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知道沒有力量,相信才有力量,要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
80
(42 秒)
模式:今日錯題測驗
科目:高中(學測,指考)◆國文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B).

22-23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22-23題 。 孔 子 有 言:「 知 之 者 不 如 好 之 者,好 之 者 不 如 樂 之 者。」彷 彿 以 為 知、好、 樂 是 三 層 事,一 層 深 一 層;其 實 在 文 藝 方 面,第 一 難 關 是 知,能 知 就 能 好,能 好 就 能 樂。知、好、樂 三 種 心 理 活 動 融 為 一 體,就 是 欣 賞,而 欣 賞 所 憑 的 就 是 趣 味。 許 多 人 在 文 藝 趣 味 上 有 欠 缺 , 大 半 由 於 在 知 上 有 欠 缺 。 有 些 人 根 本 不 知,當 然 不 會 觸 感 到 趣 味,看 到 任 何 好 的 作 品 都 沒有感受,這 是 精 神 上 的 殘 廢,犯 這 種 毛 病 的 人 失 去 大 部 分 生 命 的 意 味。有 些 人 知 得 不 正 確, 於 是 趣 味 低 劣,缺 乏 鑒 別 力,只 以 需 要 刺 激 或 麻 醉,取 惡 劣 作 品 療 飢 過 癮,以 為 這 就 是 欣 賞 文 學。這 是 精 神 上 的 中 毒,可 以 使 整 個 的 精 神 受 腐 化。有 些 人 知 得 不 周 全,趣 味 就 難 免 窄 狹,往 往 囿 於 某 一 派 別 的 傳 統 習 尚,不 能 自 拔。這 是 精 神 上 的 短 視 , 「 坐 井 觀 天 , 誣 天 藐 小 」 。 要 診 治 這 三 種 流 行 的 毛 病,唯 一 的 方 劑 是 擴 大 眼 界,加 深 知 解。一 切 價 值 都 由 比 較 得 來,生 長 在 平 原,你 說 一 個 小 山 坡 最 高,你 可 以 被 原 諒,但 其 實 你 錯 了。 「 登 東 山 而 小 魯,登 泰 山 而 小 天 下 」,那「 天 下 」也 只 是 孔 子 所 能 見 到 的 天 下。 要 把 山 估 計 得 準 確,你 必 須 把 世 界 名 山 都 遊 歷 過,測 量 過。研 究 文 學 也 是 如 此, 你 玩 索 的 作 品 愈 多,種 類 愈 複 雜,風 格 愈 紛 歧,你 的 比 較 資 料 愈 豐 富,透 視 愈 正 確,你的鑒別力 ( 這就是趣味 ) 也就愈可靠 。 ( 改寫自朱光潛 〈 文學的趣味 〉 )
【題組】23. 下列文句 , 最 適 合 說 明 上 文 主 旨 的 是 :
(A)聞 道 有 先 後 , 術 業 有 專 攻
(B)操 千 曲 而 後 曉 聲 , 觀 千 劍 而 後 識 器
(C)恆 患 意 不 稱 物 , 文 不 逮 意 ; 蓋 非 知 之 難 , 能 之 難 也
(D)常 人 貴 遠 賤 近 , 向 聲 背 實 , 又 患 闇 於 自 見 , 謂 己 為 賢


2(A).

33-34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33-34題 。 「 鬼 」/「 歸 」是 古 字 源 學 中 的 歸「 去 」,也 是 通 俗 觀 念 中 的 歸「 來 」。《 爾 雅 》:「 鬼 之 為 言 歸 也。」「 歸 」意 味「 返 其 家 也 」。但 這「 返 回 」與「 家 」的 意 思 與 一 般 常 人 的 想 法 有 所 不 同。歸 是 離 開 塵 世,歸 向 大 化。死 亡 亦 即 回 到 人 所 來 之 處。《 禮 記 》:「 眾 生 必 死,死 必 歸 土:此 之 謂 鬼。」《 左 傳‧昭 公 七 年 》: 「 鬼 有 所 歸,乃 不 為 厲,吾 為 之 歸 也。」如 果 歸 指 歸 去( 大 化 ),那 麼 潛 藏 的 另 一 義 應 是 離 開 ─離 開 紅 塵 人 間 。 通 俗 的 詮 釋 則 往 往 顛 倒 了 此 一 鬼 與 歸 的 意 涵 。 鬼 之 所 以 有 如 此 魅 惑 力 量,因 為 它 代 表 了 我 們 對 大 去 與 回 歸 間,一 股 徘 徊 懸 宕 的 欲 念。有 生 必 有 死 固 然 是 人 世 的 定 律,但 好 生 懼 死 也 是 人 之 常 情。鬼 魅 不 斷 回 到( 或 未 曾 離 開 )人 間,是 因 為 不 能 忘 情 人 間 的 喜 怒 哀 樂,鬼 的「 有 無 」因 此 點 出 了 我 們 生 命 情 境 的 矛 盾 。 以〈 楊 思 溫 燕 山 逢 故 人 〉為 例,鄭 意 娘 回 到 世 間,是 因 為 念 念 不 忘 夫 君,以 及 他 們 在 汴 京 共 享 的 歲 月。但 意 娘 的「 回 來 」卻 凸 顯 了 陰 陽 永 隔、人 鬼 殊 途。「 故 」 人 與「 故 」國 再 也 不 能 喚 回。生 與 死 被 一 層 神 祕 的 時 空 縫 隙 隔 開,是 在 此 一 縫 隙 間 , 不 可 思 議 、 言 傳 的 大 裂 變 ─國 破 、 家 亡 、 夫 妻 永 訣 ─發 生 了 。 此 生 的 紛 亂 無 明 與 他 生 的 神 祕 幽 遠 何 其 不 同,而 在 兩 個 境 界 間,但 見 新 魂 舊 鬼 穿 梭 徘 徊, 不 忍 歸 去 , 不 能 歸 來 。 ( 改 寫 自 王 德 威 《 歷 史 與 怪 獸 : 歷 史 , 暴 力 , 敘 事 》 )
【題組】

33. 下 列 敘 述 , 符 合 文 中 經 籍 與 通 俗 對 「 鬼 」 與 「 歸 」 詮 釋 的 是 : 5e27b02ee334a.jpg
(A)
(B)
(C)
(D)



3(C).
X


18-19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8-19題。
      □□□□,首在「按」、「提」。寫字時,筆不只是縱橫左右迴旋,同時要 上提下按。所謂按,就是將筆毫觸落在紙上,筆管直衝向下按去,使筆毫彎屈。 筆的結構是圓錐形,下面極尖細,漸上漸粗,所以筆管下按,筆毫自然彎屈。筆 毫彎屈後便平鋪紙上,染成面積,按得越多,面積越大。於是,筆的按度便影響筆畫粗細,筆畫要粗便按,要細便提。字體線條的變化,全在按、提的運用。
      更重要的是線條的轉折處。筆毫鋪在紙上,正順勢寫成線條,忽然要作九十 幾度的轉折,筆毫勢必扭戾不能再順,於是折轉後的線條必然失去圓潤,變成不 規則的刷子所畫的線條。因此在轉折處,必求筆毫轉換,仍成順勢,這種轉換筆 毫的方法,就需要提、按:當筆畫到了轉折處,先行停住,將筆向上提,使筆毫 伸直,隨之即按,即寫,自是順勢不扭戾了。(改寫自王靜芝《書法漫談》)

【題組】19.依據上文,關於書法「提」、「按」的認識,最不適當的是:
(A)提、按能使筆尖與紙面接觸面積有大小不同的變化
(B)提與按是相對的持筆動作,直升向上曰提,直衝向下曰按
(C)線條轉折成功的關鍵,在於藉提、按的改變使筆毫得以順勢運行
(D)操控筆毫的提、按變化時,縱橫應先提再按,左右迴旋應先按再提


4(B).

17-20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 17-20 題。 
       陶醉於田園的陶潛,是否曾為他決定隱居後悔過?是否有時候也想過另外一種生 活?清代以降的批評家已開始質疑陶潛作為一個隱士的「單純性」—詩人龔自珍就把 陶潛當成有經世抱負的豪傑之士,可與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相比擬:「陶潛酷似臥龍豪, 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很顯然,龔自珍並沒有把陶潛 當作一個平淡的人。對龔氏及其同時代的人而言,陶潛代表了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有 出仕的凌雲之志卻扼腕而棄之—因為生不逢時。 
       其實早在唐代,詩人杜甫便已經對陶潛作為一個恬然自樂的隱士形象提出質疑。杜 甫在其〈遣興〉一詩中說:「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 學者李華認為杜甫所要傳遞的訊息是:「陶淵明雖然避俗,卻也未能免俗。何以知之? 因為從陶潛詩集來看,其中很有恨自己一生枯槁之意。」李華將杜甫詩中的「枯槁」解 作「窮困潦倒」是很有理由的,因為陶潛〈飲酒〉第十一首用了同一個詞來形容孔子得 意門生顏回的窘迫:「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屢空不獲年,長飢至於老。雖留後世 名,一生亦枯槁……」。我們自然可以聯想到當杜甫試圖揭開清貧隱士陶潛的面具時, 實際上也是自我示現。浦起龍在評解杜甫〈遣興〉時,便指出:「嘲淵明,自嘲也。假 一淵明為本身象贊」。由此,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杜甫詩作中一再提到陶潛。而實際上, 杜甫正是第一個將陶潛提升到文學經典地位的人。 
       然而在過去的數世紀內,批評家一直誤讀杜甫,或者可以說是對杜甫解讀陶潛的誤 讀。由於批評家常將「枯槁」解作「風格上的平淡」,自然而然會認定杜甫以其〈遣興〉 一詩來批評陶潛的詩風。這種誤解導致明代學者胡應麟在其《詩藪》中以為「子美之不 甚喜陶詩,而恨其枯槁也」。後來朱光潛也沿襲了胡應麟的說法。這一有趣的誤讀實例 證實了:經典化的作者總是處於不斷變化的流程中,是讀者反饋的產物。(改寫自孫康 宜〈揭開陶潛的面具〉)
61dfa0140e275.jpg

【題組】18. 作者認為歷來批評家對杜甫〈遣興〉一詩,所產生的誤讀是:
(A)以為杜甫嘲諷陶潛猶未能達道
(B)以為杜甫批評陶潛的詩風枯槁
(C)認為杜甫質疑陶潛的隱士形象
(D)認為杜甫藉陶潛自嘲窮困潦倒


5(C).

12-13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2-13題。
        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不次歲月,異年譜也;不分門類,別志林 也。偶拈一則,如遊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 矣。昔有西陵腳夫,為 人擔酒,失足破其甕,念無以償,癡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 一寒士鄉試中式,方赴鹿鳴宴,恍然猶意非真,自嚙其臂曰:「莫是夢否?」一夢耳, 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 是夢,其為癡人則一也。余今大夢將寤,猶事 雕蟲,又是一番夢 囈。(張岱《陶庵夢憶‧自序》)


【題組】13. 關於上文「腳夫」、「寒士」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腳夫和寒士能以豁達心境待人接物
(B)腳夫和寒士各有其專注執著的興趣
(C)腳夫失足破甕,無法承受突發逆境,憾其非夢
(D)寒士名落孫山,對於學識缺乏信心,疑其是夢


快捷工具

今日錯題測驗-高中(學測,指考)◆國文-阿摩線上測驗

張京穎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8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