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人生一睜一閉,一天就過去了,人生只閉不睜,一輩子就過去了
100
(3 分45 秒)
模式:試卷模式
試卷測驗 - 110 年 - 110 教育部受託辦理公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甄選:歷史科#99899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A).

1. 歐洲某一時期,形成了兩大軍事同盟,奧地利為了取回被普魯士奪取的失地,拉攏對 普魯士不滿的俄國,更進一步與百年來的死敵法國結盟,締結攻守同盟條約,任何一 國受到攻擊,各盟國有義務保護;此時英國為了保護北美及印度的利益,選擇與普魯 士親近並結盟。上述所產生的軍事衝突,最終引爆了什麼戰爭?
(A)七年戰爭
(B)三十年戰爭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克里米亞戰爭。


2(C).

2. 某條約有以下內容「終止與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鄂圖曼土耳其的戰爭狀態並 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俄屬波蘭等地割與德意志帝國與奧匈帝國19世紀俄 土戰爭以來掠奪的土地歸還鄂圖曼土耳其,此外尚須給德國60億馬克賠款」,然而條 約簽訂後沒有多久即作廢。這份條約的背景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1856年俄國於 克里米亞戰爭中戰敗
(B)1878年俾斯麥召開的柏林會議
(C)1918年俄國退出第一次 世界大戰
(D)1945年蘇聯參加雅爾達會議。


3(A).

3. 有關中國君權與相權的演變,學者認為具有「時代愈前,相權愈重,時代愈後,相權 愈輕」的特色。下列關於各代削奪宰相權力或皇權擴大的敘述,哪些選項正確?
(A) 宋初中書省獨為宰相機構,宰相僅能掌管民政,無權過問軍事和財政事務
(B)元朝 採取文武分權之制,以尚書省總攬政務,樞密使掌軍事
(C)明太祖不信任宰相,將 其廢除,親統六部,又設立諫院、御史臺加以牽制
(D)清朝增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用 以取代軍機處,因而皇權高漲。


4(B).

4. 13世紀,某個伊斯蘭帝國腹背受敵,東方有騎馬射箭的蒙古人,西方有身穿甲胄的十 字軍。關於這個帝國下列何者正確?
(A)這個帝國是奧米雅王朝
(B)這個帝國最後 亡於蒙古人之手
(C)這個帝國最後滅亡拜占庭帝國
(D)這個帝國掌握實權者為哈里 發。


5(C).

5. 下列有關美國邦聯政府與聯邦政府的敘述,何者正確?
(A)前者成立於1776年大陸 會議召開時;後者成立於1789年的制憲會議
(B)前者中央權力較大;後者中央權力 較小
(C)前者結構鬆散難以建國;後者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權限
(D)二者皆採用 三權分立的制衡學說。


6(A).

6. 1054年,基督教正式分裂為西方教會與東方教會(即羅馬公教、希臘正教),試問造 成其分裂的主要原因除了教義上的爭議之外,還有下列哪一個因素?
(A)對宗教事 務管轄權的爭議
(B)因君士坦丁大帝召開尼西亞會議所致
(C)皇帝下令奉基督教為 國教而分裂
(D)由於查士丁尼西征恢復羅馬帝國。


7(A).

7. 以下是三段關於臺灣史學研究發展的資料:
資料一:十一年裡,《食貨月刊》共刊登了70篇屬於史學方法論範圍的文章,其中研究方法領域者有41篇,專論社會科學與史學結合者尤其佔了絕大份量。
資料二:學術與現實保持適度的距離,不必呼應現實的政治社會情境;研究態度崇尚實證,不喜理論,實證方法蓋以辨別史料真偽、發掘原始資料為主,較少涉及歷史學之外其他各種學問的方法和觀念。
資料三:臺灣史研究本是中國史研究的一個支流,原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但近二十年來,由於時勢的推移,臺灣史研究風氣乃漸興盛,成為歷史學界的顯學。
若依資料出現時序排列,下列何者正確?
(A)資料二→資料一→資料三
(B)資料二→資料三→資料一
(C)資料一→資料二→資料三
(D)資料一→資料三→資料二。


8(C).

8. 以下是關於清代時期,臺灣港口的敘述:
資料一:由於是早期臺灣與中國交通唯一的正口,商業繁盛,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糖郊李勝興,均是重要的商人。
資料二:乾隆時期,有「水陸碼頭,穀米聚處」的描述,泉郊金長順、廈郊金振順,為重要的商人。道光時期最為興盛,有「舟車輻輳,百貨充盈」的盛況。
資料三:起初時,走私頗為猖獗,乾隆時,迫於情勢,開放與大陸的港口對渡,商業轉趨繁盛,咸豐年間,因械鬥轉趨沒落。
關於這三份資料的分析,下列何者正確?
(A)資料一應是鹿耳門,與福建五虎門對渡
(B)資料二應是鹿港,與福建廈門對渡
(C)資料二應是鹿港,與福建蚶江口對渡
(D)資料三應是艋舺,與福建蚶江口對渡。


9(D).

9.「你們這一代將在接下來幾十年裡,面對如下的重大挑戰:保護主義和貿易衝突正危 及自由的國際貿易,進而危及繁榮的基礎;數位轉型影響了我們生活的所有面向;戰 爭和恐怖主義,導致許多人流離失所,被迫遷徙;尤其,氣候變化對地球的自然資源 構成了巨大威脅。」請問這應該是哪一位政治人物所發表的演說詞?
(A)1950年代 的美國杜魯門總統
(B)1960年代的蘇聯總書記赫魯雪夫
(C)2010年代的美國川普總 統
(D)2010年代的德國總理梅克爾。


10(B).

10.「這項政策」開始實施時,許多人認為這是對革命的背叛,將導致資本主義的復辟, 削弱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但最終這一政策效果卻非常好,實施「這項政策」的人表示 :「在戰爭結束時,我們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它居然能夠拄著柺杖 走動了!」請問「這項政策」應是?
(A)1880年代俾斯麥採行的國家社會主義政策
(B)1920年代列寧所採取的新經濟政策
(C)1930年代羅斯福所採取的新政
(D)1940 年代希特勒採取的勞動預備隊。


11(D).

11. 以下是西元1905年到1907年間華人移居馬尼拉和新加坡的人數統計,可見移往馬尼拉 的人數逐年下滑,針對此一現象,下面何項解釋較為合理?
60fe72e9a5d3c.jpg
(A)西班牙在馬尼拉發 動「紅河事件」,致使華人不願移居
(B)立憲運動順遂,國內政治情況緩解
(C)荷蘭與西班牙爆發戰爭,馬尼拉淪為戰場
(D)美國佔領菲律賓,對華人移民採取限制 政策。



12(B).

12. 這個宗教嚴格信仰一神論,認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萬物的締造者, 主張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對種姓分離與歧視婦女。信仰業報輪迴說,人要靠神的 惠顧和祖師的指導纔得以解脫。反對祭祀制度與偶像崇拜,主張簡化禮儀,朝拜聖地 ,積極入世。關於這個宗教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這個宗教在建立後迅速傳 播,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B)這個宗教是在印度教的虔信運動和伊斯蘭 教蘇菲派的共同基礎上產生
(C)這個宗教要求恪守十誡,強調三位一體
(D)這個宗 教認為四姓平等,通過戒、定、慧的修行,可以達到涅槃。


13(C).

13. 學者黃仁宇評斷某朝:「一個以軍人首腦而組成的國家,自始注重國防,偏偏在軍事 上的作為不及其他統一的朝代。庶民經濟繁盛,但是政府卻不能掌握這種優勢,最後 竟然陷於嚴重的財政困難。」請問造成這個朝代形成嚴重財政困難的因素是?
(A)藩鎮割據
(B)宦官亂政
(C)強幹弱枝
(D)朋黨傾軋。


14(A).

14.《噶瑪蘭志略》裡記錄熟番歌:「人畏生番猛如虎,人欺熟番賤如土。強者畏之弱者欺 ,毋乃人心太不古!熟番歸化勤躬耕,荒埔將墾唐人爭。唐人爭去餓且死,翻悔不如 從前生。」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該志略編修時間當在吳沙領導漢人開墾噶 瑪蘭後
(B)漢人得以公開搶奪臺灣原住民土地顯示清朝已取消漢番隔離政策
(C)展 現漢人僅掠奪熟番土地避開生番活動區域的現象
(D)展示當時漢番界線清楚,兩者 在居住空間上的隔閡顯著。


15(B).

◎某論文列舉以下二文獻作為佐證資料,請回答下列問題
 《漢書.食貨志》載鼂錯說文帝: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 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穫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 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弔死問疾,養 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者半價而 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 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 粱肉。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敖,冠蓋 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併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漢書.食貨志》載董仲舒說武帝: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 富者田連仟伯,貧者亡立錐之地。又顓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荒淫越制,踰侈以相高;邑有人 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 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 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轉為盜賊,赭衣半道,斷獄歲 以千萬數。漢興,循而未改。古井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題組】15. 該論文主旨是討論漢朝何種問題:
(A)賦役不公形成百姓負擔沉重
(B)土地兼併問 題與貧富差距擴大主因
(C)盲目崇古造成措施不當
(D)遊俠風氣的興起。


16(A).

【題組】16. 下列哪個皇帝設置了相關制度來緩解這一問題:
(A)新朝王莽
(B)晉武帝
(C)宋太 祖
(D)明太祖。


17(D).

◎下引為臺灣民謠,請閱讀後回答以下二題。
東洋不比紅毛番,看伊食穿比儂卡不堪。驚伊將來那變若那歹,總著離了臺灣心才安。

【題組】17. 請判斷該民謠出現的歷史背景最可能是選項中何者:
(A)郭懷一事件
(B)鄭成功攻 臺
(C)牡丹社事件
(D)乙未割臺。


18(C).

【題組】18. 若結合日後臺灣歷史發展的事實,對於該民謠出現的歷史解釋以何者最適當:
(A)展現臺灣一般平民對新統治者不信任心態,最終形成大規模遷回大陸祖籍風潮
(B)展現臺灣精英份子對新統治者詆毀態度,最終形成不加抵抗的逃亡風潮
(C)展現 臺灣一般平民的矛盾心態,一方面對新統治者不信任,但又因現實考量順應大局變成 「日本人」
(D)展現臺灣平民與菁英份子間的矛盾,前者多數主張接受新統治者,後 者多數主張武裝反抗。


19(B).

◎以下是在今中國吉林省發現的石碑內容,請由碑文內容回答下面二題:
永樂五年,歲在乙未,王以碑麗不息□人,躬率往討。過富山負山,至鹽水上,破其三部洛六七 百營,牛馬群羊,不可稱數。於是旋駕,因過襄平道,東來候城,力城,北豊,五備海,遊觀土 境,田獵而還。百殘新羅,舊是屬民。由來朝貢。而倭以辛卯年來渡,每破百殘,□□新羅,以 為臣民。以六年丙申,王躬率水軍,討伐殘國。……殘不服義,敢出百戰。王威赫怒,渡阿利水 ,遣刺迫城。殘□歸穴,就便圍城。而殘主困逼,獻出男女生口一千人,細布千匹。歸王自誓, 從今以後,永為奴客。太王恩赦先迷之愆,錄其後順之誠。於是得五十八城,村七百。將殘主弟 並大臣十人,旋師還都。九年己亥,百殘違誓,與倭和通。王巡下平穰。而新羅遣使白王雲:倭 人滿其國境,潰破城池,以奴客為民。歸王請命。十年庚子,教遣步騎五萬,往救新羅。從男居 城至新羅城,倭滿其中。官軍方至,倭賊退。自倭背急追至任那加羅從拔城,城卽歸服。(□為原 碑文缺字)

【題組】19. 請問該石碑的立碑者最可能是:
(A)中國
(B)高句麗
(C)渤海國
(D)新羅。


20(B).

【題組】20. 該碑文展現的歷史背景為:
(A)萬曆朝鮮之役
(B)高句麗破百濟敗日本之戰
(C)渤海國創立戰爭
(D)白江口之戰。


【非選題】
一、填充題
1.司馬談曾評論東周後六家如下:觀 甲 之術也,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謂。然其序四時 之大順,不可失也。 乙 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 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丙 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 丁 嚴而 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請問上述甲是 ___(1)___、丁是___(2)___ 。

【題組】 (1)


【非選題】
【題組】(2)

【非選題】
2.某場戰爭被認為是冷戰時期雙方的代理人戰爭,而交戰雙方的戰爭紀念對這場戰爭的詮釋也截然 不同。甲方認為這是一場「祖國解放戰爭」,是抵抗美國帝國主義的侵略,歌頌領導人和軍隊的 英勇。乙方則在戰爭紀念館中強調和解、停戰的概念,並且在2003年於和平廣場建有「停戰五十 週年紀念碑」以及知名的「兄弟像」作為希望雙方和解的象徵。請問:該戰爭是___(1)___ ,甲方 當時領導人是 ___(2)___ 。

【題組】(1)


【非選題】
【題組】(2)

【非選題】
3.日治時期第一個官設移民村,是位於花蓮港廳的___(1)___ ,此地原為阿美族部落所有,後因爆 發 ___(2)___ ,阿美族被迫遷徙,總督府遂選定此地,進行官營移民。

【題組】(1)


【非選題】
【題組】(2)

【非選題】
4.明鄭時期,於半線一帶展開軍屯,和大肚王國展開激烈的軍事衝突,特別是1670年,派遣大將 ___(1)___ 強力鎮壓 ___(2)___,激戰後全村只剩六人。

【題組】(1)


【非選題】
【題組】(2)

【非選題】
5.伊斯蘭教五功,是每位穆斯林都必須遵守的原則。其中___(1)___是公開做信仰表白,讚頌「萬物 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___(2)___ 是捐獻財富作救濟之用。

【題組】 (1)


【非選題】
【題組】(2)

【非選題】
二、名詞解釋

【題組】 1.紐倫堡規章(The Nuremberg Charter,1945-1946)


【非選題】
【題組】2.甲必丹(Kapitein der Chinezen)

【非選題】
【題組】3.光州事件

【非選題】
【題組】4.加洛林文藝復興(Carolingian Renaissance)

【非選題】
三、申論題
1.試從科技、社會與思潮變化三個方面,比較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三次工業革命 的進展與影響。


【非選題】
2.試簡述17世紀荷蘭能在各國競爭下成為海上霸權的歷史背景,及對世界的影響。

快捷工具

試卷測驗 - 110 年 - 110 教育部受託辦理公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甄選:歷史科#99899-阿摩線上測驗

9911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