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人因夢想而偉大,沒有夢想的人,就沒有人生
86
(3 分3 秒)
模式:自由測驗
科目:犯罪學
難度:隨機
下載 下載收錄
1(A).

11 有關美國「三振出局法」(Three strikes and you are out)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適用對象包括輕微罪者
(B)強調施以長刑期之監禁
(C)擴大加重刑罰的處罰範圍
(D)大幅削減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2(D).

19 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緣起於社會心理學之人際交流互動,也可稱之為互動理論,下列何者 對於標籤理論的敘述正確?
(A)強調犯罪是社會群體之間因為摩擦衝突而起,沒有利益衝突
(B)標籤理論強調初次犯罪的個體是因為標籤而產生
(C)標籤理論是建立在個體對於自己的感受與看法,與他人無關
(D)強調第一階段偏差行為的壞標籤,導致第二階段更嚴重的偏差行為,套上前科的烙印而陷入自 我認同犯罪人的角色


3(B).

9 近年來臺灣地區各縣市競相裝設錄影監視器(CCTV)以強化犯罪預防與提升犯罪偵查效能。請 問,裝設錄影監視系統是屬於《情境犯罪預防技術》(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Techniques) 中,五大策略的那一項策略技術?
(A)增加犯罪功夫(Increase the Effort)
(B)提升犯罪風險(Increase the Risks)
(C)減少犯罪酬償(Reduce the Rewards)
(D)移除犯罪藉口(Remove the Excuses)


4(D).

15 犯罪學除了犯罪理論、類型與成因的研究之外,對於刑事司法研究也是範疇之一,探討刑事司法 系統的功能以及運作成了犯罪學重要的課題,下列何者不是刑事司法系統的構成要素?
(A)警察體系
(B)法院體系
(C)矯正體系
(D)教育體系


5(A).

4 人格特質理論中,認為反社會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或心理病態人格(psychopathy)者具有某些特質,與犯罪行為有密切關係。下列何者不屬於其特質?
(A)不喜追求刺激
(B)不能從經驗中學到教訓
(C)慣於玩弄別人
(D)不能與他人建立親密、忠誠而持久的關係


6(A).

20 Matza 和 Sykes 的中立化技術理論,強調青少年學習到一些技巧來中立化一些傳統價值觀,漂浮 在合法與非法行為之間,下列何者不是中立化技術理論的主要命題概念?
(A)否定自己效忠的團體,認為幫派或團體反而是造成他們涉入犯罪的關鍵因素
(B)認為自己是環境的受害者,行為受到外在環境所影響,否認需對其行為負責
(C)否定行為所造成的損害,不認為犯罪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是損害
(D)不檢討自己的行為,反而責難那些責備他們的人,都是他們造成現在的後果


7(D).

10 關於郭思坦(Goldstein)於1985年提出毒品與暴力行為關聯性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施用毒品常因妄想、幻覺而導引暴力攻擊行為
(B)施用毒品成癮常為解決其戒斷症狀而進行暴力攻擊行為
(C)毒品交易市場複雜,常因爭奪地盤及利益分配不均,而進行暴力攻擊行為
(D)毒品施用者侷限為上階層人士,且易發生暴力攻擊行為


8(D).

8 有關犯罪被害補償金之規定,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遺屬補償金是犯罪被害補償金種類之一
(B)重傷補償金是犯罪被害補償金種類之一
(C)性侵害補償金是犯罪被害補償金種類之一
(D)犯罪被害補償金應一次支付,不得分期支付


9(D).
X


8 有關不同犯罪測量方法與各人口變項間關聯性之描述,下列何者正確?
(A)從官方統計的角度觀之,女性犯罪的數量高於男性,且犯罪數量愈嚴重,差異性愈大
(B)從自陳犯罪統計的角度觀之,犯罪人與社經地位的高低,呈現出不相關或弱負相關的現象
(C)從被害調查統計的角度觀之,被害年齡以成年中期最高,年齡愈大被害機會愈低
(D)從三種犯罪測量方法觀之,鄉村的犯罪數量遠遠高於都市的犯罪數量


10(C).

17 米勒(W. Miller)認為下階層文化社會之少年,接受六種主要關注的價值觀念(focal concerns)影 響其行為,而被中上階層認為是偏差與犯罪行為。請問:以下何者不是米勒所提的六種主要關懷?
(A)惹是生非(trouble)
(B)詭詐(smartness)
(C)高度效忠其團體(the appeal of higher loyalties)
(D)命運/宿命論(fate)


11(D).
X


14 美國學者 M. Wolfgang 是上世紀中葉著名的犯罪學家,其所從事的實證研究與提出的理論,影響 當時刑事政策的走向甚鉅。有關其實證研究與理論之描述,下列何者有誤?
(A) 1958 年,其針對費城謀殺案進行研究發現,下階層的謀殺案頗多起因於微不足道的事件,他 深信這種現象與下階層的次級文化有關,進而提出「下階層文化衝突理論」 (Subculture Conflict Theory)
(B) 1958 年,他也根據費城謀殺案件進行的研究,提出被害者促發理論(Victim Precipitation Theory),因為在一些犯罪案件中,有些人是整個犯罪事件的肇始者並進一步導致他們的受傷 或死亡
(C) 1964 年,M. Wolfgang 發表「犯罪的衡量」(The Measurement of Crime),這是犯罪學界首次 對於犯罪行為之測量進行研究
(D) 1972 年,M. Wolfgang 與 R. Figlio 和 T. Sellin 等人針對 1945 年代在費城的偏差少年進行世代 的追蹤研究後發現,有 6%的少年犯下整個世代過去 18 年全部所犯的 52%刑案和 70%的重罪 行為,進而提出「慢性犯罪人」(chronic offenders)的概念


12(A).

11 下列何者不是內政部警政署界定的「暴力犯罪」案件?
(A)槍砲彈藥刀械案件
(B)搶奪案件
(C)強制性交案件
(D)重大恐嚇取財案件


13(C).

1 靜態因素及動態因素是再犯預測重要評估因子。下列何者屬於犯罪行為再犯之「動態因素」?
(A)犯罪前科
(B)本次犯案過程中使用暴力
(C)社會支持的崩解
(D)初次犯罪的年齡


14(C).

20 晚近法務部矯正署推動受刑人自主監外作業,讓即將出獄的受刑人在合作廠商的支持下,提供就 業機會讓符合資格的受刑人以自我戒護的方式日間外出工作,期能擁有穩定的工作以順利復歸社 會。此一制度饒富犯罪學相關理論之支持,但下列那一個理論不適合支持此一制度?
(A) J. Laub 和 R. Sampson(2003)的生命史理論(Life Course Theory)
(B) J. Braithwaite(1989)的明恥整合理論(Theory of Shaming and Re-integration)
(C) E. Sutherland(1934)的差別接觸理論(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
(D) T. Hirschi(1969)的社會控制理論(Social Control Theory)


15(C).

5 在辛德蘭(Hindelang)等人提出之「生活方式暴露被害理論」 (A Lifestyle/Exposure Model of Personal Victimization),指出個人在社會的適應情形,會受下列何因素之影響?
(A)理性選擇
(B)社交接觸
(C)角色期望
(D)人口特性


快捷工具

犯罪學自由測驗(難度:隨機)-阿摩線上測驗

Chen Angus (c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8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