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所見所聞,改變一生,不知不覺,斷送一生
90
(50 秒)
模式:今日錯題測驗
科目: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A).

99-100為題組 
閱讀下文後,回答99-100題。
        生命在發展中,變化是常態,矛盾是常態,毀滅是常態。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於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轉化為文字,為形象,為音符,為節奏,可望將生命某一種形式,某一種狀態,凝固下來,形成生命另外一種存在和延續,通過長長的時間,通過遙遙的空間,讓另外一時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無有阻隔。(沈從文〈抽象的抒情〉)

【題組】100.下列詩詞意境與本文所述,最相近的是哪一選項?
(A)朱絃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
(B)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C)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D)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2(B).

31. 有關書信的寫作,下列說明何者有誤?
(A)祝候語用「請」字,下宜用「安」字;用「頌」字,下宜用「祺」字
(B)啟封詞的敬語 是「敬啟」、「敬收」
(C)「尊鑒」、「鈞鑒」是請受信人察閱的敬詞
(D)在行文中,為表示對受信人的尊敬,可以考慮使用「抬頭」。


3(A).

34. 有關「宋詞」的說明,下列何者正確?
(A)花間詞人多寫閨閣相思之作
(B)南宋詞風,婉約派一支獨秀
(C)蘇軾的詞風追求華美 艷麗
(D)宋代以後,詞體的發展便告結束。


4(B).

7. 某古物專家在電視上介紹著:「這一件應該是商、周時代的文物,是一種 三足、兩耳、 刻有精細紋飾的青銅器。上面還有幾個字……。」根據描 述,這個器物上的文字應該被 稱為什麼?
(A)小篆
(B)金文
(C)隸書
(D)甲骨文


5(D).

5.黃明志〈漂向北方〉:「我漂向北方/別問我家鄉/高聳古老的城牆/擋不住憂傷/我 漂向北方/家人是否無恙/肩上沉重的行囊/盛滿了惆悵」 ,下列哪一個選項的詩句所 描寫的心境與這首歌詞相似?
(A)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B)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C)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D)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6(A).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11~13題。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種種說法。其中最為可信的是,自先秦時代,人們就普遍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傳說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 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事曆書《夏小正》記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因此,在此不祥之日宜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 酒以避疫,顯然這一天的活動並不是因屈原之死而開始的。人們還避「端 五」忌諱,稱之為「端午」,吃粽子的習俗也是後世演化而成。至於賽龍舟、祭屈原,更顯然是後人的以訛傳訛,相沿成俗,不過也可見老百姓對忠 貞之士的彌篤感情。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屈原是在遭受一連串的打擊與刺激之後,對世界、對周圍一切乃至對人生都變得麻木與絕望,感覺無力回天,在極度壓抑、鬱悶的情況下,又缺乏合適的宣洩管道與合宜的心理輔導,於是選擇走上自我了卻的不歸路,並非是想證明或表白什麼,也不是打算向楚王「屍諫」,他極有可能患上了一種自古就有的疾病—「鬱症」,即今人所說的 「憂鬱症」。 
       憂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 境障礙的主要類型。病患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傷痛欲絕、自卑抑鬱,到悲觀厭世,而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不言不語、不吃不喝、不動的木僵(stupor)狀態;部分病例會有明顯的焦慮和反覆思考沒有目的的事情、大腦持續處於緊張的精神運動性激越;嚴重者還會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病情每次發作持續至少兩週以上,長者甚或數年,多數病例會反覆發作。 (節錄自譚健鍬《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汩羅何處招憂魂》)

【題組】13.屈原的抑鬱與悲憤躍然紙上,後人能從其作品窺見其患有憂鬱症的徵兆。下列屈原的作品,未能窺見其帶有憂鬱傾向的是?
(A)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B)遭沉濁而汙穢兮,獨鬱結其誰語?夜耿耿而不寐兮,魂營營而至曙
(C)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壅君之不識
(D)涕泣交而淒淒兮,思不眠以至曙;終長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


7(B).
X


閱讀下文後,回答 16-20 題。
       周末的咖啡廳,夥伴們開展一場激烈的爭論,起因只是新聞上一句「病沒」,引發眾人撻伐,認為新聞媒體不專業,「沒」、「歿」二字都分不清,但也有部分人認為這字沒錯,是批評者涵養不夠。這時,一位朋友轉頭望向我,中文人給個仲裁吧!我無奈的回答:「通假字。」
       確實,通假兩字對於一般人而言總是較模糊的。現在依稀回想起過去所學,課堂上所說「本有其字的通假」的解釋,似乎說明了什麼,但聽在一般民眾的耳中是如此扞格。文字本身的演化自有其規律,學者們僅能從現有的文獻,進行合理的考據。
       在早先文字的數量沒那麼多時,自然會有所謂借用的情形出現,例如論語中所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便屬於此類,「悅」為後出的字,是由「說」所演化。待字體演變的量夠多時,人們在書寫或是口說的過程,又會影響字體的變化,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語言可能會因為地域的不同而產生迥異的使用習慣,再經過記錄後,就使詞彙產生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轉化,更不要談避諱、寫字求簡,甚至於錯字或誤讀所造成的通假。
       如今,網路用語不也影響一般人的認知?眾人世俗化的文字使用,就成了現代通假字的主要來源。人們聽著差不多的音,記下差不多字,領會著差不多的意思,假慢慢就成了真,原來的真跟著就被打成了贗品。

【題組】20.下列說法,何者較為接近作者對於現代通假字現象的看法?
(A)文字書寫將錯就錯而不以為然
(B)容易積非成是造成溝通的困難
(C)能辨別通假字便可準確的溝通
(D)為求語言統一應規範標準用字


8(A).

12. 以下何者是表揚教師的正確用語(含用字正確)?
(A)誨人不倦
(B)悔人不倦
(C)功在杏林
(D)做育英材。


9(C).

18. 下列詞語不可相互代換的是哪一項?
(A)「黃梅時節」到處皆是泥濘╱多雨的夏季
(B)「案牘」勞形╱文書
(C)「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美女
(D)「布衣」卿相╱平民。


10(D).

閱讀下文後,回答 1-5 題
一般人不瞭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係,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例如韓愈在月夜裡聽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韓愈建議「敲」字為佳。這段文字因緣傳為美談,於今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古今人也都讚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裡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裡有人應門。他彷彿是乘月夜訪友,自己不甘寂寞,那寺裡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那麼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裡玩索而要表現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關鍵在於哪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且與全詩調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改寫自朱光潛《談文學》)
王夫之《薑齋詩話》云:「『僧敲月下門』,只是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縱令形容酷似,何嘗毫髮關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會心,則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靈妙,何勞擬議哉?」王夫之以為詩中佳境,對詩人而言,不可「預擬」,初無定景,初非想得,否則,「只是措大燈窗下鑽故紙物事」,或者「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了」。佳句乃當時情景,即詩人「即景會心」、「因景因情」時所拾得,「何勞擬議哉」?(改寫自蕭馳《聖道與詩心》)

【題組】2.乙文中,王夫之認為「或推或敲,必居其一」的原因是:
(A)若韓愈有近似的 經 驗 ,就 無 須揣 摩 賈 島的 實 際狀 況 ,可 直 接 選 出 推或 敲
(B)若 韓 愈能 從 全詩 調 和 的情 境 來考 慮 , 就能 知 道用 推或敲, 何 者 意 境較 佳
(C)若 賈 島能 從 傳統 佳 作 中鍛 鍊 用字 技 巧 ,就 能 輕易 選 定推 或 敲 , 不必 詢 問他 人
(D)若 賈 島能 依 據真 實 經 驗, 寫 出當 時 景 物及 內 在情 感 ,就 能 清 楚 應 選擇 推 或敲


11(A).

閱讀下文後,回答16-20題
周處生時或死後沒有多久,便有關於他的軼聞流傳。 
如孔約《志怪》云:「義興有邪足虎,溪渚長橋有蒼蛟,並大啖人,並郭西周, 時謂郡中三害。周即處也。」又如祖台之《志怪》所述:「義興郡溪渚長橋下有 蒼蛟吞啖人,周處執劍橋側伺。久之,遇出,於是懸自橋上投下蛟背而刺蛟,數 創,流血滿溪,自郡渚至太湖句浦乃死。」 
兩書均成於東晉時期,時間相近。同一件事,何以在記述上各有其偏重之處?
《世說新語》則結合「三害」與「斬蛟」,並增加「殺虎」情節,使傳說更為完 整:周處年少時,兇彊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 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 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 改意……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固定了「義興三害→周處射虎斬蛟→周處幡然悔悟、改過自新」的情節單元,成為後世「周處除三害」傳說的「基型」。(改寫自羅景文〈周處傳說探究〉)

【題組】19.下列哪一個選項最能符合文中所描述的「周處除三害」傳說的核心情節?
(A)義興三害→週處射虎斬蛟→週處幡然悔悟、改過自新
(B)週處年少英勇絕倫→義興卻遭遇三大禍害→週處除其二
(C)週處就是鄉裡所患→義興有虎蛟作祟→週處殺之而後改過
(D)義興墮水患→週處力戰數日擊退蒼蛟→鄉人謂之英雄


快捷工具

今日錯題測驗-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阿摩線上測驗

艾利雅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9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