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相信是成功的開始,堅持是成功的終點。
28
(1 分9 秒)
模式:循序漸進模式
【精選】 - 犯罪學難度:(126~150)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A).

10 柯恩(Cohen)提出的「犯罪次級文化理論」(delinquent subcultural theory),主要用來說明少年犯罪之 成因。下列有關此理論之敘述,何者錯誤?
(A)邪惡性、即時享樂性、非功利性、負面性、專業性及團體自主性等,是少年犯罪次級文化的特徵
(B)下階層的孩子難以合法的手段達到成功的目標,因此經常感到「身分挫折」(status frustration)
(C)受到拒絕的孩子內心會產生衝突與挫折,他們會以三種不同的方式來解決:街角小孩的角色(the corner boy role)、偏差小孩的角色(the delinquent boy role)、進取小孩的角色(the college boy role)
(D)此理論最主要的貢獻在於說明犯罪次級文化產生的形成因素及得以維繫的主要原因


2(D).

15 達倫道夫(Dahrendolf)的理論,在當代衝突理論中甚具代表性。下列敘述,何者最適合說明其論點?
(A)達倫道夫將其對權力、社會及犯罪的概念彙整,提出六個原理來說明犯罪的社會事實(the social reality of crime)
(B)強調團體間權力的衝突是犯罪問題的核心,沒有一個人在本質上是犯罪的,犯罪的定義是由權勢階級 加以界定
(C)主張以「正常的對立」(normal antagonisms)及社會內團體的衝突來解釋犯罪發生的成因,較優勢的 團體會影響立法而保護其既得利益
(D)認為社會是一種「強迫性之協調結合」(imperatively coordinated association);亦即,社會是由各種利 益相衝突的團體所構成,彼此間被強迫地集合在一起


3(B).

5 高佛森(Gottfredson)與赫胥(Hirschi)認為,低自我控制最根本的原因為:
(A)缺乏社會資源(lack social resources)
(B)不健全的育兒技術(inadequate parenting skills)
(C)社會鍵薄弱(weak social bond)
(D)偏差同儕影響(influence of delinquent peers)


4(A).

6 在犯罪學理論學派中,下列何者強調「創造機會以強化人們和社會機構間的社會鍵;提供良好之 行為與社會化模式」?
(A)社會過程學派
(B)現代古典學派
(C)社會衝突學派
(D)社會結構學派


5(B).

10 「環境犯罪學」(Environmental Criminology)是當代對於警務工作影響甚鉅的犯罪學理論。有關 「環境犯罪學」所衍生的副作用,下列何者錯誤?
(A)犯罪轉移(Crime Displacement)
(B)犯罪不滅(Crime Non-Extinction)
(C)效應滅失(Effect Extinction)
(D)利益擴散(Diffusion of Benefits)


6(B).

11 犯罪學研究犯罪測量,何者是其主要目的?
(A)能測到犯罪的技巧與刑事政策方向
(B)能測到具信度與效度的犯罪現象
(C)能測到犯罪的法律要件
(D)能測到警察的績效分數落點


7(A).

18 有關紐曼(O. Newman)之防衛空間(Defensible Space),下列何者並非其核心概念?
(A)守望相助(Neighborhood Watch)
(B)領域感(Territoriality)
(C)建物外觀與所處環境(Image and Milieu)
(D)安全區域(Safe Adjoining Areas)


8( ).
X


19 有關美國保守派、自由派、激進派等意識型態而衍生出的犯罪預防作為之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藉嚴刑峻罰以增加犯罪的風險,屬於激進派的犯罪預防作為
(B)強調社會秩序與法律規範之重建,屬於保守派的犯罪預防作為
(C)主張消滅資本主義,建立一個嶄新的社會,屬於自由派的犯罪預防作為
(D)經由改善社會制度以滿足弱勢民眾需求,屬於激進派的犯罪預防作為


9( ).
X


7 美國最早期的幫派研究者亞伯蘭斯基(Yablansky)認為,青少年幫派是一種「擬近團體」(Near Group),此種團體具有下列何種特色?
(A)對外在社區充滿敵意和攻擊傾向
(B)越是具有反社會人格的青少年,越可能是團體的邊際成員(marginal members)
(C)團體的目標很明確
(D)團體化的角色使每個人的情感需要獲得滿足


10( ).
X


21 無被害者犯罪的除罪化問題在社會上各有其擁護的學派,基於刑法謙抑或法益保護思想,某一犯 罪行為並未造成任何法益侵害或危險時,無明顯的法益保護存在,宜將其除罪化,下列何者較符 合除罪化的理由?
(A)基於自由主義觀點,個人對其身體意志思考有完全的自主權,法律無權干涉
(B)無被害者犯罪是被害者不願意報案而產生黑數,除罪化可降低犯罪黑數
(C)該犯罪行為造成刑事司法系統的負擔,除罪化後可提高其效率
(D)無被害者犯罪偵查較簡單,除罪化後不影響警方執法效能


11( ).
X


25 跨國犯罪被害以日常活動理論來加以分析,犯罪跨越國界的特性,使得空間與時間的要素更加重 要,被害者與這類新興犯罪型態的接觸管道和以往不同,下列何者符合日常活動理論的概念來加 以解釋跨國犯罪?
(A)犯罪管道從「實體管道」逐漸轉換成「電子管道」
(B)犯罪者不需透過當地的犯罪促進物就能夠進行跨國犯罪
(C)跨國犯罪透過新的管道進行犯罪活動,因為各國缺乏監控能力,才使得犯罪盛行
(D)跨國犯罪是透過個人來進行犯罪,隱密性高所以不容易察覺


12( ).
X


3 抗制少年犯罪的對策皆有其犯罪學理論之基礎。下列那一對策為根據緊張理論之基礎所提出的?
(A)設置輔導問題少年的社會機構
(B)改革各級教育,儘速排除「升學主義」與「文憑主義」的病態現象
(C)廣設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辦各種活動或資助青少年重視各種正當的文康活動
(D)對於青少年之處遇應盡量以「非機構性處遇」或「社會處遇」取代「機構性處遇」


13( ).
X


5 關於「慢性犯罪者(chronic offender)」的描述何者錯誤?
(A)慢性犯罪者很早就出現偏差行為
(B)「三振法案」是因其引申而出的政策
(C)少年司法體系所給予的懲罰可以減少其參與犯罪行為的機會
(D)這群人的犯罪行為非常多樣化


14( ).
X


9 生命週期(life-course)理論是一個詮釋犯罪性的整合觀點,它結合社會、個人、經濟等犯罪影響因子,主張對於犯罪的開始、持續與中止的認識,需要檢視人生發展歷程的多元因素。下列那一個研究或理論與這個研究主張特徵無關?
(A)傑佛利(Jeffery)社會疏離理論
(B)桑普森與勞伯(Sampson & Laub)逐級年齡理論
(C)格魯克夫婦(Gleuk & Gleuk)少年犯罪研究
(D)墨菲(Terrie Moffit)少年違犯犯罪心理研究


15( ).
X


14 蘇哲蘭(Sutherland)提出的差別接觸理論(The theory of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強調犯罪行為 是個體透過與犯罪團體接觸而學習得來的。但後續學者對該理念多少有些批評與修正,下列何項 敘述錯誤?
(A)克烈西(Cressey)認為應該納入其他足以影響「接觸」效果之因素,故建議改為文化傳遞理論 (Culture transmission theory)較適當
(B)克拉塞爾(Glaser)則主張用差異認同觀點來取代此理論
(C)霍克斯(Fox)指出,蘇氏理論的困難在於,並非任何與犯罪人接觸,即會犯罪
(D)凱德威爾(Caldwell)則認為雖然此理論對於變項概念定義很清楚具體,也非常容易調查操作, 但蘇氏理論有時代有效性限制


16( ).
X


19 批判犯罪學(Critical Criminology)提出不同於傳統犯罪觀的思維,值得我們思考。下列那一個不 是此論點的理念敘述?
(A)強調人道主義的信念,應了解如何降低人類的苦楚與和解,不一昧依賴嚴厲刑事政策
(B)應該以科學管理主義為原則,著重在精算的危險概率及成本效益的經濟觀點,來管控社會危險 人口群
(C)在社會正義和人權的理念下,讓犯罪與刑罰成為公眾關心且理性討論的議題
(D)不以個案的犯罪原因為探究主軸,而是強調犯罪與偏差行為,以及社會衝突之所以出現的決定 性脈絡


17( ).
X


25 家庭是犯罪產生及預防甚至是矯治中重要的關鍵,請問下列那個理論並沒有提到家庭的重要性?
(A)一般化犯罪理論(Gottfredson & Hirschi, 1990)
(B)社會控制理論(Hirschi, 1969)
(C)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Sampson & Laub, 1993)
(D)低階層犯罪副文化理論(Miller, 1958)


18( ).
X


6 下列何者不是犯罪學者費爾遜(Marcus Felson)和克拉克(Ronald V. Clarke)提出新機會理論(New opportunity theory)中的基礎理論之一?

(A)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
(B)社會控制理論(Social control theory)
(C)犯罪型態理論(Crime pattern theory)
(D)日常活動理論(Routine activity theory)


19( ).
X


19 下列何者屬於應用公共衛生預防疾病模式(Public Health Model of Disease Prevention)第二層次之 犯罪預防?
(A)隔離、特別嚇阻之應用
(B)少年出獄後之輔導
(C)個人問題行為之早期識別與預測
(D)加強親職、法治教育之課程


20( ).
X


17 米勒(W. Miller)認為下階層文化社會之少年,接受六種主要關注的價值觀念(focal concerns)影 響其行為,而被中上階層認為是偏差與犯罪行為。請問:以下何者不是米勒所提的六種主要關懷?
(A)惹是生非(trouble)
(B)詭詐(smartness)
(C)高度效忠其團體(the appeal of higher loyalties)
(D)命運/宿命論(fate)


21( ).
X


18 晚近幫派介入毒品與人口販運等之犯罪案件,受到政府與警政部門之關注。根據美國學者 P. Lupsha(1987)認為幫派的成長會經過三個階段,下列那一個順序正確?
(A)暴力階段 → 寄生階段 → 共生階段
(B)寄生階段 → 暴力階段 → 共生階段
(C)暴力階段 → 共生階段 → 寄生階段
(D)共生階段 → 寄生階段 → 暴力階段


22( ).
X


21 有關犯罪學實證學派代表人物 C. Lombroso 提出其天生犯罪人之主張的時代背景,下列何者錯誤?
(A)當時在德國已有醫生 F. Gall 首創「骨相學」(Phrenologie),指出頭蓋骨的構造與犯罪行為具 有相當程度之關係
(B)當時在法國已有 E. Durkheim 提出「亂迷理論」(Anomie Theory),指出犯罪是社會的正常現象
(C)當時英國社會極為推崇 C. Darwin 所提出的「進化論」(Evolution Theory),認為人類是從猿 猴演化而來
(D)法國社會學之父 A. Comte 曾謂:「沒有實證研究方法,即沒有社會現象的真實知識」(There could be no real knowledge of social phenomena unless it was based on a positive approach)之論 述,影響 C. Lombroso 的學說甚鉅


23( ).
X


23 近年來在許多支持者的倡議與推動下,修復式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已逐漸入法,成為刑事司 法人員協助加害人與被害人修復關係的利器。根據近年來通過的法律規定,對於修復式司法的作 為,下列何者有誤?
(A)根據警察職權行使法之規定,警察官於受理犯罪案件時,得依嫌犯或被害人之聲請,轉介適當 機關、機構或團體進行雙方關係修復
(B)根據刑事訴訟法之規定,檢察官於偵辦中得將案件移付調解;或依被告或被害人之聲請,轉介 適當機關、機構或團體進行修復
(C)根據刑事訴訟法之規定,法院於言詞辯論終結前,得將案件移付調解;或依被告及被害人之聲 請,於聽取檢察官、代理人、辯護人及輔佐人之意見後,轉介適當機關、機構或團體進行修復
(D)根據監獄行刑法之規定,監獄得安排專人或轉介機關(構)、法人、團體協助受刑人與被害人 進行調解及修復事宜


24( ).
X


9 根據學者 Bartollas(1985)的觀點,認為犯罪矯正有三大主流哲學,下列何者不是其所提及的模式?
(A)理性選擇模式(Rational Choice Model)
(B)矯治模式(Rehabilitation Model)
(C)懲罰模式(Punishment Model)
(D)正義模式(Justice Model)


25( ).
X


11 下列何者不是內政部警政署界定的「暴力犯罪」案件?
(A)槍砲彈藥刀械案件
(B)搶奪案件
(C)強制性交案件
(D)重大恐嚇取財案件


快捷工具

【精選】 - 犯罪學難度:(126~150)-阿摩線上測驗

顏百霈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2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