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千點萬點,不如名師指點
60
(51 秒)
模式:循序漸進模式
【精選】 - 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 - 教甄◆國文(國小幼兒)2024~2020難度:(1131~1135)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A).

5. 下列文句「 」中詞語的詞義解釋,何者正確?
(A)「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指青春、少年。
(B)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 見使人愁:比喻不足掛心的事物。
(C)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形容星光橫斜的樣子。
(D)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 光彩生門戶:可惜、可嘆。


2(C).
X


43. 依據 108 課綱,「聽懂適合程度的詩歌、戲劇,並說出聆 聽內容的要點」是哪個年級的學生應有的學習表現?
(A)1、2 年級
(B)3、4 年級
(C)5、6 年級
(D)7-9 年級


3(D).

17. 下列何者沒有運用到「轉品」修辭法?
(A)「有鄉人貨梨於市」(蒲松齡《聊齋誌異》)
(B)「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C)「姑仰臥在此,氣候非常夏天」(余光中〈馬金利堡〉)
(D)「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方文山〈青花瓷〉)


4(C).

3. 以下哪一個選項,不會是《論語》所載的「為學」之道?
(A)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B)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C)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D)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5(C).
X


閱讀下文後,回答 1-5 題
一般人不瞭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係,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例如韓愈在月夜裡聽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韓愈建議「敲」字為佳。這段文字因緣傳為美談,於今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古今人也都讚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裡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裡有人應門。他彷彿是乘月夜訪友,自己不甘寂寞,那寺裡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那麼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裡玩索而要表現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關鍵在於哪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且與全詩調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改寫自朱光潛《談文學》)
王夫之《薑齋詩話》云:「『僧敲月下門』,只是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縱令形容酷似,何嘗毫髮關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會心,則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靈妙,何勞擬議哉?」王夫之以為詩中佳境,對詩人而言,不可「預擬」,初無定景,初非想得,否則,「只是措大燈窗下鑽故紙物事」,或者「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了」。佳句乃當時情景,即詩人「即景會心」、「因景因情」時所拾得,「何勞擬議哉」?(改寫自蕭馳《聖道與詩心》)

【題組】1.甲文朱光潛「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 當」的理由 是:
(A)用 「 敲」 字 不能 展 現 詩人 的 胸襟 氣 度
(B)用 「 推」 字 與全 詩 冷 寂的 氛 圍更 相 應
(C)「敲」 字有 聲 響感, 攪 擾寺 內 的莊 嚴 氣 氛
(D)「 推 」字 雖魯 莽,但 能 表達 僧 人訪 友 心 情


快捷工具

【精選】 - 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 - 教甄◆國文(國小幼兒)2024~2020難度:(1131~1135)-阿摩線上測驗

Alice Lin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