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後悔過去,不如奮鬥將來
100
(48 秒)
模式:精熟測驗
科目: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B).
X


閱讀下文後,回答 1-3 題。
                                                   〈忠臣〉
      戰事中止了。 
      將軍終於接受旨意,甩下沾滿敵血的盔甲,連揮數劍將行軍圖斬碎。將軍不解, 他退敵五百里,收復大片疆土,敵人已無力抵抗,君王卻要與敵和談。他拒絕了九道 旨意,但聖旨八百里加急,一天一道,連續十天,也只能罷兵還朝。 
      一回京城,立刻有人指出將軍的罪狀,說他心有不滿。將軍功在邦國,問心無愧, 所以沒有反抗,殊不知接連抗旨已讓君王怒不可遏。當初他斥責同僚不知進取,認為 和談就是誤國,所謂「國力有限」、「慘勝傷民」,都是貪圖安逸的藉口,如今朝中卻是 一片靜默,沒人為他發聲。
      囹圄不知歲月,一切無聲無息,將軍仍舊不解,自己為國殺敵,盡忠報國,為什麼 君王要將他召回關押。當初前線紮營,百姓捐穀獻糧、送酒贈肉,軍民同心抗敵,勝利 就在眼前,他向大軍許諾,一定會帶他們衣錦歸鄉。那一夜,士氣激昂,有人遞酒給 將軍,他雖好酒,卻只是抿了抿就放下,還沒打敗敵人,他不能醉。想至此處,將軍心有 不甘,「仇敵未滅,怎敢苟且偷安?我有什麼錯?我有什麼錯?」
     他們說將軍叛國了,百姓不相信。將軍身無枷鎖,卻步伐沉重。行至法場,有人 遞酒,將軍不甘北望,接酒痛飲,邁步拋下,大笑前行。 將軍走後,北伐的聲音停止了,國家如昔。

【題組】 1.將軍回到京城後,發生了什麼事?(2 分)
(A)百姓沿街歡迎
(B)遭到逮捕入獄
(C)立刻向君王求情
(D)憤怒與同僚爭吵


2(C).
X


【題組】2.故事結尾,「他們」說將軍叛國了,「他們」指的對象是誰?(2 分)
(A)國家的百姓
(B)將軍的部下
(C)朝中的君臣
(D)北方的敵人


3(B).

閱讀下文後,回答 1-5 題。
        林徽因曾寫過一首詩〈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有一說此詩是寫給徐志摩。電視劇 《人間四月天》,講述徐志摩與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之間的愛情故事。觀眾多聚焦在 徐、林、陸三人身上,較少關注徐志摩元配張幼儀,只知道她是一個被休離的配角。 其實,擺脫棄婦形象後,張幼儀的人生更有另一種風貌。 
      在兒子滿兩歲後,張幼儀奉公婆之命到倫敦和徐志摩相聚。但徐志摩為了追求 林徽因,逼迫張幼儀和他離婚,而且要當時再次懷孕的她墮胎,然後就不告而別。在 這段期間,張幼儀開始思考,自己七年的婚姻由媒妁之言促成,而纏小腳、遵守三從 四德是舊時女子該遵循的,雖然她躲過三寸金蓮的命運,徐志摩仍然認為她是「小腳」, 自己是「西服」。
        離婚使她領悟到應該自力更生,於是張幼儀赴德國學習,憑自己的努力和親人的 協助,很快地回到上海,在企業界樹立了精明能幹的女強人形象。知命之年時,一個 普通、誠懇醫師的真情打動了她;兩人在婚後十五年重返英國,張幼儀牽著丈夫的手, 站在四十六年前和徐志摩所租的房子前,不勝唏噓的說:「我現在真的沒法想像我曾經 那麼年輕過!」 
      若以「人間四月天」比喻徐志摩精彩的愛情,張幼儀可能只是一位配角。然而 張幼儀並不是徐志摩永遠的棄婦,也不是只有像春天般短暫的愛情而已。她的人生 經歷宛如「人間十二月天」,也有值得體驗和欣賞的生命故事。

【題組】1.作者為何以「人間十二月天」比喻張幼儀的人生故事?
(A)以誇飾手法渲染生命猶如歷經整年的寒冬
(B)以對比形式凸顯文章主角的人生更為精彩
(C)以宏觀角度概述其失婚及再婚的冗長過程
(D)以反覆吟詠強調與徐志摩的感情糾葛不清


4(D).

【題組】3.張幼儀與醫師丈夫再婚的人生時期,與下列何人的人生時期相同?
(A)小婷正值花信年華,個性活潑開朗,討人喜愛
(B)小威在而立之年娶妻,兩人十年後仍恩愛如昔
(C)大明到了不惑之年仍未娶妻,父母常叨唸不已
(D)大立已屆艾服之年,決定競選委員,為民服務


5(A).

閱讀下文後,回答 16-20 題。 
       為求便捷,生活中我們常使用簡稱,例如將「故宮博物院」簡稱為「故宮」,減省 三個字,對於理解並沒有影響。然而,若乍聽「永豆」,我們真能馬上理解嗎? 
       「永豆」是從「永和豆漿」一詞中分別擷取一個字組合而成,若沒有先備知識的人, 就會被這樣的簡稱拒於門外。語言是溝通的工具,能用相同語言溝通的一群人就自然 形成一個族群。跟我用同樣語言的人是我群,語言與我群不同,無法和我們溝通的人就 形成了他群,語言因此像是一把兩面刃。你想,我只用了一個詞語,你就得到了完整 句子的解讀,就如在我群中,只要聽到「穩交」就可以理解為「穩定交往」、「美沙」是 「美食沙漠」,而他群則無法理解。能聽懂的你,當然跟我是一國的。
     流行語詞會隨著時代更迭,例如 90 年代的「LKK」這個詞語,現在年輕人已然不再 慣用;而對年長者說出「限動」,對方可能也會一頭霧水。能夠使用當今的流行語,儼然 就是引領潮流的人,因此網路上人們趨之若鶩,樂於成為創造新語詞的始作俑者,成為 特定團體的流行指標。 
     語言文字是隨時代澱積而成,除了溝通外,也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內涵,若簡省過度, 成為斷簡殘編,變成只有少部分人才能破譯的摩斯密碼,就失去了語言文字的意義。

【題組】19.作者在第一段提問讀者是否能理解「永豆」,用意為何?
(A)引領讀者思考
(B)協助宣傳推廣
(C)提升說服效果
(D)強化文章論點


6(B).

閱讀下文後,回答 21-25 題。 
       年輕人紛紛收拾行囊返鄉,從北方一路往南。曾幾何時,繁華的大都會再也無法 乘載著理想升空,只能化作夢幻泡影,他們最終撿起理想的碎片,想著回到家鄉, 再一塊塊拼湊起曾經的夢。南歸的遊子,宛如古時貶謫文人,他們旅途有著相同的方向, 同樣曾心居魏闕、胸懷抱負,最終卻緊握著願與不願的心情走向南方。 
      許多人都說,國文課本只是記錄敗者的名冊,卻不知歷史上文人遭貶並不是什麼 新鮮事。成敗如浪潮起落,他們皆是風口浪尖的弄潮兒,行走官場如履薄冰,無論因罪 下放或是黨爭失利,貶謫二字與流芳百世早已焦孟不離。
      文人遭貶後,有的依然心繫百姓,有的寄情山水,泰半牢騷則躲入詩文。如宋代因 黨爭遭貶斥的秦觀,滿腹辛酸化做〈千秋歲〉中的一句:「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同樣遇黨爭被貶黃州的蘇軾,在〈寒食帖〉中:「今年又 苦雨,兩月秋蕭瑟」道盡人生苦楚。諷刺的是,當他離朝廷越來越遠,卻越是透顯本真, 每拔去官場的標籤,身份的轉變都是一次自我認同。儘管遭逢變故,蘇軾依然能在詩句 中盡顯其「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通透。 
    遊子卸下一身繁華,選擇南返家鄉,也許是鄉愁,讓故里成了夢想的寄託;對家的 依戀,也賦予他們一切從頭的勇氣。蘇軾遭貶黃州多年後,因故流放到蠻荒的嶺南之地 時,憶起與友人的對話:「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題組】22.下列哪個選項的描述,符合文中引述秦觀〈千秋歲〉:「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的 意涵?
(A)緬懷過往的榮景
(B)感傷青春的逝去
(C)對夢境感到恐懼
(D)對前途有所期待


快捷工具

精熟測驗 - 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阿摩線上測驗

Pikhun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