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人生不怕重來,就怕沒有未來。
100
(17 秒)
模式:今日錯題測驗
科目: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B).

閱讀下文後,回答 11-15 題。
       我果戰士有勇,大將有謀,成算在胸,地利足恃,猶不如誘之登岸而設伏殲之。不然, 汪洋海上以數百人操一舟,東馳西突,以角逐於勝負不可知之地,我即無恙,而彼之所挾者小,我之所勞者大,設防設守,形勢不亦懣乎!然誘之上岸,非有成算,則斷不可。蓋敵一登陸,民心易動,軍心易震,非宿將強兵不能得手也。生,臺人也,為臺灣計,臺北可誘之近岸,臺南則不可。蓋臺北港道深通而有屏蔽,彼之駐輪甚便;若登岸,則反失所恃。臺南則港門雖深,彼之駐輪甚便,四圍無山,港中非可駐輪;彼不登岸,不能久居也。 若臺中諸港,沙線淺灘,難駛鐵船。然澎湖不守,則敵人得之,安穩收泊。有時展輪四掠, 有時載小艇窺闖,臺中難防,臺南、北亦可慮。(洪繻〈籌海議〉)

【題組】15.文中「我之所勞者大,設防設守,形勢不亦懣乎」指的是下列哪個選項:
(A)誘敵上岸後以伏殲之
(B)於汪洋海上角逐勝負
(C)守於難駛鐵船之岸
(D)守於彼之駐輪甚便之岸


2(C).

閱讀下文後,回答 16-20 題。
      「家」字上面是保護的屋頂,下面是豬。我去黃山遊覽,看見安徽的農舍高大漂亮,心想安徽人懂得享受。後來聽說屋子裡面有兩層,上層給人住,下層給豬住。我才明白古人造字實在有道理,「家」保護著裡面的人畜。現代家庭不養牲口,家中的大人小孩,倒也像另類豬兒一樣住在其中了。
       以前一直以為待在家裡的豬都是懶豬。當豬兒離家時,才發現問題來了。豬兒離家的時機前後有兩波︰第一波是小豬離家時,父母得面對所謂的空巢期,這不打緊。第二波是老豬離家,多發生在家中主人退休的時候,退休日子過得不好,未必是經濟問題。老夫老妻在家大眼瞪小眼,萬一其中一人發號司令慣了,兩老就不能不吵,吵急了,甚至離家。 學者研究指出,日本人離婚高峰期就是男人退休時,且多由女方提出離婚,因為她不願再 忍受退休回家,簡直一無是處的老爺。
      老豬離家,如果留下的是「女」人,這就「安」了,家中只有一個女人還是可以平靜安心的過日子。如果留下的是脾氣倔強如「牛」的男人,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坐困愁城, 家不就成「牢」籠了嗎?
      家會一直保護著裡面的人,可是當家裡的人離開了,家也會黯然神傷。搬至新家後我重回舊的房舍,就有這種感覺。幾天不見,舊家突然蒼老了,所有的缺點都變得更明顯, 他也無心掩飾。沒有人住的家顯得悲傷且死沉,被舊家的悲傷感染,不忍離棄他,我必再訪。究竟是我需要家,還是家需要我?人和家就是這樣的辯證關係。 (改寫自張系國〈豬兒離家時〉)

【題組】19.甲骨文中「牢」字上邊的蓋子,並不是本文說的「宀」,而是「冖」,指飼養牲畜的圈欄。本文作者以望文生義的手法重新詮釋「牢」的意思,可能會有怎樣的效果?
(A)不拘泥於一字一句的意思,力陳開闊思想
(B)提醒讀者文字演變的差異,增強閱讀能力
(C)藉相似字形翻轉文字信息,展現另類趣味
(D)採取以現在解釋過去模式,解析文字演變


3(A).

第貳部分、綜合題
閱讀下文後,回答 1-3 題。
       在寶可夢故事和遊戲中不斷出現「演化」或「進化」的設計,是寶可夢發展歷程上很重要的一環,但也容易造成知識的混淆。這個設計讓寶可夢的形態有更複雜的變化,同時強化了寶可夢與生俱來的能力,甚至賦予其新技能。然而這和我們所認知的生物演化(evolution)意涵並不同,絕不能混為一談。舉例來說,由「綠毛蟲」變為「鐵甲蛹」、再變成「巴大蝶」的過程,不能類比為演化,而應和昆蟲生活史中的變態(metamorphosis)相對應。由此可見,寶可 夢的「演化」其實更近似於個體發育的過程。
       另一方面,生物學的演化法則包含了三個要素。第一是個體間的變異,其次是此變異可以 遺傳給下一代,再來是這些變異可能會因個體適應力不同而在族群中被天擇選汰。這三個要素 構成了演化天擇理論的基本架構,也解釋了生物種化和滅絕背後的機制。在寶可夢動畫或遊戲 中,雖然沒有明確說明這三個要素的作用和影響,但仍可在許多角色的設定上,推敲出其設計 概念。 (摘錄自《科學人雜誌》)

【題組】2. 關於本文主旨,下列敘述最適切的是哪一選項?(2 分)
(A)探討寶可夢的生物學理論意涵
(B)表達生物學對虛擬實境的貢獻
(C)陳述天擇說對寶可夢的深刻影響
(D)分析生物演化與變態之間的差異


4(C).

閱讀下文後,回答 4-6 題。
       麵包在歐洲歷史的重要性始於聖經故事中耶穌以「五餅二魚」施予神蹟的故事。受天主教 影響極深的中古法國,對於麵包的生產與販售便有了宗教性的觀點:唯有道德最純潔、信仰最虔誠的法國人能夠擔當製造麵包的神聖職務,法國的神父每周都必須特別撥出時間聆聽麵包師傅的告解,以免他的罪過汙染了神聖的麵包並傳染給食用麵包的大眾,而麵包師傅在道德上的崇高地位僅次於教會。
        如同我們對法國麵包「堅固無比」的印象,法國人對軟麵包的接受史也經歷了一番波折。 歷史學家指出,政府與教會對於軟麵包的出現,抱持極為反對的態度,認為這是敵國與異教徒 破壞社會秩序、宣揚奢侈、敗壞市民道德的手段。普遍的法國人認為,製作麵包所需花費的勞力與心力可以藉由麵包傳播辛勤與樸實的美德;相反的,柔軟的麵包是遊手好閒的紈褲子弟的最愛,若這樣懶散浮誇的品德流入社會大眾將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另一方面,當時的軟麵包使用來自「比利時」的啤酒酵母發酵,這種外國貨無法與品德崇高的法國精神相提並論,是骯髒 的外國垃圾,吃了會變得不道德且不愛國,所以即使是法國貴族,也對這種柔軟的麵包嗤之以鼻。
       法國人對於麵包的諸多爭論中,最典型的則是有關麵包顏色的爭論。這樣的爭論不僅只有 法國,如義大利人自認所謂社會階級,只有「吃黑麵包」的農民階級以及「吃白麵包」的社會 菁英兩種,若有人膽敢讓精英分子食用黑麵包,往往會遭到對方「合情合理」的攻擊。同樣的, 法國人也認為裸麥製成的黑麵包只配給平民食用,貴族與上前線衛國奮戰的士兵,則應該也值 得享受精製穀物製作的白麵包。法國曾經試圖給軍人配給顏色較黑,裸麥較多的黑麵包,結果掀起了叛亂。顯然,對於麵包顏色所代表的社會地位分別是根深蒂固的。
        麵包在法國人的心目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1789 年法國大革命時,法國市民便以「麵包!麵包!」為抗議口號。而法國政府也記取歷史教訓,直到今日,無論發生什麼事,法國長棍麵包的價格永遠是最低廉的,作為政府確保人民溫飽的象徵措施。 (節錄並改寫自阮若缺〈論法國飲食品味與社會階級〉)

【題組】5. 分析上文,法國人對麵包觀點的描述下列正確的是:(2 分)
(A)多數的觀點都來自法國人民自己的想像
(B)對麵包的觀點大多具有實際的統計證據
(C)大多數的觀點是建立在對他者的偏見上
(D)至今法國人仍保留對於麵包的諸多觀點


快捷工具
完全正確!

今日錯題測驗-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阿摩線上測驗

傅淑綺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