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寧願錯在阿摩,贏在考場!
97
(3 分43 秒)
模式:試卷模式
試卷測驗 - 104 年 - 高雄市一般類-普通科目試卷-國文#23185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B).

1. 孟子論說時善用譬喻,下列何者是他所用的譬喻?
(A)割雞焉用牛刀
(B)魚與熊掌不可得兼
(C)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D)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2(D).

2. 下列各組引號內的字,何者讀音相同?
(A)「舳」艫千里╱厥疾不「瘳」
(B)前「倨」後恭╱癰「疽」
(C)率爾操「觚」╱「怙」惡不悛
(D)「躋」身其間╱「齎」志而沒


3(B).

3. 下列「」中的字,何者詞性與其他不同?
(A)人「潔」己以進(《論語‧述而》)
(B)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孟子‧離婁》)
(C)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賈誼〈過秦論〉)
(D)解鞍攲「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蘇軾〈西江月〉)


4(C).
X


4. 蘇軾〈記承天夜游〉:「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這段文字的讀解,下列選項何者正確?
(A)積水的庭院裡,空蕩而明亮,水中的藻荇交橫,就像竹柏的影子 一般。
(B)傍晚下過雨,庭院裡積了一片清澈的雨水,竹柏倒映在水光之中, 如交橫的藻荇一般。
(C)在庭院的水池中,水色澄淨如鏡,月光照射下來,閃閃發亮,裡 面可看見縱橫交錯的水草。
(D)月光照在庭院裡,整個景色清透澄澈如在水中,竹柏的影子如同 水草交橫於水中一般。


5(B).

5. 「恭維他的畫,他常默不出聲【】恭維他的字,稍稍色動【】恭維他 的詩,可以引起他的話頭【】恭維他的小學、經學,便滔滔不絕了。」 (節錄自徐復觀〈懷念溥心畬先生〉)以上文句中的【】應填入何種標 點符號最為恰當?
(A)頓號【、】
(B)分號【;】
(C)逗號【,】
(D)破折號【-】


6(D).

6. 下列各組成語,何者意義不相類似?
(A)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B)見兔顧犬╱亡羊補牢 第 2 頁,共 12 頁
(C)含沙射影╱暗箭傷人
(D)摽梅之年╱兩小無猜


7(A).

7. 在聲韻學中,有所謂「雙聲」「疊韻」,從國語注音來看,下列詞語中, 何者為「雙聲」詞?
(A)參差
(B)蒼茫
(C)綿延
(D)葡萄。


8(C).

8. 假設「治國者必先齊其家,齊家者必先修其身」成立,則下列何者推 論有誤?
(A)修其身者未必能齊家
(B)治國者必先修其身
(C) 修其身者必能治國
(D)齊其家者未必能治國。


9(D).

9. 下列詩句,何者未對仗?
(A)九重思曉奏,萬里見春歸。
(B)驚禽翻暗葉,流水注幽叢。
(C)關雲常帶雨,塞水不成河。
(D)征軒明日遠,空望郢門間。


10(A).

10. 《禮記.學記》引《尚書‧說命》之語云:「學學半」,意謂:
(A)教學相長
(B)為學應當努力
(C)學習當講究方法
(D)學習的過程艱辛。


11(A).

11. 《論語‧里仁》:「事父母,幾諫。」中「幾諫」意謂:
(A)微言勸諫
(B)不可勸諫
(C)坦直勸諫
(D)聽從勸諫。


12(C).

12. 「焚膏繼晷」是指:
(A)物資匱乏,生活貧困。
(B)戰亂頻仍,兵燹不絕。
(C)努力讀書,夜以繼日。
(D)情況緊急,心中焦躁。


13(D).

13. 《文選‧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下里巴 人,謂:
(A)庸俗的人
(B)野蠻的人
(C)偏遠的鄉野
(D)古 代民間通俗歌曲。


14(A).

14. 下列詩句所詠,何者與王昭君最為相關?
(A)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B)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D)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5(D).

15.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是以 「遠」「近」對比的「映襯」修辭法, 強調謀畫思慮的重要性,下列何者也使用相同的修辭法?
(A)這真是一枚驚濤駭浪後難得的龍宮貝殼。
(B)我想離開,卻又被窸窸窣窣的一些聲音喚住。
(C)我想與其說是他的功業,還不如說是他偉大的人格吧!
(D)歷史是如此的沈重難捱,而照相卻只要一百二十五分之一秒。 第 3 頁,共 12 頁


16(C).

16.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云:「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 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其中「初聞涕淚滿衣裳」 是指什麼的心情?
(A)樂極生悲
(B)見景傷情
(C)喜極而泣
(D)極度失落。


17(C).

17. 下列選項中的字,在國語發音時,何者發聲受阻部位為唇齒?
(A)穗
(B)綏
(C)扉
(D)帨。


18(B).

18. 《漢書‧谷永傳》:「永斗筲之才,質薄學朽,無一日之雅,左右之介。」 一日之雅,意謂:
(A)一日風雅
(B)一面之交
(C)一日規範
(D) 一日美名。


19(D).

19. 「股肱之材」中之「股肱」是指
(A)士氣高昂的軍隊
(B)文采華 茂的才子
(C)強健壯碩的體魄
(D)輔弼國政的大臣。


20(A).

20. 《說苑‧政理》:「景公乃下席而謝之。」下席,謂:
(A)離開席位表示 恭敬
(B)離開原來的住所
(C)從草席上站起來
(D)走到講席 之下。


21(A).

21. 成語「五十步笑百步」,語出:
(A)《孟子》
(B)《詩經》
(C)《論 語》
(D)《史記》。


22(A).

22. 《莊子‧天運》:「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 不主故常,謂:
(A)不拘守舊套常規
(B)不拘守輿論
(C)不拘 守法律
(D)不拘守道德。


23(D).

23. 《說文解字》:「鼫,五技鼠也。能飛不能過屋,能緣不能窮木,能游 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此之謂五技。」後世遂以 「五技鼠」喻指:
(A)博學多聞的人
(B)多才多藝的人
(C)多 重人格的人
(D)技能多而不精的人。


24(D).

24. 《詩經‧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不日不月,謂:
(A)不知道時代
(B)不知道時機
(C)無法選擇時日
(D)沒 有期限。


25(B).

25. 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五陵年少, 謂:
(A)京都不良少年
(B)京都富豪子弟
(C)京都才子
(D) 京都俊美少年。 第 4 頁,共 12 頁


26(C).

26. 《水滸傳》:「武松在轎上看時,只見亞肩疊背,鬧鬧穰穰,屯街塞巷, 都來看迎大蟲。」亞肩疊背,謂:
(A)形容人心惶惶
(B)形容人聲 鼎沸
(C)形容人多擁擠
(D)形容人才濟濟。


27(B).

27. 《南史‧陸澄傳》:「澄當世稱為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 《宋書》竟不成。王儉戲之曰: 陸公,書廚也。」後世遂以「兩腳書 櫥」喻指:
(A)讀書記誦甚多且善於應用的人
(B)讀書記誦甚多但 不善應用的人
(C)才華洋溢的人
(D)不學無術的人。


28(C).

28. 《孟子‧盡心下》:「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 眾逐虎。虎負隅,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 眾皆悅之。」後世遂以「再作馮婦」喻指:
(A)女子再嫁
(B)重新 學習
(C)重操舊業
(D)男子再娶。


29(B).

29. 梁啟超 《飲冰室合集‧自敘》:「而彼久束濕薪之大多數人,猶或曰: 吾秦人而子語我以越之肥瘠也。」久束濕薪,喻:
(A)思想新穎,易 接受新事物
(B)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C)思想怪誕,喜 自創新事物
(D)言行不一。


30(D).

30. 《世說新語‧文學》:「未嘗夢乘車入鼠穴,擣齏噉鐵杵,皆無想無因 故也。」乘車入鼠穴,喻:
(A)好笑之事
(B)可怕之事
(C)可 恨之事
(D)情理中所無之事。


31(D).

31. 〈詩大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 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主文譎諫,謂:
(A)抗顏直諫
(B)虛與 委蛇
(C)美言稱揚
(D)婉詞規勸。


32(C).

32. 宋濂〈同公塔銘〉:「嗚呼,賢首之宗不振久矣,凜乎若九鼎一絲之懸。」 九鼎一絲,喻:
(A)非常快樂
(B)非常哀傷
(C)非常危急
(D) 非常悲憤。


33(B).

33. 陸游〈對食作〉:「乞漿得酒豈嫌薄,賣馬僦船常覺寬。」乞漿得酒, 喻:
(A)得不償失
(B)所得超過所求
(C)得來不易
(D)得寸 進尺。


34(C).

34. 梅堯臣〈覽秀亭記〉:「山商徵材,巨木腐積,區區規規,襲不為宴處 久矣。」區區規規,謂:
(A)歌聲喧鬧
(B)鳥語花香
(C)堵塞 擁擠
(D)奔波勞碌。 第 5 頁,共 12 頁


35(A).

35. 《爾雅‧釋地》:「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西南之美者,有 華山之金石焉。」後世遂以「南金東箭」喻指:
(A)優秀傑出的人才
(B)絕代佳人
(C)俊俏男子
(D)豪放不羈之人。


36(B).

36. 《尚書‧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後世遂以「休休有容」 形容:
(A)女子美麗
(B)君子寬容有氣度
(C)男子俊秀
(D) 君子望之儼然。


37(A).

37. 《淮南子‧兵略訓》:「下至介鱗,上及毛羽,條脩葉貫,萬物百族, 由本至末,莫不有序。」條脩葉貫,喻:
(A)有條理、有系統
(B) 雜亂無章
(C)死氣沈沈
(D)生機蓬勃。


38(C).

38. 《楚辭‧離騷》:「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偭規錯矩,謂:
(A)對理想堅定不移
(B)因勢利導
(C)違背、改變正常的法則
(D)因循苟且。


39(B).

閱讀測驗:請先閱讀以下文章,然後再作答(第 39~40 題)。 潁川太守髡陳仲弓。客有問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 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稱﹕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何有高明之君,而 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故不相答。」客曰﹕ 「足下但因傴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 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 忠臣孝子。」客慚而退。(節錄自《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題組】39. 文中元方對陳仲弓的評價如何?
(A)高明之君
(B)忠臣孝子
(C)言何其謬
(D)不予置評。


40(C).

【題組】40. 文中陳仲弓與元方是什麼關係?
(A)主僕
(B)師生
(C)父子
(D)主客。


快捷工具

試卷測驗 - 104 年 - 高雄市一般類-普通科目試卷-國文#23185-阿摩線上測驗

翔翔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9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