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66
(1 分52 秒)
模式:近期錯題測驗
科目: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A).
X


4.詩中空間如果移動速度較快,容易形成輕快的風格,例如李白〈早發白帝城〉中的「朝 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下列哪一個選 項中的詩句同樣因為空間移動快速,形成輕快風格?

(A)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B)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D)迴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夜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2(A).
X


13.下列哪一個選項中的「向」字,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便扶向路,處處誌之」 中 的「向」字,意義相近?
(A)「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李商隱〈登樂遊原〉)
(B)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斷句〉)
(C)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白居易〈琵琶行〉)
(D)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李斯〈諫逐客書〉) 


3(A).
X


閱讀下文後,回答 18-20 題。
    記得小學四年級以前寫自己的名字是「楨」,導師說我是女生,應改成「嫃」
,從此我寫自己的名字都是「嫃」。直到高中入學被一位大嬸譏笑:「連自己的名字都寫錯。」此生第一次翻看戶口名簿,果然是「媜」。
    可惜因多次播遷,已無任何文件可以證明我的名字曾寫成「楨」與「嫃」。日前查詢國小國中名冊,所留檔案皆是「媜」,戶政單位手抄戶籍登記簿上也是「媜」,並無改名註記。
     姓名乃標示「我是誰」之首端。「媜」字神祕莫測,《康熙字典》才找得到,讀音如「爭」非「真」。折騰到十七歲,字寫對了,會念了,但不知是什麼意思。……大學時上聲韻學,得知「媜」字確實念「爭」,義為「女字」,女子名字。撰聯名家張佛千先生曾以我名為題賜下一聯:「文章高詣貴在簡,女子美字古曰媜。」蘊涵勉勵之意。女子美字,既云女子有個美好的名字,又可衍義為寫得一手好字,再撮要假借為博得「文章美名」的女子,誰云不宜。
    貞,會意字,甲骨文字形似一口寶鼎加上一支神杖「卜」形,相合而為:依據鼎內火炙變化而察看神跡。遠古殷商,無事不占卜,貞人即卜人,卜者釋義需求正確、堅定,故衍生貞定、堅貞、貞節之辭,所指皆是不可動搖的精神境界。《康熙字典》收有「媜」字,自字面推想,从女从貞,寓意品德貞潔女子,然我更愛這麼想:一個善占卜的女巫。而「簡」本是遠古用來書寫的狹長竹片,既簡且媜,一個聚精會神觀察大鼎內火炙變化再將占卜結果寫在竹片上的女巫形象,躍然而出。(改寫自簡媜〈迷霧中,呼喚我的名字〉)

【題組】18.依據上文,關於「媜」字的說明,最適當的是:
(A)在甲骨文中象徵占卜的女巫
(B)可以被聯想成品德貞潔的女子
(C)《康熙字典》釋「媜」讀音如真
(D)《康熙字典》釋為女子寫得一手好字


4(C).

閱讀下文後,回答 26-30 題。
6270a828c61e4.jpg6270a82f976bd.jpg

【題組】28.資料丙《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為民國 108 年修訂版,若以資料丙審視資料甲, 關於① 、② 兩項推論的研判,最適當的是: ① 鄭用錫墓展現清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而列為國定古蹟。 ② 王得祿墓的歷史價值,可能是被列入古蹟的條件之一。
(A) ① 、② 皆正確
(B) ① 正確,② 錯誤
(C) ① 無法判斷,② 正確
(D)①無法判斷,② 錯誤


5(A).

▲閱讀下文,回答14-16題。 
       我果戰士有勇,大將有謀,成算在胸,地利足恃,猶不如誘之登岸而 設伏殲之。不 然,汪洋海上以數百人操一舟,東馳西突,以角逐於勝負 不可知之地,我即無恙,而彼 之所挾者小,我之所勞者大,設防設守, 形勢不亦懣乎!然誘之上岸,非有成算,則斷 不可。蓋敵一登陸,民心 易動,軍心易震,非宿將強兵不能得手也。生,臺人也,為臺 灣計,臺 北可誘之近岸,臺南則不可。蓋臺北港道深通而有屏蔽,彼之駐輪甚便; 若登 岸,則反失所恃。臺南則港門雖深,風浪甚苦,四圍無山,港中非 可駐輪;彼不登岸, 不能久居也。若臺中諸港,沙線淺灘,難駛鐵船。 然澎湖不守,則敵人得之,安穩收泊。 有時展輪四掠,有時載小艇窺 闖,臺中難防,臺南、北亦可慮。(洪繻〈籌海議〉)

【題組】15.關於①、②是否符合上文看法,最適當的研判是: ①應加強澎湖海 防,避免敵軍入侵臺北、臺中、臺南三地。 ②依臺北、臺南地形評 估,引誘敵軍自臺北登岸,是可行的戰略。
(A)①、②皆符合
(B)①符 合,②不符合
(C)①符合,②無法判斷
(D)①無法判斷,②符合


6(D).

【題組】16.若依據上文設計一款戰爭攻略遊戲「海戰1894」,遊戲腳本中,根據 不同的項目,會讓敵我雙方戰力值互有增減。設計者為此遊戲設定的 戰力值項目最不可能出現:
(A)將士經驗
(B)地理環境
(C)攻守路線
(D)外援力量


7(C).

22.小玉和小如在討論應該用「連絡方式」或是「聯絡方式」,於是他們查了 一些資料,下列哪項說法錯誤?
(A)小玉:「連」有一個一個接續的意思,比如連接,「連絡」比較少 見。
(B)小如:「絡」有網子、繩索的意思,這裡有與人們維繫關係的意思。
(C)小玉:「連」也與古代「輦」字相關,表示車裡的人彼此關係密切。
(D)小如:聯,从耳从絲,表示耳連於頰,絲連不絕,「聯絡」較適合。


8(D).

閱讀下文後,回答 6-10 題。
阿公過世了,我主動要求寫祭文,交給了禮儀公司。告別式當天,嘈雜的樂音中,禮儀師透過擴音器喊著:
大孫查某孫等六位向前!
雙手合掌!
拜!
跪!
念祭文--
祖父大人,生於歲次己卯年七月一日吉時。祖父自幼,事親至孝,兄友弟恭,為生活家計,未及弱冠,離鄉背井,翻山越嶺,篳路藍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於山林間,種植果樹,一生勤勉,建立家業。
(親愛的阿公,我是阿源,你的大孫。大家都知道從小您最疼我。所以,今天我代表您的兒孫輩,念出這篇對您的懷念。)
(阿公,還記得小時候,每次回到七股海邊,您都很高興,會親自下魚塭撈螃蟹和草蝦,煮給我吃。大家都知道您最疼孫子,每次我要回去臺中,都會攬著我送到門口,我知道您很捨不得我離開,其實我也是。)
鳴呼,祖父大人,您為我們,一生勞碌,未享清福,無怨無悔。您養育之恩,如江河大洋,永難報答。您的一生,造橋鋪路,熱心鄉里,躬先表率,為我子孫,立下典範。
(您最愛大家一起熱鬧,每一年過生日,切完蛋糕,總是仔細詢問誰還沒有吃到,記性特別好。但是阿公,您只是笑呵呵地看我們吃蛋糕,忘了自己都還沒吃。)
鳴呼,祖父大人,您是明燈,指引方向,諄諄教誨,言猶在耳。您的辭世,如晴天霹靂,讓我們頓失所靠,如江船失舵,讓我們椎心泣血。鳴呼,眾家月圓,唯獨吾家月缺。您壯志未酬,我們將履行遺願。您雖安詳離開,我們心中,仍有萬分不捨。
(我還記得小時候和您出門,您常說您不識字,不認識路,所以叫我要好好讀書。阿公,我知道您不是不識字,讀的是日本書。如今我和弟弟妹妹都畢業出社會,都有好好聽話,腳踏實地在打拚。阿公,看您的孫,現在開枝散葉,有的在臺北臺中,有留在臺南高雄,都發展得很好,我向您保證,不管住哪,我們一定會互相扶持照顧,請您一定要放心。)
鳴呼,祖父大人,您毋須牽掛,您已解脫,世俗繁事,不再羈絆。您功德圓滿,羽化登仙,請安心跟隨祖師,前往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會好好孝順祖母。願您在天之靈,保佑後代子孫。陽世子孫,在此拜別。
(阿公,現在的您已經無病無痛,希望您無牽無掛,自由自在歡喜作仙,跟著佛祖的腳步 去西方極樂世界找阿嬤。我們會永遠想念您。)
嗚呼哀哉,伏維,尚饗。
擴音器傳來哭腔誦唸,很多人在擦眼淚,但我卻越聽越尷尬,幾乎要笑出來,那是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寫著阿公的祭文,充滿我對阿公一輩子最珍貴的回憶,想不到禮儀師念出來的,讓我都搞不清楚那是誰的阿公了!近距離看著阿公的照片,我好想哭啊。
儀式結束後,我的情緒還是過不去,詢問了禮儀公司。
「我們有我們的 SOP,你又沒填祭文確認表,而且禮儀師說你那篇樣子都不對、不像祭文,那篇是家書,所以老師就很辛苦……自己念了……」
(改寫自騷夏〈祭文確認表〉)

【題組】9.作者將兩則祭文交錯呈現,產生什麼閱讀效果?
(A)增添誦讀祭文時的哀戚感
(B)作為閱讀祭文的訊息補充
(C)提供文言與白話的翻譯解釋
(D)利用內容對照引發讀者思考


9(C).

閱讀下文後,回答 16-20 題。
       周末的咖啡廳,夥伴們開展一場激烈的爭論,起因只是新聞上一句「病沒」,引發眾人撻伐,認為新聞媒體不專業,「沒」、「歿」二字都分不清,但也有部分人認為這字沒錯,是批評者涵養不夠。這時,一位朋友轉頭望向我,中文人給個仲裁吧!我無奈的回答:「通假字。」
       確實,通假兩字對於一般人而言總是較模糊的。現在依稀回想起過去所學,課堂上所說「本有其字的通假」的解釋,似乎說明了什麼,但聽在一般民眾的耳中是如此扞格。文字本身的演化自有其規律,學者們僅能從現有的文獻,進行合理的考據。
       在早先文字的數量沒那麼多時,自然會有所謂借用的情形出現,例如論語中所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便屬於此類,「悅」為後出的字,是由「說」所演化。待字體演變的量夠多時,人們在書寫或是口說的過程,又會影響字體的變化,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語言可能會因為地域的不同而產生迥異的使用習慣,再經過記錄後,就使詞彙產生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轉化,更不要談避諱、寫字求簡,甚至於錯字或誤讀所造成的通假。
       如今,網路用語不也影響一般人的認知?眾人世俗化的文字使用,就成了現代通假字的主要來源。人們聽著差不多的音,記下差不多字,領會著差不多的意思,假慢慢就成了真,原來的真跟著就被打成了贗品。

【題組】16.下列選項的描述,何者較為接近作者對於「通假字」的概念說明?
(A)帶有革命性與價值性的文字演進
(B)具有規律的演進與合理化的用字
(C)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字演化結果
(D)具有獨特性但普遍被大眾所接受


10(B).

閱讀下文後,回答6-10題
       《論語》是對我平生影響最大,使我受益最多的一本書。早年我所受的傳統教 育,以熟讀背誦為主。故所讀的書,無論懂與不懂,都深深地印入腦中。《論語》 既是我最早背誦的一本書,也是我最為熟記的一本書。抗戰後期在北平淪陷區,雖 然不得不穿著補丁的衣服,吞食難以下嚥的混合麵,我也能不以為苦。因為當面臨 這些情境時,《論語》中「_______」等語句立即湧現,給予我精神力量,使我可 以不復介意。且經由在貧苦中如何自處的反思,進而聯想到「四書」中的其他語句。 這種融會貫通的聯想和體悟,應該正是孔子極為重視的一種教學方式。在詩歌教學 中,這種聯想作用尤為可貴。子貢從孔子談做人修養的「貧而樂,富而好禮」,聯 想到《詩經》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被孔子讚美是「可與言詩」的人。孔 門論詩,特別注重「興」,因此,我日後教授詩詞,也特別注重詩歌中的興發感動。 而這種感發,往往與人生之體驗和修養關係密切。我平生讀書的最大樂趣,就是從 書中去體會一份活潑的、可以提昇人精神的力量。正是從這一點來說,《論語》是 對我影響最大,使我受益最多的一本書。(改寫自葉嘉瑩《論語百則・前言》)

【題組】6.依據文意,最適合填入上文______處的文句是:
(A)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
(B)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C)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D)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11(D).

閱讀下文後,回答16-20題
周處生時或死後沒有多久,便有關於他的軼聞流傳。 
如孔約《志怪》云:「義興有邪足虎,溪渚長橋有蒼蛟,並大啖人,並郭西周, 時謂郡中三害。周即處也。」又如祖台之《志怪》所述:「義興郡溪渚長橋下有 蒼蛟吞啖人,周處執劍橋側伺。久之,遇出,於是懸自橋上投下蛟背而刺蛟,數 創,流血滿溪,自郡渚至太湖句浦乃死。」 
兩書均成於東晉時期,時間相近。同一件事,何以在記述上各有其偏重之處?
《世說新語》則結合「三害」與「斬蛟」,並增加「殺虎」情節,使傳說更為完 整:周處年少時,兇彊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 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 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 改意……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固定了「義興三害→周處射虎斬蛟→周處幡然悔悟、改過自新」的情節單元,成為後世「周處除三害」傳說的「基型」。(改寫自羅景文〈周處傳說探究〉)

【題組】

18.迷因(meme)是文化傳遞的微型單位,經由模仿、複製、改作,承載片段資 訊或觀點,透過語文、圖片或影音等型態流傳,帶來影響。「周處除三害」 即屬迷因,依據下列電影《周處除三害》簡介,關於其模仿、改作傳說,說 明最適當的是:


(A)行為動機模仿傳說,陳桂林因欲「為民 除害」,而向兩大通緝要犯下手
(B)故事結局模仿傳說,陳桂林悔悟後奮發 向上,改造自己,最終盡除三害
(C)人物設計模仿傳說,均安排一關鍵角 色,勸說主角在離世前為人間除惡
(D)三害概念模仿傳說,將猛虎惡蛟轉為兩 大通緝要犯,並創發貪嗔痴的新義



12(B).
X


【題組】19.下列哪一個選項最能符合文中所描述的「周處除三害」傳說的核心情節?
(A)義興三害→週處射虎斬蛟→週處幡然悔悟、改過自新
(B)週處年少英勇絕倫→義興卻遭遇三大禍害→週處除其二
(C)週處就是鄉裡所患→義興有虎蛟作祟→週處殺之而後改過
(D)義興墮水患→週處力戰數日擊退蒼蛟→鄉人謂之英雄


快捷工具

近期錯題測驗-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阿摩線上測驗

amy7173127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6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