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只有想不到的事,沒有做不到的事。
94
(2 分11 秒)
模式:今日錯題測驗
科目: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C).

29.關於信封的格式,以下敘述何者有誤?  
(A)西式信封橫寫,中式信封直寫。  
(B)信封中路的稱謂,是送件人對收件人的稱呼。  
(C)寄信人須記載寫信日期,郵寄單位須蓋上寄出日期之戳記。  
(D)要書寫寄件人姓氏或姓名。


2(B).

16.下列文句中的「所以」,用法與潘耒〈日知錄序〉:「事關民生國命者,必窮源溯本,討論其所以然。」中的「所以」相同的是哪一選項?
(A)知郎君穎悟,必能默識,「所以」手語耳。(裴鉶〈崑崙奴〉)
(B)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諸葛亮〈出師表〉)
(C)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第十》)
(D)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勸學〉)


3(B).

15.成語表達的意象有時與典源不同,下列成語意旨的轉變,敘述錯誤的是哪一選項?
(A)得意忘形:從掌握意旨變成不守分際
(B)小姑獨處:從小姑寡居變成女子未嫁
(C)水落石出:從溪石露出變成真相大白
(D)鉤心鬥角:從建築結構變成明爭暗鬥


4(D).

16.以下為某文教基金會市民學院成人教育課程訊息,《 》中所指的書是下列哪一選項?
5edded8ab4a40.jpg
(A)四書
(B)史記
(C)三國志
(D)資治通鑑


5(B).

23.盧森堡:「我情願變成一枝點燃的蠟燭,照耀人們前進。」
 愛因斯坦:「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馬克.吐溫: 「多做些好事情,不圖報酬,還是可以使我們短短的生命很體面和有價值, 這本身就可以算是一種報酬。」
 與上述諸家所言意旨最不切近的是下列哪一選項?
(A)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
(B)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C)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職
(D)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6(D).

8.下列「」中字的解釋,何者「不正確」?
(A)急「湍」甚箭—急流
(B)直視無「礙」—妨礙
(C)風煙「俱」淨—都、皆
(D)互相軒「邈」—微小


7(C).

29-30為題組 閱讀下文後,回答29-30題。 在商周的時候,詩歌就已用作諷諫的工具,所以有「瞽獻詩」的記載;也許是我們的老祖宗早已知道了「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的道理,所以孔子主張詩教,在「多識草木鳥獸之名」以外,達到調理性情的目的,使讀詩的人,能有溫柔敦厚的情操;唐太宗欲以詩興教,於是考試時以詩取士;王陽明主張教兒童讀詩,發洩過多的精力,把詩歌看成 最有功效的教育項目。而最使人驚奇的,詩歌是周代外交官的外交教材和「工具」,故 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班固解釋得最清楚:「降及春秋,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論其志。」引詩賦詩,竟然有現代白皮書或備忘錄的效用,這種 外交上的風雅盛事,真是後無來者。(杜松柏〈學詩—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梅花都不見〉節選)
【題組】29.關於詩的作用,本文未直接提及的是下列哪一選項?
(A)詩具有教化功能
(B)詩可作為勸諫之用
(C)讀詩可提升思辨能力
(D)讀詩可多認識萬物之名


8(C).

4.詩中景物如果移動速度較快,容易形成輕快的風格,例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中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下列哪一個選項中的詩句同樣因為景物移動快速,形成輕快風格?
(A)迴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夜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B)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C)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D)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9(B).

9.李翱在讀過〈燕太子丹傳〉之後,對荊軻的為人處事提出以下評議:「事雖不成, 然亦壯士也。惜其智謀不足以知變識機。」關於他評議的方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先貶抑、再頌揚
(B)先頌揚、再貶抑
(C)先頌揚、再貶抑、再頌揚
(D)貶抑與頌揚迭用兩次


10(B).

11.依據現行行政院公布《文書處理手冊》,下列哪一個選項的用字完全正確?
(A)學校「雇用」專案教師一名,協助執行深耕「計劃」
(B)「凡」赴國外的留學者,除另有規定外,「應」依本規程之規定
(C)每場演講之主題、時間「以及」地點,應「制作」海報公告周知
(D)文學院下「置」中國文學、哲學、歷史學三系,各「設」主任一人


11(B).

14.下列各句□□的語詞,依甲乙丙順序填入,何組最適當? 甲、小紅看書看得入神,不禁□□然露出微笑 乙、小明受了上司一頓數落,□□然轉身就走 丙、老王中年失業,終日□□然在大街上徘徊
(A)欣欣╱悠悠╱惶惶
(B)欣欣╱悻悻╱惶惶
(C)懵懵╱悠悠╱茫茫
(D)懵懵╱悻悻╱茫茫


12(C).

閱讀下文後,回答 11-15 題。
        於中丞成龍,按部至高郵(註一)。適巨紳家將嫁女,妝奩甚富,夜被穿窬(註二) 席卷而去。刺史無術。公令諸門盡閉,止留一門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嚴搜裝載。又 出示諭闔城戶口,各歸第宅,候次日查點搜掘,務得贓物所在。乃陰囑吏目:「設有城門 中出入至再者,捉之。」過午得二人,一身之外,並無行裝。公曰:「此真盜也。」二人 詭辯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見袍服內著女衣二襲,皆奩中物也。蓋恐次日大搜,急於 移置,而物多難攜,故密著而屢出之也。(節錄自《聊齋誌異•於中丞》)
 【註一】按部:謂巡視屬下州縣。高郵:明清時州名,屬揚州府,州治即今江蘇省 高郵縣。 
【註二】穿窬(ㄩˊ):穿壁逾牆,指偷竊行為。

【題組】12.兩位嫌疑犯被抓起來的原因是什麼?
(A)有證人出面指認嫌犯
(B)攜帶大量的可疑行李
(C)重複的往來城內城外
(D)兩人表現鬼祟的行徑


13(B).

閱讀下文後,回答 16-20 題。 
       為求便捷,生活中我們常使用簡稱,例如將「故宮博物院」簡稱為「故宮」,減省 三個字,對於理解並沒有影響。然而,若乍聽「永豆」,我們真能馬上理解嗎? 
       「永豆」是從「永和豆漿」一詞中分別擷取一個字組合而成,若沒有先備知識的人, 就會被這樣的簡稱拒於門外。語言是溝通的工具,能用相同語言溝通的一群人就自然 形成一個族群。跟我用同樣語言的人是我群,語言與我群不同,無法和我們溝通的人就 形成了他群,語言因此像是一把兩面刃。你想,我只用了一個詞語,你就得到了完整 句子的解讀,就如在我群中,只要聽到「穩交」就可以理解為「穩定交往」、「美沙」是 「美食沙漠」,而他群則無法理解。能聽懂的你,當然跟我是一國的。
     流行語詞會隨著時代更迭,例如 90 年代的「LKK」這個詞語,現在年輕人已然不再 慣用;而對年長者說出「限動」,對方可能也會一頭霧水。能夠使用當今的流行語,儼然 就是引領潮流的人,因此網路上人們趨之若鶩,樂於成為創造新語詞的始作俑者,成為 特定團體的流行指標。 
     語言文字是隨時代澱積而成,除了溝通外,也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內涵,若簡省過度, 成為斷簡殘編,變成只有少部分人才能破譯的摩斯密碼,就失去了語言文字的意義。

【題組】20.作者在文章中舉「穩交」、「美沙」為例子的用意為何?
(A)展現語言詮釋多樣性的面貌
(B)舉出能強化文章論述的證據
(C)推崇現代人語言使用的習慣
(D)說明傳統語詞不精準的現象


14(C).

閱讀下文後,回答 21-25 題。 
       年輕人紛紛收拾行囊返鄉,從北方一路往南。曾幾何時,繁華的大都會再也無法 乘載著理想升空,只能化作夢幻泡影,他們最終撿起理想的碎片,想著回到家鄉, 再一塊塊拼湊起曾經的夢。南歸的遊子,宛如古時貶謫文人,他們旅途有著相同的方向, 同樣曾心居魏闕、胸懷抱負,最終卻緊握著願與不願的心情走向南方。 
      許多人都說,國文課本只是記錄敗者的名冊,卻不知歷史上文人遭貶並不是什麼 新鮮事。成敗如浪潮起落,他們皆是風口浪尖的弄潮兒,行走官場如履薄冰,無論因罪 下放或是黨爭失利,貶謫二字與流芳百世早已焦孟不離。
      文人遭貶後,有的依然心繫百姓,有的寄情山水,泰半牢騷則躲入詩文。如宋代因 黨爭遭貶斥的秦觀,滿腹辛酸化做〈千秋歲〉中的一句:「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同樣遇黨爭被貶黃州的蘇軾,在〈寒食帖〉中:「今年又 苦雨,兩月秋蕭瑟」道盡人生苦楚。諷刺的是,當他離朝廷越來越遠,卻越是透顯本真, 每拔去官場的標籤,身份的轉變都是一次自我認同。儘管遭逢變故,蘇軾依然能在詩句 中盡顯其「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通透。 
    遊子卸下一身繁華,選擇南返家鄉,也許是鄉愁,讓故里成了夢想的寄託;對家的 依戀,也賦予他們一切從頭的勇氣。蘇軾遭貶黃州多年後,因故流放到蠻荒的嶺南之地 時,憶起與友人的對話:「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題組】21.下列哪一個語詞與「魏闕」所代稱的詞義相同?
(A)祠堂
(B)宗廟
(C)廟堂
(D)寺院


15(D).

閱讀下文後,回答 6-10 題。
阿公過世了,我主動要求寫祭文,交給了禮儀公司。告別式當天,嘈雜的樂音中,禮儀師透過擴音器喊著:
大孫查某孫等六位向前!
雙手合掌!
拜!
跪!
念祭文--
祖父大人,生於歲次己卯年七月一日吉時。祖父自幼,事親至孝,兄友弟恭,為生活家計,未及弱冠,離鄉背井,翻山越嶺,篳路藍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於山林間,種植果樹,一生勤勉,建立家業。
(親愛的阿公,我是阿源,你的大孫。大家都知道從小您最疼我。所以,今天我代表您的兒孫輩,念出這篇對您的懷念。)
(阿公,還記得小時候,每次回到七股海邊,您都很高興,會親自下魚塭撈螃蟹和草蝦,煮給我吃。大家都知道您最疼孫子,每次我要回去臺中,都會攬著我送到門口,我知道您很捨不得我離開,其實我也是。)
鳴呼,祖父大人,您為我們,一生勞碌,未享清福,無怨無悔。您養育之恩,如江河大洋,永難報答。您的一生,造橋鋪路,熱心鄉里,躬先表率,為我子孫,立下典範。
(您最愛大家一起熱鬧,每一年過生日,切完蛋糕,總是仔細詢問誰還沒有吃到,記性特別好。但是阿公,您只是笑呵呵地看我們吃蛋糕,忘了自己都還沒吃。)
鳴呼,祖父大人,您是明燈,指引方向,諄諄教誨,言猶在耳。您的辭世,如晴天霹靂,讓我們頓失所靠,如江船失舵,讓我們椎心泣血。鳴呼,眾家月圓,唯獨吾家月缺。您壯志未酬,我們將履行遺願。您雖安詳離開,我們心中,仍有萬分不捨。
(我還記得小時候和您出門,您常說您不識字,不認識路,所以叫我要好好讀書。阿公,我知道您不是不識字,讀的是日本書。如今我和弟弟妹妹都畢業出社會,都有好好聽話,腳踏實地在打拚。阿公,看您的孫,現在開枝散葉,有的在臺北臺中,有留在臺南高雄,都發展得很好,我向您保證,不管住哪,我們一定會互相扶持照顧,請您一定要放心。)
鳴呼,祖父大人,您毋須牽掛,您已解脫,世俗繁事,不再羈絆。您功德圓滿,羽化登仙,請安心跟隨祖師,前往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會好好孝順祖母。願您在天之靈,保佑後代子孫。陽世子孫,在此拜別。
(阿公,現在的您已經無病無痛,希望您無牽無掛,自由自在歡喜作仙,跟著佛祖的腳步 去西方極樂世界找阿嬤。我們會永遠想念您。)
嗚呼哀哉,伏維,尚饗。
擴音器傳來哭腔誦唸,很多人在擦眼淚,但我卻越聽越尷尬,幾乎要笑出來,那是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寫著阿公的祭文,充滿我對阿公一輩子最珍貴的回憶,想不到禮儀師念出來的,讓我都搞不清楚那是誰的阿公了!近距離看著阿公的照片,我好想哭啊。
儀式結束後,我的情緒還是過不去,詢問了禮儀公司。
「我們有我們的 SOP,你又沒填祭文確認表,而且禮儀師說你那篇樣子都不對、不像祭文,那篇是家書,所以老師就很辛苦……自己念了……」
(改寫自騷夏〈祭文確認表〉)

【題組】9.作者將兩則祭文交錯呈現,產生什麼閱讀效果?
(A)增添誦讀祭文時的哀戚感
(B)作為閱讀祭文的訊息補充
(C)提供文言與白話的翻譯解釋
(D)利用內容對照引發讀者思考


16(B).
X


閱讀下文後,回答 16-20 題。
       周末的咖啡廳,夥伴們開展一場激烈的爭論,起因只是新聞上一句「病沒」,引發眾人撻伐,認為新聞媒體不專業,「沒」、「歿」二字都分不清,但也有部分人認為這字沒錯,是批評者涵養不夠。這時,一位朋友轉頭望向我,中文人給個仲裁吧!我無奈的回答:「通假字。」
       確實,通假兩字對於一般人而言總是較模糊的。現在依稀回想起過去所學,課堂上所說「本有其字的通假」的解釋,似乎說明了什麼,但聽在一般民眾的耳中是如此扞格。文字本身的演化自有其規律,學者們僅能從現有的文獻,進行合理的考據。
       在早先文字的數量沒那麼多時,自然會有所謂借用的情形出現,例如論語中所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便屬於此類,「悅」為後出的字,是由「說」所演化。待字體演變的量夠多時,人們在書寫或是口說的過程,又會影響字體的變化,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語言可能會因為地域的不同而產生迥異的使用習慣,再經過記錄後,就使詞彙產生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轉化,更不要談避諱、寫字求簡,甚至於錯字或誤讀所造成的通假。
       如今,網路用語不也影響一般人的認知?眾人世俗化的文字使用,就成了現代通假字的主要來源。人們聽著差不多的音,記下差不多字,領會著差不多的意思,假慢慢就成了真,原來的真跟著就被打成了贗品。

【題組】18.「但聽在一般民眾的耳中是如此扞格。」此句當中扞格替換成下列哪個選項後文意依然不變?
(A)歧異
(B)隔閡
(C)嫌隙
(D)牴觸


17(C).

閱讀下文後,回答 21-25 題。 
       你曾聽過海昏侯墓嗎?史書記載,墓主人劉賀原是西漢昌邑王,曾登帝位 27 天,因穢亂朝堂而被大將軍霍光廢貶為庶人,史稱為漢廢帝。待霍光去世,霍家遭新皇帝滿門抄斬後,劉賀再受封為海昏侯。海昏二字雖為縣名,但有人認為多少讓人感受到新皇帝對於劉賀的惡意。
       這位皇帝何以被罷廢?史書透露出一點線索。《漢書》中講述,某次劉賀忽然見到身旁出現穿著衣服的妖怪,驚愕下急忙尋求協助,他的臣子郎中令龔遂認為這是上天的警示,主因在於劉賀無法遠離小人,而對他諫言:「去之則存,不去則亡矣。」但可惜的是,劉賀卻依然故我。儘管不是最佳人選,但霍光卻依然支持他繼位,只是沒想到才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霍光卻因劉賀性格問題,而罷廢這位親手扶植的皇帝,同時將他兩百位從臣問斬。
       但也有學者試圖從出土文物中尋找證據為劉賀平反。在海昏侯墓中出土了一屏繪有孔聖像的鏡匣,上頭有漆文二十行字,被稱為〈衣鏡賦〉,首兩句寫著:「新就衣鏡兮佳以明,質直見請兮政以方。」專家認為,從賦中可以得知這屏衣鏡也有「照心」的用途。這是由於古時之銅鏡皆稱「鑑」,學者指出:「古人以水為監,即以盆盛水而照容,這種水盆即為監,以銅為之則為鑑。」這表示銅鏡除了用來正衣冠,還可砥礪自身德行。除此,宋代蘇軾也曾為劉賀下過評斷,他在〈霍光疏昌邑王之罪〉中如此描述:「以吾觀之,其中從官,必有謀光者,光知之,故立、廢賀,非專以淫亂故也。」由此可知,蘇軾認為劉賀遭貶或許無關乎其性格問題。
       儘管史書中談及劉賀生平時,多指謫其言行,但撥開歷史的迷霧後,你會發現事實可能不盡如史書所載。同樣的,當我們想要去評斷他人時,是否僅能依靠旁人的隻字片語就下定論呢?今猶如此,更何況是一位被史書形塑後的失位皇帝。

【題組】21.作者是如何判斷新皇帝對劉賀帶有惡意?
(A)霍光的汙衊
(B)劉賀的品性
(C)受封的地名
(D)墓葬的物品


18(B).

【題組】24.學者如何從出土文物中,為劉賀提出平反?
(A)以孔子像彰顯好學之意
(B)衣鏡帶有約束行為之意
(C)鏡匣暗示了墓主的懊悔
(D)漆文述說了墓主的遺憾


快捷工具

今日錯題測驗-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阿摩線上測驗

琪琪喵喵喵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9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