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每天都要比昨天更進步
4
(12 秒)
模式:試卷模式
試卷測驗 - 109 年 - 109 一般警察人員特考_四等_行政警察人員:犯罪學概要#87182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 ).
X


1 真實發生之犯罪但未記錄至官方統計中,其通稱為何?
(A)未破獲案件
(B)犯罪黑數
(C)重矚犯罪
(D)偏差行為


2( ).
X


2 有一些犯罪學者(如 L. Sherman)認為犯罪學所有研究均需以證據為基礎,他們所指證據取得之 主要方法為何?
(A)問卷調查
(B)深度訪談
(C)官方統計分析
(D)隨機分組的實驗方法


3(B,D).

3 1885 年世界上第一個使用「犯罪學」名詞的人是誰?
(A) C. Lombroso
(B) R. Garofalo
(C) E. Ferri
(D) P. Topinard .


4( ).
X


4 下列何者是民國 108 年少年事件處理法第 3 條修法所列之「曝險少年的行為徵兆」?
(A)無正當理由經常攜帶危險器械
(B)經常逃學逃家
(C)經常與有犯罪習性之人交往
(D)經常出入少年不當進入之場所


5( ).
X


5 犯罪學的研究與理論,對犯罪預防對策之形成,息息相關。有關犯罪學研究與理論,所衍生的犯 罪預防對策,下列那一組配對錯誤?
(A)芝加哥學派(Chicago School)→芝加哥區域計畫(Chicago Area Project, CAP)
(B)不同機會理論(Differential Opportunity Theory)→向犯罪宣戰(War on Crime)
(C)再整合性羞恥理論(Reintegrative Shaming Theory)→修復式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
(D)慢性犯罪人(Chronic Offenders)→選擇性長期監禁(Selective Long-term Incarceration)


6( ).
X


6 有關犯罪學古典學派之描述,下列何者正確?
(A)興起於十七世紀中古時代的歐洲大陸,興起的國家是義大利與英國
(B)主要的代表人物為孟德斯鳩(Montesquieu)、伏爾泰(Voltaire)與盧梭(Rousseau)等學者
(C)認為人是自由意志(Free will)的主體,有充分的理性與自由去選擇從事為善或為惡之行為
(D)國家應該置有刑罰去懲罰犯罪人,而懲罰之場所應該在監獄。力主「放射狀監獄」(Radial Prison) 型態,作為獄政改革先河


7( ).
X


7 有關蘇哲蘭(Sutherland)在犯罪學界的貢獻,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1939 年,在其著作《犯罪學原理》(Principles of Criminology)一書,首先系統性地介紹「差 別接觸理論」(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並力主犯罪是學習而來,揚棄當時犯罪生物 學所主張的生物因素或遺傳因素導致犯罪
(B)對於白領犯罪(White-Collar Crime)、專業竊盜犯(Professional Thief)以及智商與犯罪的關聯 性,有深入的研究,並認為這些人之所以會犯罪,其實與其生物因素(例如較退化的人種)息 息相關
(C)「白領犯罪」一詞,係蘇哲蘭於 1939 年在美國社會學學會年會中,以會長身分發表演說時, 首先披露創用,但白領犯罪並非始自當時,而已有長遠的歷史
(D) 1950 年蘇哲蘭過世,他的弟子克雷西(Cressey, Donald)擔負起《犯罪學原理》一書的再版及 闡述,但「差別接觸理論」至今仍是犯罪學重要的理論


8( ).
X


8 日常活動理論(Routine Activity Theory)中,對於「合適的標的物」(Suitable Target),費爾遜 (Felson)有提出 VIVA 來解釋為何標的物容易成為潛在性犯罪人鎖定之對象。有關 VIVA 的解 釋,何者正確?
(A) V 是指物的價值性(value),I 是指物的形象(image),V 是指物的可見性(visibility),A 是指物的可接近性(access)
(B) V 是指物的價值性(value),I 是指物的慣性(inertia),V 是指物的可見性(visibility),A 是指物的可接近性(access)
(C) V 是指物的價值性(value),I 是指物的慣性(inertia),V 是指物的可見性(visibility),A 是指物的可獲性(availability)
(D) V 是指物的獲勝性(victory),I 是指物的形象(image),V 是指物的可見性(visibility),A 是指物的可接近性(access)


9( ).
X


9 近年來臺灣地區各縣市競相裝設錄影監視器(CCTV)以強化犯罪預防與提升犯罪偵查效能。請 問,裝設錄影監視系統是屬於《情境犯罪預防技術》(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Techniques) 中,五大策略的那一項策略技術?
(A)增加犯罪功夫(Increase the Effort)
(B)提升犯罪風險(Increase the Risks)
(C)減少犯罪酬償(Reduce the Rewards)
(D)移除犯罪藉口(Remove the Excuses)


10( ).
X


10 「環境犯罪學」(Environmental Criminology)是當代對於警務工作影響甚鉅的犯罪學理論。有關 「環境犯罪學」所衍生的副作用,下列何者錯誤?
(A)犯罪轉移(Crime Displacement)
(B)犯罪不滅(Crime Non-Extinction)
(C)效應滅失(Effect Extinction)
(D)利益擴散(Diffusion of Benefits)


11( ).
X


11 犯罪學研究犯罪測量,何者是其主要目的?
(A)能測到犯罪的技巧與刑事政策方向
(B)能測到具信度與效度的犯罪現象
(C)能測到犯罪的法律要件
(D)能測到警察的績效分數落點


12( ).
X


12 1700 年代貝卡利亞(C. Beccaria)是最早有系統的分析犯罪原因者,他的主張被稱為何種學派?
(A)生物決定論犯罪學
(B)古典學派犯罪學
(C)實證學派犯罪學
(D)馬克斯主義犯罪學


13( ).
X


13 「罪刑相當」這個概念與犯罪學那一個學派的主張相似?
(A)實證學派犯罪學
(B)發展犯罪學
(C)古典學派犯罪學
(D)社會犯罪學


14( ).
X


14 在美國曾經有過一群城市裡的犯罪學家,針對社區居民社經地位、流動率、異質性等研究其與犯 罪的關係,這一學派通稱為何?
(A)費城學派
(B)西雅圖學派
(C)芝加哥學派
(D)紐約學派


15( ).
X


15 2017 年我國推出「新世代反毒策略」,下列何者並非策略之重點?
(A)阻絕境外,強化檢驗
(B)研議設置毒品法庭
(C)緝毒掃蕩
(D)零毒品校園


16( ).
X


16 那一種犯罪學觀點,認為犯罪是社會所有人都厭惡的行為?
(A)犯罪的共識觀
(B)犯罪的衝突觀
(C)犯罪的互動觀
(D)犯罪的法律觀


17( ).
X


17 美國犯罪學家沃夫岡(M. Wolfgang)在 1960 年代研究發現有一群「慢性犯罪人」(Chronic Offenders),他如何定義這群人?
(A)犯罪涉及多名被害人
(B)不斷重複相同犯罪
(C) 75%的人犯了約一半的犯罪案件
(D) 6%的人犯了約一半的犯罪案件


18( ).
X


18 某甲與被害人某乙為好友,經常一起飲酒聚賭唱歌。一日,兩人再次飲酒聚賭,某乙懷疑某甲作 弊,某乙生氣拿出隨身刀械向某甲揮舞,某甲隨即拿出隨身攜帶槍械,朝某乙開槍,致某乙死亡。 請問根據犯罪學者沃夫岡(M. Wolfgang)的觀點,某甲此項犯罪本質為何?
(A)組織犯罪
(B)慢性犯罪
(C)被害人促發殺人
(D)親密關係殺人


19( ).
X


19 下列何者符合犯罪學研究倫理?
(A)研究應揭露所有補助經費來源
(B)研究結論應依照補助機關指示刪除機關不願意發表內容
(C)研究應依照補助機關喜好撰寫研究結論
(D)為了獲取真實資料,可先不告知受訪者研究目的


20( ).
X


20 下列何者不是社會秩序控制機構?
(A)監所
(B)法院
(C)警察
(D)社工


21( ).
X


21 2017 年我國推出「新世代反毒策略」並配合修法,下列何者非為修法方向?
(A)提高製造、運輸、販賣毒品之刑度及罰金刑
(B)販賣毒品予未成年人及懷胎婦女與製造、運輸、販賣混合型毒品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C)調升持有第三、四級毒品入刑標準,由「純質淨重」20 公克升為 25 公克
(D)引進擴大沒收制度,斬斷毒販金流


22( ).
X


22 犯罪學家傑佛利(Jeffery)對於犯罪學理論之建構,貢獻卓著。有關傑佛利所提出的犯罪學理論, 下列何者敘述錯誤?
(A) 1960 年代,提出社會疏離理論(Social Alienation Theory),在該理論中提出三種疏離型態, 導致青少年朋友容易陷於犯罪:個人疏離、團體疏離與法律疏離
(B) 1970 年代,提出生物社會學習理論(Biosocial Learning Theory),為一個大型之整合型理論, 認為犯罪是多元觀念,強調人類行為包含犯罪行為,都是大腦與環境發生交互作用下的產物, 研究犯罪問題,生物與遺傳因素不能偏廢
(C) 1930 年代,提出文化衝突理論(Cultural Conflict Theory),認為犯罪的產生,都是衝突的結 果,特別是對於少數族裔和低下階層少年而言,他們的行為準則與規範會和主流文化衝突,以 犯罪來調適自己。因此,社會上並沒有犯罪問題,只是有一群人遵守與主流社會不同的準則或 規範而已
(D) 1970 年代,提出經由環境設計預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CPTED),主張立即的環境對於犯罪行為的發生,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犯罪預防工作,必 須從立即的周遭環境著手


23( ).
X


23 晚近,政府為有效打擊新興組織犯罪以因應組織犯罪結構型態之轉變,以及打擊日益猖獗的跨國 組織犯罪,遂於民國 107 年 1 月修正組織犯罪防制條例部分條文。下列有關該條例之修正重點的 敘述,何者錯誤?
(A)修正犯罪組織之定義,將原條文第 2 條有關犯罪組織定義修正為「3 人以上,以實施強暴、脅 迫、詐術、恐嚇為手段或最重本刑逾 5 年有期徒刑之刑之罪,所組成具有持續性或牟利性之有 結構性組織」
(B)有關結構性組織,指「非為立即實施犯罪而隨意組成,不以具有名稱、規約、儀式、固定處所、 成員持續參與或分工明確為必要」。換言之,已將晚近新型態之跨境組織犯罪或跨境電信詐欺 犯罪之型態納入新法定義中
(C)為防止組織犯罪因招募成員坐大,增列對於招募他人加入犯罪組織行為之處罰
(D)對於組織犯罪成員之刑前強制工作,恐有不利其習得一技之長、順利復歸社會,遂修法改為刑 後強制工作


24( ).
X


24 內政部自民國 92 年起於每年暑假結合地方與民間力量,舉辦下列何種暑期保護青少年的「專案」, 以確保青少年從事各項活動的安全,促其身心健全發展,減少各種犯罪或被害,順利成長為國家 未來人才?
(A)春輝專案
(B)春風專案
(C)青青專案
(D)青春專案


25( ).
X


25 下列何種不屬於刑事司法的犯罪鎮壓模式?
(A)強調威嚇效果
(B)主張隔離政策
(C)實施廣泛量刑政策
(D)提高逮捕率


【非選題】
一、試以涂爾幹(Durkheim)的社會迷亂理論(Social Anomie Theory)說明 偏差與犯罪行為之產生與增加,以及此理論對偏差與犯罪控制的啟示。 (25 分)

【非選題】
二、請說明「一般威嚇主義」(General Deterrence Theory)、「特定威嚇主義」 (Specific Deterrence Theory)與「長期隔離主義」(Incapacitation)之內 涵,並評估三者在刑事司法執行上之效果與侷限。(25 分)

快捷工具

試卷測驗 - 109 年 - 109 一般警察人員特考_四等_行政警察人員:犯罪學概要#87182-阿摩線上測驗

林士醲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