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珍惜才會擁有,感恩才能天長地久
100
(1 分51 秒)
模式:循序漸進模式
【精選】 - 教師檢定(教檢)◆教育理念與實務(舊名:教育原理與制度)(幼兒園、特殊教育、國民小學、中等學校)難度:(451~475)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A).

27.我國現階段教育制度之「六三三四」學制,下列哪一國家有此類似的教育制度?
(A)美國
(B)法國
(C)德國
(D)英國


2(D).

( )17. 在動機的期望理論中,下列哪一種組合的動機會最強?
(A)簡單的工作與成功的價值很高
(B)困難的工作與成功的價值很高
(C)簡單的工作與成功的價值適中
(D)難度適中的工作與成功的價值很高


3(A).

( )39. 我國實施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之法令依據是:
(A)師資培育法
(B)教育基本法
(C)教師法
(D)國民教育法


4(D).

15.人本主義主張如何選擇決定課程與教材?
(A)由教育部統一規定
(B)由學校選擇決定
(C)由教師選擇決定
(D)由學生自由選擇決定。


5(A).

5.「與其給孩子魚,不如教孩子如何捕魚。」前後兩句各指何種知識的傳遞?
(A)內容知識、程序性知識
(B)程序性知識、內容知識
(C)內容知識、語意知識
(D)語意知識、內容知識。


6(C).

17. 有些老師會告訴學生把准考證拿到廟裡去祈求才能考取好學校。依據皮德思(R. Peters)的理論,老師的說法不符合教育活動的哪一項規準?
(A)合程序性
(B)合自願性
(C)合認知性
(D)合工具性


7(B).

某生某科的考試成績不佳,問他為什麼沒考好,他說:「因為我時運不濟,沒猜到題目。」他這樣的說法,屬於哪一種歸因?
(A)外在且穩定歸因
(B)外在且不穩定歸因
(C)內在且穩定歸因
(D)內在且不穩定歸因


8(D).

”學生能從荒腔走板的敘述中,找出矛盾之所在”。此種學習符合認知領域的那一部份?
(A)記憶
(B)評鑑
(C)創造
(D)分析。


9(C).

下列何者「不」算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基本理念?
(A)優質銜接
(B)因材施教
(C)英才教育
(D)有教無類


10(B).

29.各類思潮對教育活動有不同的論述或啟發,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經驗主義主張知識來自感官經驗,不需教導學生理性思維
(B)精粹主義認為教育應傳授學生學科知識的基礎內容與核心價值
(C)後現代主義重視知識的客觀標準,而教師的功能即在傳遞客觀知識
(D)現象學主張「存在先於本質」,教育是讓學生在實作中發展理性思維


11(B).

19.教師有時對班上學生給予「遲鈍」、「搗蛋鬼」等標籤。此種標籤的形成與作用,下列何者不正確?
(A)學生表現是影響教師對學生貼標籤的主因
(B)教師對學生的負面標籤可使學生行為主動改善
(C)教師最初的主觀評價可能會逐漸形成客觀事實
(D)學校制度中的班級篩選、教學分級等措施會影響到標籤的形成


12(B).

24.下列哪一種校外教學活動最有助於「生命中心倫理」的學習?
(A)到坪林放天燈
(B)到野外踏青觀察動植物
(C)到野外捕捉昆蟲做成標本
(D)到休閒農場與放山雞玩捉迷藏


13(B).

17. 下列那一項教育政策不是為了達成社會公平與正義的目的?
(A)教育優先區   
(B)頂大計畫   
(C)十二年國教   
(D)補救教學


14(A).

32.根據「教師法」規定,下列有關我國教師權利義務的敘述,何者正確?
(A)從事與教學有關之研究及進修等,既是教師權利,也屬教師義務
(B)教師不得拒絕參與教育行政機關或學校所指派與教學無關之工作或活動
(C)教師在自由心證下得視情況透露學生個人或其家庭資料
(D)教師享有自行決定是否擔任導師之權利 


15(A).

23.某學者聲稱應把大學生畢業後順利謀職的比例,列為大學辦學績效的評鑑項目。這種 主張是如何看待大學的教育目的?
(A)生活預備
(B)國家存亡
(C)文化傳承
(D)社會凝結


16(A).

1.帕森思(T. Parsons)指出美國中小學班級的功能主要有二。評量學生的學習表現等第,以做為未來畢業分流的準備。這是屬於哪一種功能?
(A)選擇
(B)照顧
(C)學習
(D)社會化


17(C).

31.組織是由一種不同個體組成,並能完成特定目標的社會結構,下列哪一選項不屬於教育行政組織所服務或包含的範圍?
(A)教育部;
(B)私立大學;
(C)生活美學館;
(D)縣市政府教育處。


18(A).

26.某項評量強調「試題的設計著重在應用……,受測學生能夠應用已認知的原理原則去 實作,而且能夠做得巧妙熟練」。這種測驗的知識觀點是屬於下列何者?
(A)技能的認知
(B)判斷的認知
(C)事實的認知
(D)規範的認知


19(A).

13. 下列何者屬於微觀社會學(microsociology)之研究?
(A)教室語言分析
(B)社會階層化
(C)社會變遷模式
(D)社會流動


20(C).

4.下列有關動機的描述,何者符合馬斯洛(A. Maslow)的動機理論?
(A)認知衝突與認知失衡讓人有學習動機
(B)人有避罰及避免失敗的驅力而投入努力
(C)要先適度滿足匱乏需求,學生才有成長需求
(D)給予挑戰性任務,讓學習者覺得有成就感,可促進學習動機


21(B).

14. 《教育基本法》明訂下列何者為教育權之主體?
(A)國家
(B)人民
(C)學生家長
(D)教育機構


22(B).

27.蔡老師帶領學生到孤兒院關懷院童,並進行反思與撰寫心得。此較屬於諾丁絲(N. Noddings)關懷倫理學中哪一種道德教育方法?
(A)身教
(B)實踐
(C)肯定
(D)合作


23(B).

54.青少年打工或兼差的工作型態,根據舒伯(D. Super)對生涯發展階段的看法,屬於下列 哪一個階段?
(A)成長
(B)探索
(C)建立
(D)維持


24(B).

7. 教師有時對於學生的某些言行或特質、個性,用概括的詞語如:「好動調皮」、 「內向膽小」或「迷糊」等,下了結論,這種情形即是所謂的「貼標籤」。 標籤的形成、作用或影響,下列何者不正確?
(A)學生行為表現是影響教師對學生貼標籤的主因
(B)教師對學生的負面標籤可使學生行為主動改善
(C)教師最初的主觀評價可能會逐漸形成客觀事實
(D)帶有價值判斷的標籤,有時會對學生造成不當的影響力


25(B).

閱讀下文後,回答 4-9 題。
        謝老師於民國 107 年取得某都會區大學師資培育公費生資格,畢業後經公費生分發 到臺灣本島一偏遠地區國小附幼任教,她發現教學現場和師資培育所學差異極大,內心 很想趕快調回城市。 
      目前該校採混齡編班,強調讓幼兒本著順乎自然的秩序感,與不同年齡的幼兒相互 學習,老師旁觀引導;但現場的真實狀況是,不同年齡的幼兒爭教具,教師忙著排解。 
      謝老師在師資培育大學所學到的教學觀念是:師生共同決定課程目標後,擬訂計畫、 執行、評量,透過不斷觀察、記錄、評量,獲得引導幼兒學習經驗的依據,謝老師認為這 才是幼教主流。 
      同儕也很讓謝老師困擾。教學團隊裡有正式教師、代理教師、教保員、代理教保員。 因教學理念不同,大家各行其是,教學效果難以彰顯,遇到問題或衝突,很少對話,同 儕間避免周旋,盡量採取掩飾或壓抑的方式。校長為解決教學團隊之衝突,邀請成員進 行對話,坦然面對教學理念不同之問題,促進教學團隊的合作,以求兩全之道。
     再者,校長向教育局(處)申請幼教專業發展輔導計畫,藉由學者專家協助,教師 有專業成長,幼兒的行為表現和學習效果亦逐一顯現。謝老師變得願意提出看法、分享 教學心得及共同參與決策,現在反而越來越喜歡現在的職場環境而不想離開。

【題組】8.依據現行《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規定,若謝老師想回城市工作,需符合下列 哪一項條件才能申請介聘?(2 分)
(A)再次參加聯合甄選
(B)應實際服務六年以上
(C)得過優良教師獎項肯定
(D)由地方教育主管機關挑選派任


快捷工具
完全正確!

【精選】 - 教師檢定(教檢)◆教育理念與實務(舊名:教育原理與制度)(幼兒園、特殊教育、國民小學、中等學校)難度:(451~475)-阿摩線上測驗

李承祐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