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與其讓青史成灰,不如讓青史留名。
100
(2 分47 秒)
模式:試卷模式
試卷測驗 - 105 年 - 臺灣警察專科學校 105 學年度甄選入學中央警察大學初試︰ 警察勤務#93604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D).

1. 103 年 3 月 21 日大法官釋字 718 號針對集會遊行法申請許可規定未排除緊急性及偶發性集會遊行之部分, 係屬違憲,應自 104 年 1 月 1 日起失其效力。有關現行集會遊行法採「許可制」,與未來修法改採「報備 制」之差異敘述,何者正確?
(A)在基本理念上,報備制為原則不許、例外許可
(B)在申報目的上,許可 制為請求保護
(C)在行政機關受理申報後之程序上,報備制受理機關必須為意表示(准或不准)
(D)對於申 報所為限制之性質上,報備制為獨立的行政處分。


2(A).

2. 下列何者「非」屬資料之銷毀行為?
(A)將警察蒐集之個人資料自登記(列管)簿冊或電腦檔案中註記移除
(B)將警察蒐集之個人資料化為碎紙漿
(C)將警察蒐集之個人資料擊碎至檔案內容無法辨識
(D)將警察蒐集 之個人資料消磁或消除電子檔或重新格式化。


3(B).

3. 下列對於警察「檢查」職權行使之敘述,何者錯誤?
(A)警察依法攔檢,若有明顯事實足認其有攜帶足以 自殺之危險物,得檢查其身體及所攜帶之物
(B)警察依法攔停交通工具時,即得檢查駕駛人及乘客之物件
(C)警察依法實施管束時,得檢查受管束人之身體及所攜帶之物
(D)為避免依法受查證身分者攜帶足以自殺、 自傷之危險物,因而所為之檢查其身體,僅係衣服外部之拍搜。


4(C).

4. 以集體行動或分工方式,從事不法行為之犯罪態樣,其具有以眾暴寡之特性,必須要有三人以上共同從事 犯罪之事實,排除個別不法行為與偶發共犯。例如目前的信用卡盜刷案件,屬於:
(A)職業性犯罪
(B)習慣 性犯
(C)集團性犯罪
(D)組織性犯罪。


5(D).

5. 民眾張三向轄區興隆派出所報稱,其鄰居李四夫婦六天前發生激烈爭吵後,先生即外出,此後未曾看見她返家,這段期間亦未見李四太太出門,因李宅發出惡臭,乃懷疑李四太太可能死亡,員警王武與你奉派抵達兇案現場,已妥適做好現場隔離、保全工作,並已通報上級與請求支援,隨後任務分工王武待命警戒,下列何者是你最適當的作為?
(A)靜候上級指示
(B)向新聞記者簡要說明案情
(C)進入現場勘查採證
(D)紀錄相關人、事、時、地、物等情資及可疑狀況。


6(D).

6. 有關中央與地方各級警察人員之官等、俸給、職務、等階等等事項,係指:
(A)警察官制
(B)警察勤務制 度
(C)警察服制
(D)警察官規


7(C).

7. 有關分駐派出所之劃分原則,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A)轄區內應有二以上之警勤區
(B)轄區以不跨越鄉 (鎮市區)為原則
(C)轄區以不分割鄉鎮市區區域為原則
(D)未設分局之鄉鎮市區公所所在地得設分駐 所。


8(D).

8. 有關比例原則在各警察法規之規定條文,下列何者有誤?
(A)行政執行法第 3 條
(B)行政程序法 7 條
(C) 警械使用條例第 6 條
(D)集會遊行法第 25 條。


9(D).

9. 有關巡邏路線及巡邏要點的敘述,下列何者不正確?
(A)巡邏路線之長短,以二至三小時能往復一周為度
(B)巡邏人員到達巡邏要點,應下車做小區域查察,其範圍以半徑 50 公尺為原則
(C)巡邏要點,兼任重點 守望及報告點
(D)巡邏路線之多寡及巡邏要點停留時間之長短,由執行人員決定之。


10(C).

10. 有關汽、機車巡邏勤務執行要領,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A) 汽、機車巡邏中應開啟警示燈,
(B) 汽車巡 邏行車時勿緊閉車窗及開啟音響,
(C) 2 車 2 人巡邏時,不可併排騎乘,一前一後,保持約 20-30 公尺距 離,到達巡簽位置時,相互警戒。
(D) 到達巡邏要點時,巡邏人員均應下車,不可留坐於車上


11(D).

11. 有關警勤區之劃設,下列何者不正確?
(A)首先依自治區域劃分,以一村里劃設一警勤區為原則
(B)次依 人口疏密劃分,以二千人口或五百戶以下劃設一警勤區
(C)再次參酌治安狀況、地區特性、警力多寡、工 作繁簡、面積廣狹、交通電信設施及未來發展趨勢等情形,適當調整之
(D)並配合刑事、外事警察責任區 來劃分警察勤務責任區


12(B).

12. 有關警察制度係規定於憲法第 108 條第幾款?
(A)第 16 款
(B)第 17 款
(C)第 18 款
(D)第 19 款。


13(A).

13. 行政行為應受法律及一般法律原則之拘束,稱為:
(A)依法行政原則
(B)法律明確原則
(C)平等原則
(D) 行使裁量權原則。


14(D).

14. 巡邏執行方式為,劃分巡邏區(線),由服勤人員循規劃地區(線)巡視,,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以查察 奸宄、防止危害為主;
(B)執行檢查、取締、盤詰及其他一般警察勤務;
(C)工作項目區分有,預防犯罪、 查捕人犯、處理事故、維持秩序、整理市容、保護安全及其他各種為民服務事項;
(D)巡邏勤務屬員警之 個別勤務,由員警在其巡邏區內負責之。


15(B).

15. 依「各級警察機關處理刑案逐級報告紀律規定」,下列何者非屬刑案發生與破獲之報告時機為:
(A)刑案 發生或發現之初時
(B)研判案情或擬定偵查方向時
(C)刑案有重大變化或重要階段告一段落時
(D)刑案破獲 後或結案移送時。


16(A).
X


【已刪除】16. 依「受理報案 e 化平台一般刑案作業規定」,有關開立報案三聯單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無刑案現場致 不能勘察確認所報案情是否成案,而報案人堅持索取報案三聯單時,受理機關得以書函等書面文件,核實 答覆
(B)立即偵破移送之案件,報案人欲索取時,應委婉告知得免開立三聯單
(C)開立三聯單之案件,應於 工作紀錄簿等相關簿冊上登載該案處理經過及三聯單流水編號
(D)民眾單純提供犯罪線索或情資,不須開 立報案三聯單。


17(C).

17. 依「警察機關分駐(派出)所常用勤務執行程序彙編」,有關取締道路障礙作業程序,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執行取締前後應攝(錄) 影或拍照舉(存)證
(B)行為人在場時可先施以勸導,並填製交通違規勸導單與 責令即時改善;不聽勸導改善者,依法舉發
(C)行為人不在場時,有價物品應張貼公告,依規定拍賣沒入 價金;固定式障礙物或廣告牌,舉發後移請工務機關拆除
(D)針對長期占用道路者應進行蒐證,如該當構 成刑法竊佔罪者,檢附相關事證移送法辦。


18(D).

18. 依取締酒後駕車作業程序,下列有關酒駕肇事駕駛人移送法辦原則,何者有誤?
(A)吐氣所含酒精濃度未 達每公升 0.15 毫克者,原則上不移(函)送檢察機關
(B)血液中酒精濃度未達 0.03%者,原則上不移(函) 送檢察機關
(C)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 0.25毫克以上者,移(函)送檢察機關
(D)血液中酒精濃度達 0.03 %以上者,移(函)送檢察機關。


19(D).

19. 依據「警察職權行使法」,下列何者非屬在有「合理懷疑其有犯罪之嫌疑或有犯罪之虞者」之情形下,警 察得對其執行身分查證?
(A)警察依據線報,攔停某人於假釋期間駕車,車內疑似有藏匿毒品
(B)警察巡 邏,發現某人手持打火機,提著一桶汽油,在騎樓下徘徊
(C)警察夜間巡邏,發現有一部車輛停靠路邊, 判斷當時海象適合船隻靠岸接駁,懷疑車內載有大陸偷渡客
(D)警察於深夜巡邏,發現透天私人住宅傳出 奇異臭味,直接強行開門進入查看。


20(C).

20. 依警政署 102 年 5 月 6 日警署行字第 1020090155 號函示,有關現階段編排員警服勤時數的規定,下列何 者錯誤?
(A)每日勤務時數以 8-10 小時為原則
(B)除值宿分駐、派出所(小隊)外,每人每日勤務時數以 10 小時為度
(C)每日服勤時間得依需求酌予延長 2 至 4 小時,必要時得以固定延長 4 小時
(D)各單位仍應依既 有之勤務編排方式編排勤務,嚴禁以 3 段式或 3 段以上勤務編排方式。


21(A).

21. 依警察勤務條例之規定,下列有關勤務時間之分配,何者不正確?
(A)採行三班輪替或其他適合實際需要 之分班服勤
(B)聯合服勤時間各種勤務方式互換,應視警力及工作量之差異,每次 2 至 4 小時,遇有特殊 情形,得縮短或延伸之
(C)勤區查察時間,得斟酌勞逸情形,每日 2 至 4 小時
(D)服勤人員每日應有連續 8 小時之睡眠時間,深夜勤務以不超過 4 小時為度。但有特殊任務,得變更之


22(C).

22. 依警察勤務條例有關區分警察勤務機構之規定,下列何者有誤?
(A)駐在所為基本單位
(B)派出所為執行 機構
(C)警察所及警察分局為規劃監督機構及重點性勤務執行機構
(D)警察局為規劃監督機構。


23(C).

23. 依警察勤務條例有關勤前教育施教內容之規定,下列何者不屬之?
(A)檢查儀容、服裝、服勤裝備及機具
(B) 宣達重要政令
(C)演練常用勤務執勤作業程序
(D)勤務檢討及當日工作重點提示。


24(D).

24. 依警察勤務條例第 19 條之規定,基於事實需要,須將個別勤務與共同勤務分別實施時,得指派員警專責 執行勤區查察之勤務機構層級為何?
(A)分駐派出所
(B)警察所
(C)警察分局
(D)警察局。


25(C).

25. 依警察職權行使法之規定,下列有關扣留之敘述,何者有誤?
(A)警察執勤時,對於危險物品,為預防危 害之必要,得扣留之
(B)警察依法扣留之物,應簽發扣留物清單
(C)扣留物不能變賣,又無人領取者,銷 毀之
(D)扣留物之變賣,採公開方式。


26(A).

【已刪除】26. 受理一般刑案報案,有關告訴乃論案件處置規定,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受理一般刑案報案應填輸是否為 告訴乃論案件,不必填輸是否提出告訴
(B)受理一般刑案報案應填輸是否為告訴乃論案件及是否提出告訴
(C)告訴乃論案件,報案人如提出告訴,依規定開立三聯單
(D)告訴乃論案件,報案人如不提出告訴但報案 人要求發給報案證明時,應依規定開立三聯單。


27(C).

27. 直轄市、縣(市)警察機關有關設置勤務隊之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設置區域以都市人口稠密或特定地 區
(B)係因應警察設備情況及警力需要,得集中警力於警察局運用
(C)警力集中機動使用得免設分駐所、 派出所
(D)由警察分局決定之。


28(B).

28. 指綜理人、時、地、物、事等各種不同之因素,以最有效之方法運用組合警力,使各種警察業務得以順利 推行,謂:
(A)勤務方式
(B)勤務規劃
(C)勤務時間
(D)勤務原理。


29(A).

29. 某日你正在執行安程專案勤務,執行期間發展有一部計程車之車牌係紙製之車牌,經核對其行車執照與該 紙製號牌相同,下列何者不是正確之處理方式?
(A)直接依刑法偽造文書罪上銬帶案偵辦;
(B)檢查該車之 引擎號碼是否相符;
(C)經確認該車非贓車後,依交通法規舉發;
(D)查扣紙製號牌及保管該車輛,令其出 示原號牌來領車。


30(A).

【已刪除】30. 勤區查察以家戶訪查方式實施,服勤時間得斟酌勞逸情形每日編排二小時至四小時,每月編排二十四小時 以上(含在所整理資料或實施社區治安諮詢時間二小時至四小時),因轄區治安狀況特殊,臨時勤務頻繁地 區得報經警察局同意後酌予降為每月編排
(A)20 小時以上
(B)21 小時以上
(C)22 小時以上
(D)23 小時以上。


31(A).

【已刪除】31. 新接任警勤區員警得於幾日內(戶數九百戶以下),免除部分共同勤務,每日編排四小時以上勤區查察勤務, 俾使專心從事社區警政工作,瞭解警勤區狀況,熟悉轄內居民動、靜態資料及建立警民關係。
(A)七日
(B) 十日
(C)十二日
(D)十五日。


32(C).

【已刪除】32. 新遷入人口基本資料將由勤區查察處理系統,主動以新增訊息方式通知,警勤區員警接獲通知後,應主動 於多久時間內實施現地訪查。
(A)7 日內
(B)15 日內
(C)1 個月內
(D)2 個月內。


33(D).

33. 轄內之記事人口應依規定加強查訪,訪查期滿後,無治安顧慮者,如何改列:
(A)分局召開會議檢討
(B)所 長以陳報單報分局
(C)於分局晚報提出
(D)以勤區查察處理系統通報分局。


34(A).

34. 警察「裝設監視器,或以現有之攝影或其他科技工具蒐集資料」之職權規定,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限 於最近一年內曾發生犯罪案件三件以上之公共場所為之
(B)得協調相關機關(構)裝設監視器
(C)須為維護 治安之必要
(D)所蒐集之資料,原則上保存最長一年,因調查犯罪嫌疑或其他違法行為,有保存之必要者 例外。


35(C).

35. 警察行使職權常會涉及人民身體之自由,下列依憲法第 8 條有關人民身體之自由應予保障之敘述,何者有 誤?
(A)除現行犯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外,非經司法或警察機關依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
(B)非由法院依 法定程序,不得審問處罰。
(C)人民因犯罪嫌疑被逮捕拘禁時,其逮捕拘禁機關應將逮捕拘禁原因,應以 口頭或書面告知本人及其本人指定之親友,並至遲於二十四小時內移送該管法院審問。
(D)本人或他人亦 得聲請該管法院,於二十四小時內向逮捕之機關提審。


36(B).

36. 警察於集會遊行或其他公共活動期間,為防止有不法行為嫌疑之參與者造成公共或社會秩序危害,得有資 料蒐集之行為,下列何者為非?
(A)於該活動期間得予攝影、錄音或以其他科技工具,蒐集參與者現場活 動資料
(B)蒐集資料之客體,不得及於第三人
(C)所蒐集之資料,於集會遊行活動結束後,應即銷毀
(D)為 調查犯罪或其他違法行為,而有人要保存所蒐集之資料者,得保存之,惟至遲應於製作完成時起一年內銷 毀之。


37(B).

37. 警察執行臨檢勤務時,著戴防彈衣及防彈頭盔之規定,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不著防彈衣、防彈頭盔; 是否應著反光背心,由分局長視臨檢對象及治安狀況決定
(B)一律著防彈衣;是否戴防彈頭盔,由分局長 視臨檢對象及治安狀況決定
(C)一律戴防彈頭盔;是否著防彈衣,由分局長視臨檢對象及治安狀況決定
(D) 是否著戴防彈衣及防彈頭盔,由分局長視臨檢對象及治安狀況決定。


38(A).

38. 警察基層人員得採警員制,係明文規定於下列何法律?
(A)警察法
(B)警察勤務條例
(C)警察人員人事條 例
(D)警察教育條例。


39(C).

39. 警察運用第三人(線民)蒐集資料,如第三人侵害他人權益時,則:
(A)第三人(線民)無罪,警察亦無須負 責
(B)第三人(線民)有罪,警察亦應負連帶責任
(C)第三人(線民)應自負其責,警察無連帶責任
(D)第三人 (線民)無罪,警察應負責。


40(B).

40. 警察對於已發生之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之交通工具,得予以攔停並採行之措施,未含下列何者?
(A)要求駕駛人或乘客出示相關證件或查證其身分
(B)強制駕駛人或乘客離車
(C)檢查引擎、車身號碼或其 他足資識別之特徵
(D)要求駕駛人接受酒精濃度測試之檢定


快捷工具

試卷測驗 - 105 年 - 臺灣警察專科學校 105 學年度甄選入學中央警察大學初試︰ 警察勤務#93604-阿摩線上測驗

善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