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90
(1 分33 秒)
模式:今日錯題測驗
科目:初等/五等/佐級◆國文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B).

語文中誇張鋪飾,超過了客觀事實,叫做誇飾。下列屬於時間的誇飾的是:
(A)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范仲淹(岳陽樓記))
(B)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將進酒))
(C)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李白(長干行))
(D)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2(C).

一、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誡子書》「意與日去」的「去」意為:
(A) 除去
(B) 來往
(C) 消磨
(D) 刪改


3(D).

13.發□忘食、□不顧身、亦步亦□、並駕齊□。以上四個空格,依序應填上何字?
(A)奮、憤、趨、驅
(B)憤、奮、驅、趨
(C)奮、憤、驅、趨
(D)憤、奮、趨、驅


4(A).

20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此文之旨意為何?
(A)立身行道應以身作則
(B)人無法要求別人如何做
(C)做人妻子要有妻子之道
(D)對待他人之妻與自己之妻要有差別


5(D).

26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本段大意為:
(A)一沙一世界
(B)江山代有才人出
(C)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D)人生易盡,江月無窮


6(D).

5周容〈小港渡者〉:「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簡束書從。時西日沉山,晚 煙縈樹。望城二里許,因問渡者:『尚可得南門開否?』渡者熟視小奚,應曰:『徐行之尚 開也,速進則闔。』予慍為戲。趣行及半,小奚仆,束斷書崩,啼未即起,理書就束而前, 門牡下矣。」根據本文,作者無法順利到達目的地的關鍵原因是:
(A)方向不辨
(B) 體力不繼
(C) 天色昏暗
(D) 過於急躁 .


7(A).

19 鍾理和先生生前備受社會之歧視與冷淡,後半生更是貧病交迫,在他的寫作生涯裏,正如鍾肇政先生所說,「大部分的歲月都是與退稿搏鬬」;但,他在淡泊中明志,堅定地為自己的理想奮鬬,百折不撓。 這種孟子所謂「 」的「大丈夫精神」,令人感動。上文引號中,最適合填入的句子是:
(A)貧賤不能移
(B)富貴不能淫
(C)威武不能屈
(D)儉者不奪人


8(D).
X


44 「我們並不真正直接看見自己--其實往往是從旁人的眼光中映照出自己來,更且從他者的語言和感述裡,把握自己。其實際,充其量不過是一種綜合的感知;某些修訂,反覆不斷的形成一種常可變易的、關於『自己』的見解,如此而已。」 下列選項,何者最接近上文旨意?
(A)旁觀者清,自己沒有辦法了解「我」,但旁人可以
(B)透過不斷與旁人的互動映照,才能理解部分的自我
(C)人的自我多變,故對自我的認知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象
(D)透過反覆不斷的修訂和感知,我們可以找到不變的真我


9(C).

22 「很多人因為出身貧窮之家,覺得自己在人生的起跑點上就落後人家一大截而自怨自艾;但卡內基卻認為他繼承了『最豐厚的遺產』,因為貧窮使他體會父母的辛勞,孳生改善生活、努力上進的雄心,同時珍惜每一 個機會,就是靠著這個『遺產』,使他在後來勝過所有的富家子弟。」 依據上文,下列選項何者與本文主旨最接近?
(A)心靈的富足,遠比物質富裕可貴
(B)貧窮會遺傳,所以要致力於脫貧
(C)從正向思考,劣勢能翻轉為優勢
(D)將貧窮視為遺產是一種自我安慰


10(B).

27 「在荷蘭的發展歷程,地理、人口等都與臺灣的永續發展議題相似。全球氣候變遷與荷蘭人 口增長同時來襲,國土容易淹水,缺乏宜居土地的荷蘭,需要一個重新思考土地利用的方法。 在此背景下,不能避免淹水,那就和水共存的想法,促成漂浮屋的出現。2015 年,荷蘭想 出了鹿特丹水廣場的想法,就設計一個沒有洪水的時候是遊憩的設施,洪水來了就讓它成為 淹水的環境,而減少因為都市建築造成的洪水問題,同時增加與自然共存的環境。」 根據上文,下列選項何者最符合文意?
(A)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B)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C)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D)江河行地,與時俱進


快捷工具

今日錯題測驗-初等/五等/佐級◆國文-阿摩線上測驗

nancz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9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