A)禮
(B)義
(C)廉
(D)恥


11(D).

11. 凡「採輯群書,或以類分,或以字分,便尋檢之用者,謂為類書。」類書,是一種工具書類 型,在中國起源甚早,魏文帝時王象等編的〔皇覽〕是中國第一部類書。下列關於「類書」說 明何者有誤?
(A) 南北朝時期類書非常繁榮。然現存最早而較完整的類書之一,是隋唐虞世南所編的《北 堂書鈔》。
(B) 宋代四大部類書:《冊府元龜》、《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
(C)明朝永樂年間,解縉、姚廣孝編《永樂大典》亦屬於類書,惜多已散佚。
(D)清朝乾隆年間,開始編纂的《四庫全書》,為目前最保存完整的類書。


12(B).

12. 關於江西詩派的說明,下列何者為非?
(A)宋詩流派,以黃庭堅為代表,元代方回提出「一祖三宗」之說,把杜甫列為江西詩派之祖, 三宗則為黃庭堅、陳師道及陳與義。
(B)黃庭堅主張:「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奪胎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換骨法。」
(C)提出「點鐡成金」,乃是指師承前人之辭加以點化,賦予新的意蘊,來推陳出新而謂之。
(D)其流弊為過於講求形式與技巧,流於形式主義。主張「奪胎換骨」,則容易做成模擬剽 竊。拗句、拗律使用過當,作品往往音節聱牙。


13(C).

13. 對於婚喪慶弔諳事,許多人往往致送禮金,並另加封套。封套的正中間可寫上致送何種性質 的禮金。請根據下列人物關係及場合,選出稱呼最正確合宜的選項:
(A)《論語。述而》:「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童子求見時應向孔子呈上「贐 儀」。
(B)《孟子‧公孫丑下》: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餽七十鎰而 受;於薛,餽五十鎰而受。……。」孟子曰:「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 曰:『餽贐。』」──齊王、宋王等餽贈給孟子的財物可稱「彌儀」。
(C)《世說新語‧言語》: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 皆雋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 ─相見後李元禮最可能贈與孔文舉「覿儀」。
(D)《唐才子傳》:(白居易)觀光上國,謁顧況。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謔之曰:「長 安百皆貴,居大不易!」──白居易求見時應向顧況獻上「褚儀」。


14(A).

14. 下列各組「」內的字,讀音完全不相同的選項是?
(A)日削月「朘」/怙惡不「悛」/「逡」巡不前
(B)穿「窬」之盜/瑕不掩「瑜」/桑「榆」晚景
(C)「嗑」西北風/「溘」然長逝/「闔」第光臨
(D) 審己「度」人/暗「度」陳倉/「度」長絜大


15(B).

15. 何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被孔子說是難以為善?
(A)因為「言不及義」、「好行小慧」的說話做事都無法得到別人的信任。
(B)因為「言不及義」、「好行小慧」會養成投機取巧的習性。
(C)因為「言不及義」、「好行小慧」的人說的話、做的事皆會被唾棄。
(D)因為「言不及義」、「好行小慧」會貪小便宜、好逸惡勞。


16(B).

16. 下列關於《左傳》及《戰國策》的敘述,何者為非?
(A)《左傳》作者為左丘明;《戰國策》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B)《左傳》以春秋魯史為中心,旁及諸國,記載二百四十二年史事;《戰國策》則記載春秋 以後至楚、漢之起,共二百四十五年史事。
(C)《左傳》為編年體例,記事為主;《戰國策》則為國別體例,記十二國史事,多戰國策士 言、謀臣的論辨與活動。
(D)《左傳》別稱春秋內傳、左氏春秋;《戰國策》則可稱國策、國事、短長、修書、長書、 事語。


17(B,C).

17. 下列關於寓言的發展與作品敘述,何者錯誤?
(A)「寓言」一詞,最早見於《莊子》一書,是以淺近的故事寄託哲理的表現方式。
(B)戰國中後期已臻於成熟,《孟子》、《莊子》、《荀子》、《列子》、《韓非子》、《呂 氏春秋》等著作中,都蘊藏著豐富的寓言故事。
(C)中唐柳宗元擅長以寓言故事來針砭政治與社會的狀況,其寓言多以人物為題材,短小詼諧, 其中又以「三戒」最令人印象深刻。
(D)情節雖虛設,但具備「開端、發展、結尾」完整的結構。


18(A).

18. 下列文句中,錯別字最多的選項是?
(A)至若春和景明,波斕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傾,沙鷗詳集,錦麟游泳,岸止汀瀾,鬱鬱 青青。而或長煙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壁。
(B)荊有雲夢,犀兕糜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為無稚兔狐狸者也,此猶梁肉 之與穅蹧也。
(C)像你這奸嘴猴鰓,也該潵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趁早收了這心,明年 在我們航事裡替你詢一個館,每年尋幾兩銀子,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經!
(D)方其破荊州,下江淩,順流而東也,艃艛千里,精旗敝空,釃酒臨江,橫朔附詩,故一 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9(B).

19. 清代金聖歎批點評注六部書,稱之六才子書,若依四庫全書的分類法,則下列敘述,何 者正確?
(A)《莊子》一書為莊周為著,又稱為《南華經》或《南華真經》,因此被歸入四庫中的「經 部」。
(B)《史記》是西漢司馬遷所著,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亦是第一部正史,故歸入四庫中 的「史部」。
(C)〈離騷〉乃屈原所著,為騷體韻文,由於此屬個人著作,因此被歸入四庫中的「子部」。
(D)《水滸傳》為施耐庵所著,屬章回小說,四庫不收錄,但《西廂記》是傳奇,可歸入四 庫中的「子部」。


20(C).

20. 關於辭賦的流變及其特色,下列敘述何者為非?
(A)「辭賦」是源於詩經,興於楚辭,盛於兩漢的一種文辭,又簡稱為「賦」,由於屈原首創 的楚辭篇章開啟了賦體的先河,因而後世常將「辭」、「賦」並稱,並且名之為「辭賦類」。
(B)最早以「賦」為篇名的,是荀子簡潔有韻的賦篇,描述「禮」、「知」、「雲」、「蠶」、 「箴」等,採用問答方式,韻散相間。
(C)其特色為半詩半文的韻文體裁,可誦亦可歌,內容多為假設虛構之詞,重在託物以諷諭, 其形式上常常呈現主客問答的情境,鋪陳排比的結構。
(D)辭賦是漢代的主流文學,又稱「大賦」或「古賦」。其特點為詞藻華麗,筆勢誇張,好 堆砌冷僻生字,艱澀難解。而六朝賦為「駢賦」,又稱「俳賦」,其特色和駢文重駢偶、 用典、藻飾相同。


21(C).

21. 下列「」中的字形,完全正確的選項為?
(A)踔厲鋒發∕觀者如睹∕分道揚鏢
(B)冒險患難∕米珠薪桂∕事必恭親
(C)投繯自盡∕全神貫注∕急公好義
(D)不勘之論∕慘絕人圜∕插科打諢


22(A).

22. 請閱讀下列先秦諸子的各段文字,從思想內涵、寫作手法等角度判斷與其配對的思想家,何 者正確?
(A)公孫龍子:「于石一也,堅白二也,而在于石。故有知焉;有不知焉;有見焉,有不見焉。 故知與不知相與離,見與不見相與藏。藏故,孰謂之不離?」
(B)墨翟:「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制於人。人臣之於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於勢 而不得不事也。」
(C)老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
(D)張儀:「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 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 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23(B).

23. 下列各文句有關政治論述的解說,錯誤的選項是?
(A)「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意謂人主優禮儒生和游俠, 正是國家騷亂的緣故。
(B)「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意謂大同世界裡,人人為公,事事 為公,天下太平無爭端。
(C)「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是認為「賞罰公平,全國一致」。
(D)「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覺也,一旦有開之,其術窮矣!」 意謂治國而無法度與準則,民智一開,政權必趨瓦解。


24(D).

24. 下列有關明、清散文發展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明代前期風行「臺閣體」文章,作品多是點綴昇平之作。後李夢陽、李攀龍等「前、後七 子」不滿此風,因而提倡復古、擬古,強調「文必盛唐,詩必秦漢」。
(B)明中葉,以歸有光、茅坤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反對「前、後七子」摹擬之風,並推崇唐、 宋古文,歸有光更編有《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名於是定焉。
(C)晚明以「三袁」兄弟為主的「竟陵派」,反擬古最力,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重 性靈,貴獨創,擺脫了唐、宋以來「文以載道」的束縛,並重視小說、戲曲的價值,使其 文學地位獲得提升。
(D)清代重要的文學流派,首推桐城派。其代表人物為方望溪、劉大櫆、姚鼐,號稱「桐城 三祖」。其中方苞開理論之先,首標「義法」,所謂「義」是指內容要「言有物」;所謂 「法」是指形式要「言有序」。


25(B).

25. 元曲依其風格不同,分為「豪放派」與「清麗派」。豪放派的作品多用口語,曲辭素樸不假 雕飾,意境豪放。依據說明判斷下列各選項曲文,何者屬於豪放派?
(A)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點秋江白鷺沙鷗。傲殺人 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
(B)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 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C)自送別,心難捨,一點相思幾時絕?憑闌袖指楊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D)人初靜,月正明。紗窗外玉梅斜映。梅花笑人偏弄影,月沉時一般孤零。 連江縣 109 學年度國民中小學暨幼兒園新進教師聯合甄選題目試卷 科目: 國中國文專業科目


26(C).

26. 依照入聲字的辨識法,下列詩句中,入聲字最多的是?
(A)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B)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C)千山鳥飛絕,萬境人蹤滅。孤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D)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


27(D).

27. 下列成語何者運用不當?
(A)且將此一段反復思量,渙然冰釋,怡然理順,使自會「淪肌浹髓」。
(B)在沙場上,必須如雷霆之震,虎豹之擊,「搴旗斬馘」,方可望掃孽除凶。
(C)內外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
(D)凡事「繪事後素」,終將窒礙難行,恐得改弦更張,另謀良策。


28(D).

28.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與下列何者之涵義最為相近?
(A)羔羊跪乳還母飼,烏鴉反哺報恩情
(B)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
(C)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D)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29(B).

29. 「廊腰縵迴,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上述四句,所指為何?
(A)形容鳥兒依地勢不同,展翅飛翔,並不時俯衝而下,啄食獵物。
(B)形容宮殿的建築迴旋交錯,連綿不絕。
(C)形容女子徒有美好的身材,卻蛇蠍其心
(D)形容後宮嬪妃各據其勢,爭寵競幸。


30(C).

30. 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原是探究本源的意思。這種文體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 或社會習俗方面從根源上進行探討,有較強的理論性。下列關於「原」的文章說明何者為是?
(A)韓愈曾寫作「五原」文章。其中〈原道〉旨在明儒道,闢佛老,以正人心。〈原毀〉則感 慨自己遭貶謫的無奈。
(B)黃梨洲〈原臣〉探討設臣的原因和作臣的職責。〈原法〉探討法的起源與演變,認同三代 以後的法律、制度。
(C)黃梨洲〈原君〉,陸九淵、王陽明的理學,皆有承襲孟子的思想。
(D)曾國藩〈原才〉,說明自己因重用人才,而造成湘軍的勝利。


31(A).

31. 古人以為宇宙萬物皆由「氣」構成,「氣」也因此成為涵意豐富的詞。下列對於「氣」的敘 述,何者有誤?
(A)「氣」可指冷熱溫度的變化,如「悠悠乎與顥氣具,而莫得其涯」。
(B)「氣」可指展現於外的性格或態度,如「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
(C)「氣」在哲學上可指人應具有的正直道義,如「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 塞於天地之間。」
(D)「氣」在文學上可指因作者才性所顯現的語文氣勢,如「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 不可力強而致,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32(E).

32. 古典詩詞與現代詩在題材的連結,使得今人由承受而創造,由推陳而出新。下列選項中的新 詩與古典詩詞對應,何者有誤?
(A)「不是霜啊/而鄉愁竟在我們的血肉中旋成年輪/在千百次的/月落處」—「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B)「月/駭然湧出/驚醒/單身宿舍閣樓上的/一群灰鴿子」—「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C)「偶然間憶到了心頭的/卻並非久別的父和母,/祇是故園旁邊的小池塘,/蕭風中,池 塘兩岸的蘆和荻。」—「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 舊時波。」
(D)「冷落的渡前/一株楊柳在憔悴著,/這裡曾掛過不少離人的淚影吧!/於是,孤單的 旅客,/默默摘了一枝。」—「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 月春風似剪刀。」
(E)以上皆非


33(A).

33. 《儒林外史》第一回開卷詞:「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興亡朝復暮, 江風吹倒前朝樹。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 何處?」這闋詞開宗明義地揭示此書的主旨,頗耐尋思。下列各詩詞名句其意涵與此詞相類 似的是?
(A)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B)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C)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D)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34(C).

34. 「意謂動詞」是漢語中用來表示「認為某人、事、物是……」的用法。下列文句中「」內的 字,屬於此一用法的選項是?
(A)不戰而「屈」人之兵
(B)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
(C)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
(D)既來之,則「安」之


35(D).

35. 下列關於書信類散文的敘述何者正確?
(A)李斯〈諫逐客書〉大量援引史例、物例為證,認為逐客之舉是只重聲色不重人才的決定, 請求廢逐客之令。
(B)白居易〈與元微之書〉引元、白各一首七言樂府,可窺兩人深厚情誼,並以詩文唱酬往來。
(C)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實為求見韓琦的干謁信,文中蘇轍認為孟子之文疏蕩有奇氣、司 馬遷之文寬厚宏博,是訪求天下奇聞壯觀以自廣所致。
(D)丘遲〈與陳伯之書〉是一封招降書,旨在勸陳伯之顧全大局,投降聖朝。


36(C).

36. 下列有關詩文對聯與人物的配對,正確的選項是?
(A)德配天地,泗水文章昭日月;道貫古今,杏壇禮樂冠華夷─孟子
(B)起八代衰,自昔文章尊北斗;興四門學,即今俎豆重東膠─孔子
(C)血染雨花鮮,為痛忠靈埋十族;聲淒雲樹勁,長留正氣柄千秋─方孝孺
(D)寂寂空山沒骨深,三千年後一孤吟。乾坤不晦純忠色,日月雙懸七竅心─韓非


37(B).

37. 以下敘述,不正確者為?
(A)沈文開是臺灣文教的開山祖,自大陸來臺後終老臺灣,他的詩:「忽見遊雲歸別塢,又看 飛雁落前汀。」充滿著濃厚的鄉愁。
(B)鄭用錫是竹塹人,開臺第一進士。他的詩:「傾摧樹木山皆動,噴激波濤水亦搖。」是描 寫臺灣奇特的山水美景。
(C)丘逢甲是愛臺志士,內渡大陸後,所作詩歌尤為傑出。連雅堂是傑出史家,著有《臺灣通 史》,也有許多詩文傳世。
(D)陳季立〈東番記〉、郁永河〈北投硫穴記〉、藍鼎元〈紀水沙連〉、黃春明〈戰士,乾 杯!〉,內容皆有提及臺灣的原住民。


38(B).

38. 王國維《人間詞話》:「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 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從王國維的說法看來,下列 何者非屬其所謂「有我之境」?
(A)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B)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C)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D)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39(A).

39. 下列關於喪葬禮儀的各項敘述,何者為非?
(A)五服中最重的是「齊衰」,服制三年;最輕的是「緦麻」,服制三個月。
(B)自己的曾祖父過世時,著小功服,服制為期五個月。
(C)「稽首」是古時的一種跪禮,為「九拜之儀」中最崇高的禮儀。
(D)傳統上,父歿時稱「孤子」,母歿時稱「哀子」,父母雙亡稱「孤哀子」。


40(C).

40. 王廷相云:「講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謂真知矣」以上所言與下列哪 一選項意義可相互發揮?
(A)進步處便思退步,庶免觸藩之禍。著手時先圖放手,纔脫騎虎之危。
(B)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C)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D)獨學而無友,則孤陃而寡聞。


41(D).

41. 關於漢字的演進,其所處時代的先後次序,下列順序何者正確?
(A)甲骨文→金文→隸書→籀文→草書→行書
(B)甲骨文→戰國古文→行書→隸書→楷書
(C)大篆→小篆→草書→蝌蚪文→楷書→行書
(D)甲骨文→金文→蝌蚪文→小篆→隸書→楷書


42(A).

42. 呂坤《呻吟語》:「貧不足羞,可羞貧而□□;賤不足惡,可惡賤而□□;老不足歎,可歎 老而□□;死不足悲,可悲死而□□。」
(A)無志/無能/虛生/無聞
(B)多諂/多貪/無理/有憾
(C)無志/多貪/虛生/有憾
(D)多諂/無能/無理/無聞


43(D).

43. 關於現代詩的敘述,下列何者為非?
(A)民國八年,胡適提倡白話文學運動,開始嘗試以白話創作詩歌,並出版了中國文學史上第 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
(B)隨後出現以徐志摩、聞一多為代表的新月派,提倡格律詩,但被譏諷為「戴上腳鐐跳舞」。
(C)二戰後,台灣新詩發展有紀弦成立現代詩社,主張「橫的移植」,為台灣戰後新詩的濫觴。
(D)之後出現「藍星詩社」由余光中、覃子豪、林泠等人為代表,強調「縱的繼承」,以詩 歌發展個性、提倡中國文化為寫作宗旨。


44(D).

44. 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關於這闋詞的詮 釋,下列何者有誤?
(A)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的摹寫方式,透過春雨、春殘、春曉寒涼,以哀景寫哀情
(B)以今昔身分、處境的對比,藉由天上人間凸顯出差異,抒發亡國之痛。
(C)「流水落花春去也」實指隨著春花凋零,春天的腳步終將過去,虛則指過去的榮華生活已 不可能再回來。
(D)詞中除了一開頭三句寫實景,其他皆是虛景,藉此凸顯夢境的真實。


45(A).

45. 以上摘自古典小說中的回目,請判斷其應屬那本小說?(甲)領事館鋪張賽花會,半敦生演 說西林春 (乙)官封弼馬心何足,名注齊天意未寧 (丙)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苑夜 擬菊花題 (丁)范學道視學報師恩,王員外立朝敦友誼
(A)甲:《孽海花》、乙:《西遊記》、丙:《紅樓夢》、丁:《儒林外史》
(B)甲:《老殘遊記》、乙:《西遊記》、丙:《孽海花》、丁:《儒林外史》
(C)甲:《兒女英雄傳》、乙:《水滸傳》、丙:《紅樓夢》、丁:《老殘遊記》
(D)甲:《金瓶梅》、乙:《封神演義》、丙:《孽海花》、丁:《官場現形記》


46(B).

46. 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 春風。」一詩中表現出物是人非之感,下列詩句,何者亦有此意?
(A)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B)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C)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D)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47(C).

以下為閱讀測驗題組:
       鄴下有一少年,出為襄國令,頗自勉篤。公事經懷,每加撫卹,以求聲譽。凡遣兵役,握 手送離,或齎梨棗餅餌,人人贈別,云:「上命相煩,情所不忍;道路飢渴,以此見思。」民 庶稱之,不絕於口。及遷為泗州別駕,此費日廣,不可常周,一有偽情,觸塗難繼,功績遂損敗矣。

【題組】47. 「上命相煩」中的「相」字用法,與下列何者相異?
(A)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
(B)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C)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D)都督「見」委,自當效勞


48(A).

【題組】48. 關於文章中的少年,下列那句話最接近他的處境呢?
(A)好利者逸出道義之外,其害顯而淺;好名者竄入於道義之中,其害隱而深。
(B)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C)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D)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 尤高。


49(C).

以下為閱讀測驗題組:請先閱讀下面未加上標點符號的文章後,回答下列問題。
        初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於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玄風唯秋水至樂二篇未 竟而秀卒秀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別本郭象者為人薄行有俊才見秀義不傳於世遂竊為己注乃自注 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餘眾篇或定點文句而已後秀義別本出故今有向郭二莊其義一也

【題組】49. 關於上述引文之說明,何者正確?
(A)向秀是第一個為莊子作注解的人,其中秋水和至樂沒有完成。
(B)向秀在去世之後,由向秀的兒子克紹箕裘,繼續完成莊子注。
(C)郭象將向秀的注解據為己有,自己僅注了秋水、至樂二篇,改易了馬蹄一篇。
(D)今傳之莊子的注解僅有一個版本,由郭象和向秀共同署名為作者。


50(D).

【題組】50. 關於文章中的句子,何者斷句為是?
(A)向秀於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玄風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
(B)向秀於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玄風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
(C)向秀,於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玄風。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
(D)向秀於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玄風。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


快捷工具
完全正確!

試卷測驗 - 109 年 - 109 連江縣國中小學暨幼兒園新進教師聯合甄選:國中國文科#95108-阿摩線上測驗

whv.teng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