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鼓勵和稱讚讓白痴變天才,批評和責備讓天才變白痴。
86
(2 分18 秒)
模式:精熟測驗
科目: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A).

三、綜合題 
▲簡媜曾為文追述自己的姓名,特別是對「貞」這個字,作了浪漫神祕的想 像。閱讀後回答綜1~綜2。      
        貞,會意字,甲骨文形似一口寶鼎加上一支神杖「卜」形,相合而 為:依據鼎內火炙變化而察看神跡。遠古殷商,無事不占卜,「貞」是個 重要的字,貞人即________ ,卜者釋義需求_________ ,故衍生堅定、 堅貞、貞節之辭,指的都是不可動搖的精神境界。成於清康熙五十五年 (1716)的《康熙字典》收有「媜」字,從字面推想,从女从貞,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 ,然我更喜愛其古義,一個善卜的女巫,而「簡」 本是遠古用來書寫的狹長竹片,既簡且媜,一個聚精會神觀察大鼎內火炙變化再將占卜結果寫在竹片上的女巫形象,躍然而出。 
 就是她,自遠古而來,附臨我身。(簡媜〈迷霧中,呼喚我的名字〉)

【題組】 綜1.根據文意,依序選出最適合填入空格的選項?
(A)卜人/正確、堅定/品德貞潔女子
(B)卜卦/穩固、高潔/才德出眾者
(C)算命/迅捷、準確/品貌兼備的女子
(D)卜人/美好、踏實/才華洋溢、操守傑出者。


2(D).

27-28 為題組 閱讀下文後,回答 27-28 題。 哲學課與其他學科不同的地方有兩點:首先,其他學科有進度和目標,該上到哪裡, 學生們都能了解。而哲學課的目標是在上課中,在學生們開始學習哲學思考時才出現。 提問和回答的形式也與其他科不同,哲學問題的回答和詮釋並無標準答案區塊,我們 鼓勵學生對題目本身提出質疑。其他科目的問題幾乎是不能動的,答案也會是在期待中 的。換句話說,哲學答題不在問題的預設中,回答沒有正確或標準,而是論據的強度和 深度。 第二點,因為沒有問與答的形式,也不是相應於題目的答案都已具備,哲學課的 上課方式明顯和其他學科不同。學生得用心學習,才能理解哲學課所提出的難題,哲學 概念的學習已經和其他課程明顯區隔開來。 這些差別足以使哲學課產生難度,要讓學生突然改變他們過去多年的學習方式, 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也因為與過去的學習有極大的斷裂,反而激起學生的興趣與 好奇心,有些學生因為長期太過框架的教學而意興闌珊,開始上哲學課後,終於燃起 學習的熱情。 (節錄自羅惠珍《哲學的力量——踏進法國高中教室.想想臺灣哲學教育》)
【題組】27.關於引文的整體結構,下列說明正確的是哪一選項?
(A)先分析哲學問題和答案之獨特處,再評論其他學科教學的侷限
(B)先舉證哲學課優於其他學科,再得出學生能夠用心學習的結論
(C)先闡釋學習哲學的方法和目標,再指出學生學習的困境和展望
(D)先提出哲學課異於其他學科之處,再闡論哲學課的難度與優點


3(A).

15.北宋.蘇軾:「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也。餔糟啜醨, 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本段文字所呈現的是 什麼樣的襟懷?
(A)超然物外
(B)民胞物與
(C)博物宏觀
(D)樂觀濟物


4(C).

4.詩中景物如果移動速度較快,容易形成輕快的風格,例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中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下列哪一個選項中的詩句同樣因為景物移動快速,形成輕快風格?
(A)迴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夜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B)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C)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D)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5(D).

閱讀下文後,回答 1-5 題。
        林徽因曾寫過一首詩〈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有一說此詩是寫給徐志摩。電視劇 《人間四月天》,講述徐志摩與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之間的愛情故事。觀眾多聚焦在 徐、林、陸三人身上,較少關注徐志摩元配張幼儀,只知道她是一個被休離的配角。 其實,擺脫棄婦形象後,張幼儀的人生更有另一種風貌。 
      在兒子滿兩歲後,張幼儀奉公婆之命到倫敦和徐志摩相聚。但徐志摩為了追求 林徽因,逼迫張幼儀和他離婚,而且要當時再次懷孕的她墮胎,然後就不告而別。在 這段期間,張幼儀開始思考,自己七年的婚姻由媒妁之言促成,而纏小腳、遵守三從 四德是舊時女子該遵循的,雖然她躲過三寸金蓮的命運,徐志摩仍然認為她是「小腳」, 自己是「西服」。
        離婚使她領悟到應該自力更生,於是張幼儀赴德國學習,憑自己的努力和親人的 協助,很快地回到上海,在企業界樹立了精明能幹的女強人形象。知命之年時,一個 普通、誠懇醫師的真情打動了她;兩人在婚後十五年重返英國,張幼儀牽著丈夫的手, 站在四十六年前和徐志摩所租的房子前,不勝唏噓的說:「我現在真的沒法想像我曾經 那麼年輕過!」 
      若以「人間四月天」比喻徐志摩精彩的愛情,張幼儀可能只是一位配角。然而 張幼儀並不是徐志摩永遠的棄婦,也不是只有像春天般短暫的愛情而已。她的人生 經歷宛如「人間十二月天」,也有值得體驗和欣賞的生命故事。

【題組】3.張幼儀與醫師丈夫再婚的人生時期,與下列何人的人生時期相同?
(A)小婷正值花信年華,個性活潑開朗,討人喜愛
(B)小威在而立之年娶妻,兩人十年後仍恩愛如昔
(C)大明到了不惑之年仍未娶妻,父母常叨唸不已
(D)大立已屆艾服之年,決定競選委員,為民服務


6(D).

閱讀下文後,回答 6-10 題。
阿公過世了,我主動要求寫祭文,交給了禮儀公司。告別式當天,嘈雜的樂音中,禮儀師透過擴音器喊著:
大孫查某孫等六位向前!
雙手合掌!
拜!
跪!
念祭文--
祖父大人,生於歲次己卯年七月一日吉時。祖父自幼,事親至孝,兄友弟恭,為生活家計,未及弱冠,離鄉背井,翻山越嶺,篳路藍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於山林間,種植果樹,一生勤勉,建立家業。
(親愛的阿公,我是阿源,你的大孫。大家都知道從小您最疼我。所以,今天我代表您的兒孫輩,念出這篇對您的懷念。)
(阿公,還記得小時候,每次回到七股海邊,您都很高興,會親自下魚塭撈螃蟹和草蝦,煮給我吃。大家都知道您最疼孫子,每次我要回去臺中,都會攬著我送到門口,我知道您很捨不得我離開,其實我也是。)
鳴呼,祖父大人,您為我們,一生勞碌,未享清福,無怨無悔。您養育之恩,如江河大洋,永難報答。您的一生,造橋鋪路,熱心鄉里,躬先表率,為我子孫,立下典範。
(您最愛大家一起熱鬧,每一年過生日,切完蛋糕,總是仔細詢問誰還沒有吃到,記性特別好。但是阿公,您只是笑呵呵地看我們吃蛋糕,忘了自己都還沒吃。)
鳴呼,祖父大人,您是明燈,指引方向,諄諄教誨,言猶在耳。您的辭世,如晴天霹靂,讓我們頓失所靠,如江船失舵,讓我們椎心泣血。鳴呼,眾家月圓,唯獨吾家月缺。您壯志未酬,我們將履行遺願。您雖安詳離開,我們心中,仍有萬分不捨。
(我還記得小時候和您出門,您常說您不識字,不認識路,所以叫我要好好讀書。阿公,我知道您不是不識字,讀的是日本書。如今我和弟弟妹妹都畢業出社會,都有好好聽話,腳踏實地在打拚。阿公,看您的孫,現在開枝散葉,有的在臺北臺中,有留在臺南高雄,都發展得很好,我向您保證,不管住哪,我們一定會互相扶持照顧,請您一定要放心。)
鳴呼,祖父大人,您毋須牽掛,您已解脫,世俗繁事,不再羈絆。您功德圓滿,羽化登仙,請安心跟隨祖師,前往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會好好孝順祖母。願您在天之靈,保佑後代子孫。陽世子孫,在此拜別。
(阿公,現在的您已經無病無痛,希望您無牽無掛,自由自在歡喜作仙,跟著佛祖的腳步 去西方極樂世界找阿嬤。我們會永遠想念您。)
嗚呼哀哉,伏維,尚饗。
擴音器傳來哭腔誦唸,很多人在擦眼淚,但我卻越聽越尷尬,幾乎要笑出來,那是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寫著阿公的祭文,充滿我對阿公一輩子最珍貴的回憶,想不到禮儀師念出來的,讓我都搞不清楚那是誰的阿公了!近距離看著阿公的照片,我好想哭啊。
儀式結束後,我的情緒還是過不去,詢問了禮儀公司。
「我們有我們的 SOP,你又沒填祭文確認表,而且禮儀師說你那篇樣子都不對、不像祭文,那篇是家書,所以老師就很辛苦……自己念了……」
(改寫自騷夏〈祭文確認表〉)

【題組】9.作者將兩則祭文交錯呈現,產生什麼閱讀效果?
(A)增添誦讀祭文時的哀戚感
(B)作為閱讀祭文的訊息補充
(C)提供文言與白話的翻譯解釋
(D)利用內容對照引發讀者思考


7(B).
X


10.下列各詞語的結構方式與「官官相護」相同的是哪一選項?
(A)綽綽有餘
(B)耿耿於懷
(C)岌岌可危
(D)面面俱到


8(A).

20.文章章法中有所謂的「今昔法」,最常見有「由昔至今」的順敘法,以及「由今至昔」 的逆敘法。下列為「順敘法」的是哪一選項?
(A)與父親長談後,我決定積極地面對眼前的困難
(B)宿醉頭疼,想必是為朋友餞行所造成的後遺症
(C)我都會上圖書館,這是老師教誨所養成的習慣
(D)這件工作所以能夠完成,全靠大家的鼎力相助


9(A).

82.請將出現於下列詩文中的歷史人物,依其年代先後順序作一排列,選出正確的選項: 甲、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 乙、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患(馬致遠) 丙、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文天祥) 丁、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
(A)甲丁丙乙
(B)丁乙甲丙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10(B).
X


三、綜合題
(一)
    有一位年輕畫家,在還沒成名前,住在一間狹隘的小房子裡,靠畫人像維生。有一天,一個富人經過,看他的畫工細緻,很喜歡,便請他幫忙畫一幅人像。雙方約好酬勞是一萬元。
    一個星期後,人像完成了,富人依約前來拿畫。這時富人心裡起了歹念,欺侮他年輕又未成名,不肯按照原先的約定付給酬金。富人心中想著:「畫中的人像是我,這幅畫如果我不買,那麼,絕沒有人會買。我又何必花那麼多錢來買呢?」於是富人賴賬,他說只願花三千元買這幅畫。青年畫家傻住了,他從來沒碰過這種事,心裡有點慌,費了許多唇舌,向富人據理力爭,希望富人能遵守約定,做
個有信用的人。 「我只能花三千元買這幅畫,你別再囉唆了。」富人如此說,因為他居上風,「最後,我問你一句,三千元,賣不賣?」青年畫家知道富人故意賴賬,心中憤憤不平,他以堅定的語氣說:「不賣。我寧可不賣這幅畫,也不願受你的屈辱。今天你失信毀約,將來一定要你付出二十倍的代價。」「笑話,二十倍,是二十萬耶!我才不會笨得花二十萬買這幅畫。」「那麼,我們等著瞧好了。」青年畫家對悻悻然離去的富人說。
    經過這一個事件的刺激後,畫家搬離了這個傷心地,重新拜師學藝,日夜苦練。皇天不負苦心人,十幾年後,他終於闖出了一片天地,在藝術界上,成為一位知名的人物。至於那個富人,自從離開畫室後,第二天就把畫家的畫和話淡忘了。
    有一天,富人的好幾位朋友不約而同的來告訴他:「有一件事好奇怪喔!這些天我們去參觀一位成名藝術家的畫展,其中有一幅畫中的人物,跟你長得一模一樣,標示價格二十萬,不二價。有趣的是,這幅畫的標題竟然是《賊》。」 富人好像被人當頭打了一棍,他想起了十多年前畫家的事。眼看這件事對自己的名譽傷害太大了,他立刻連夜趕去找那位畫家,向他道歉,並且花了二十萬買回那幅人像畫。
這個年輕人名叫「畢卡索」。

【題組】3. 這篇文章的主旨在表達什麼?
(A) 畢卡索是個心胸狹窄的人
(B)畢卡索奮鬥的小故事
(C) 畢卡索學畫的過程
(D)畢卡索開畫展是為了給富人一個教訓。


11(C).

29-30為題組 閱讀下文後,回答29-30題。 在商周的時候,詩歌就已用作諷諫的工具,所以有「瞽獻詩」的記載;也許是我們的老祖宗早已知道了「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的道理,所以孔子主張詩教,在「多識草木鳥獸之名」以外,達到調理性情的目的,使讀詩的人,能有溫柔敦厚的情操;唐太宗欲以詩興教,於是考試時以詩取士;王陽明主張教兒童讀詩,發洩過多的精力,把詩歌看成 最有功效的教育項目。而最使人驚奇的,詩歌是周代外交官的外交教材和「工具」,故 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班固解釋得最清楚:「降及春秋,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論其志。」引詩賦詩,竟然有現代白皮書或備忘錄的效用,這種 外交上的風雅盛事,真是後無來者。(杜松柏〈學詩—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梅花都不見〉節選)
【題組】29.關於詩的作用,本文未直接提及的是下列哪一選項?
(A)詩具有教化功能
(B)詩可作為勸諫之用
(C)讀詩可提升思辨能力
(D)讀詩可多認識萬物之名


12(B).

15.成語表達的意象有時與典源不同,下列成語意旨的轉變,敘述錯誤的是哪一選項?
(A)得意忘形:從掌握意旨變成不守分際
(B)小姑獨處:從小姑寡居變成女子未嫁
(C)水落石出:從溪石露出變成真相大白
(D)鉤心鬥角:從建築結構變成明爭暗鬥


13(D).

8.下列「」中字的解釋,何者「不正確」?
(A)急「湍」甚箭—急流
(B)直視無「礙」—妨礙
(C)風煙「俱」淨—都、皆
(D)互相軒「邈」—微小


14(A).
X


閱讀下文後,回答 21-25 題。 
       年輕人紛紛收拾行囊返鄉,從北方一路往南。曾幾何時,繁華的大都會再也無法 乘載著理想升空,只能化作夢幻泡影,他們最終撿起理想的碎片,想著回到家鄉, 再一塊塊拼湊起曾經的夢。南歸的遊子,宛如古時貶謫文人,他們旅途有著相同的方向, 同樣曾心居魏闕、胸懷抱負,最終卻緊握著願與不願的心情走向南方。 
      許多人都說,國文課本只是記錄敗者的名冊,卻不知歷史上文人遭貶並不是什麼 新鮮事。成敗如浪潮起落,他們皆是風口浪尖的弄潮兒,行走官場如履薄冰,無論因罪 下放或是黨爭失利,貶謫二字與流芳百世早已焦孟不離。
      文人遭貶後,有的依然心繫百姓,有的寄情山水,泰半牢騷則躲入詩文。如宋代因 黨爭遭貶斥的秦觀,滿腹辛酸化做〈千秋歲〉中的一句:「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同樣遇黨爭被貶黃州的蘇軾,在〈寒食帖〉中:「今年又 苦雨,兩月秋蕭瑟」道盡人生苦楚。諷刺的是,當他離朝廷越來越遠,卻越是透顯本真, 每拔去官場的標籤,身份的轉變都是一次自我認同。儘管遭逢變故,蘇軾依然能在詩句 中盡顯其「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通透。 
    遊子卸下一身繁華,選擇南返家鄉,也許是鄉愁,讓故里成了夢想的寄託;對家的 依戀,也賦予他們一切從頭的勇氣。蘇軾遭貶黃州多年後,因故流放到蠻荒的嶺南之地 時,憶起與友人的對話:「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題組】22.下列哪個選項的描述,符合文中引述秦觀〈千秋歲〉:「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的 意涵?
(A)緬懷過往的榮景
(B)感傷青春的逝去
(C)對夢境感到恐懼
(D)對前途有所期待


15(B).

閱讀下文後,回答 16-20 題。 
       為求便捷,生活中我們常使用簡稱,例如將「故宮博物院」簡稱為「故宮」,減省 三個字,對於理解並沒有影響。然而,若乍聽「永豆」,我們真能馬上理解嗎? 
       「永豆」是從「永和豆漿」一詞中分別擷取一個字組合而成,若沒有先備知識的人, 就會被這樣的簡稱拒於門外。語言是溝通的工具,能用相同語言溝通的一群人就自然 形成一個族群。跟我用同樣語言的人是我群,語言與我群不同,無法和我們溝通的人就 形成了他群,語言因此像是一把兩面刃。你想,我只用了一個詞語,你就得到了完整 句子的解讀,就如在我群中,只要聽到「穩交」就可以理解為「穩定交往」、「美沙」是 「美食沙漠」,而他群則無法理解。能聽懂的你,當然跟我是一國的。
     流行語詞會隨著時代更迭,例如 90 年代的「LKK」這個詞語,現在年輕人已然不再 慣用;而對年長者說出「限動」,對方可能也會一頭霧水。能夠使用當今的流行語,儼然 就是引領潮流的人,因此網路上人們趨之若鶩,樂於成為創造新語詞的始作俑者,成為 特定團體的流行指標。 
     語言文字是隨時代澱積而成,除了溝通外,也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內涵,若簡省過度, 成為斷簡殘編,變成只有少部分人才能破譯的摩斯密碼,就失去了語言文字的意義。

【題組】20.作者在文章中舉「穩交」、「美沙」為例子的用意為何?
(A)展現語言詮釋多樣性的面貌
(B)舉出能強化文章論述的證據
(C)推崇現代人語言使用的習慣
(D)說明傳統語詞不精準的現象


16(D).

閱讀下文後,回答 16-20 題。
       周末的咖啡廳,夥伴們開展一場激烈的爭論,起因只是新聞上一句「病沒」,引發眾人撻伐,認為新聞媒體不專業,「沒」、「歿」二字都分不清,但也有部分人認為這字沒錯,是批評者涵養不夠。這時,一位朋友轉頭望向我,中文人給個仲裁吧!我無奈的回答:「通假字。」
       確實,通假兩字對於一般人而言總是較模糊的。現在依稀回想起過去所學,課堂上所說「本有其字的通假」的解釋,似乎說明了什麼,但聽在一般民眾的耳中是如此扞格。文字本身的演化自有其規律,學者們僅能從現有的文獻,進行合理的考據。
       在早先文字的數量沒那麼多時,自然會有所謂借用的情形出現,例如論語中所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便屬於此類,「悅」為後出的字,是由「說」所演化。待字體演變的量夠多時,人們在書寫或是口說的過程,又會影響字體的變化,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語言可能會因為地域的不同而產生迥異的使用習慣,再經過記錄後,就使詞彙產生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轉化,更不要談避諱、寫字求簡,甚至於錯字或誤讀所造成的通假。
       如今,網路用語不也影響一般人的認知?眾人世俗化的文字使用,就成了現代通假字的主要來源。人們聽著差不多的音,記下差不多字,領會著差不多的意思,假慢慢就成了真,原來的真跟著就被打成了贗品。

【題組】18.「但聽在一般民眾的耳中是如此扞格。」此句當中扞格替換成下列哪個選項後文意依然不變?
(A)歧異
(B)隔閡
(C)嫌隙
(D)牴觸


17(C).
X


閱讀下文後,回答 1-3 題。
                                                   〈忠臣〉
      戰事中止了。 
      將軍終於接受旨意,甩下沾滿敵血的盔甲,連揮數劍將行軍圖斬碎。將軍不解, 他退敵五百里,收復大片疆土,敵人已無力抵抗,君王卻要與敵和談。他拒絕了九道 旨意,但聖旨八百里加急,一天一道,連續十天,也只能罷兵還朝。 
      一回京城,立刻有人指出將軍的罪狀,說他心有不滿。將軍功在邦國,問心無愧, 所以沒有反抗,殊不知接連抗旨已讓君王怒不可遏。當初他斥責同僚不知進取,認為 和談就是誤國,所謂「國力有限」、「慘勝傷民」,都是貪圖安逸的藉口,如今朝中卻是 一片靜默,沒人為他發聲。
      囹圄不知歲月,一切無聲無息,將軍仍舊不解,自己為國殺敵,盡忠報國,為什麼 君王要將他召回關押。當初前線紮營,百姓捐穀獻糧、送酒贈肉,軍民同心抗敵,勝利 就在眼前,他向大軍許諾,一定會帶他們衣錦歸鄉。那一夜,士氣激昂,有人遞酒給 將軍,他雖好酒,卻只是抿了抿就放下,還沒打敗敵人,他不能醉。想至此處,將軍心有 不甘,「仇敵未滅,怎敢苟且偷安?我有什麼錯?我有什麼錯?」
     他們說將軍叛國了,百姓不相信。將軍身無枷鎖,卻步伐沉重。行至法場,有人 遞酒,將軍不甘北望,接酒痛飲,邁步拋下,大笑前行。 將軍走後,北伐的聲音停止了,國家如昔。

【題組】2.故事結尾,「他們」說將軍叛國了,「他們」指的對象是誰?(2 分)
(A)國家的百姓
(B)將軍的部下
(C)朝中的君臣
(D)北方的敵人


18(B).
X


【題組】 1.將軍回到京城後,發生了什麼事?(2 分)
(A)百姓沿街歡迎
(B)遭到逮捕入獄
(C)立刻向君王求情
(D)憤怒與同僚爭吵


19(B).

一個句子若含有及物動詞,則該動詞之後應有接受其動作的受詞。在中文裡,有些 及物動詞,如:賜、給、送、教等,後面常出現直接和間接兩個受詞。就「王老闆在 今天午餐時送給李小姐九十九朵玫瑰花當生日禮物」一句而言,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哪一選項?
(A)李小姐是直接受詞
(B)九十九朵玫瑰花是直接受詞
(C)生日禮物是間接受詞
(D)九十九朵玫瑰花是間接受詞


20(B).

19.下列文句沒有冗詞贅字的是哪一選項?
(A)小夫曾經一度因沉迷於電玩而逃學
(B)宜靜從未遲到、缺席,全勤獎非他莫屬
(C)大雄因為害怕被挨打,而對媽媽說了謊話
(D)胖虎不斷地一再觸犯校規,以致被留校察看


21(A).

13.下列各組「 」中的字,意義相同的是哪一選項?
(A)「怙」惡不悛/無父何「怙」
(B)以大「事」小/若無其「事」
(C)「冒」名頂替/「冒」險犯難
(D)「隱」惡揚善/體恤民「隱」


22(D).
X


16.《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句中的「尤」字,與下列 「尤」字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選項?
(A)以儆效尤
(B)天生尤物
(C)怨天尤人
(D)無恥之尤


23(D).

13.下列哪一個選項中的「向」字,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便扶向路,處處誌之」 中的「向」字,都有昔日、從前的意思?
(A)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鄭愁予〈錯誤〉)
(B)貴遠賤近,「向」聲背實(曹丕〈典論論文〉)
(C)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李白〈長干行〉)
(D)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白居易〈琵琶行〉)


快捷工具

精熟測驗 - 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阿摩線上測驗

琪琪喵喵喵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8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