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成功是來自一點一滴的累積
100
(4 分18 秒)
模式:循序漸進模式
【精選】 - 教師檢定(教檢)◆中等學校◆課程教學與評量(舊名:中等學校課程與教學)2024~2022難度:(1~25)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D).

2.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提供協助,而且協助隨著學生的進步程度而逐漸減少,最後 由學生獨力完成。其作法較符合下列何種概念?
(A)合作學習
(B)協同教學
(C)示範教學
(D)鷹架教學


2(C).

3.為讓學生學好英語,學校在校園樓梯臺階和牆上張貼英語單字和圖像,營造英語學習 情境。此作法屬於下列哪一課程類型?
(A)顯著課程
(B)正式課程
(C)潛在課程
(D)空無課程


3(D).

6.有關歷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原則,下列敘述何者較正確?
(A)強調行為目標
(B)重視學者專家意見
(C)強調學習結果評量
(D)重視師生的教學互動


4(D).

8.高老師為協助學生了解整體產業需求並強化自身就業能力,進行相關課程設計。 此課程設計符合下列哪一種取向?
(A)社會再製取向
(B)社會批判取向
(C)社會重建取向
(D)社會適應取向


5(C).

9.大華老師讓學生使用可上網的平板電腦,培養學生操作平板電腦的技能,並記錄自己 的學習困難及思考解決策略。此教學活動主要在增進學生哪兩種類型的知識?
(A)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
(B)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
(C)程序性知識,後設認知知識
(D)事實性知識,後設認知知識


6(B).

11.某校國中在七年級教授「民主法治」的概念,八年級時請學生應用民主法治概念, 討論並建立學生自治會相關制度。此設計符合下列何項課程組織原則?
(A)彈性原則
(B)繼續原則
(C)效果原則
(D)均衡原則


7(C).

15.班克斯(J. Banks)多元文化課程的取向有:A.貢獻取向、B.附加取向、C.轉化取向、D. 行動取向。下列三位老師的作法符合班克斯哪種取向?
 甲、在既有的課程中,加入特定族群相關的議題或概念 
乙、改變既有課程,從不同文化及族群的觀點來重新建構課程 
丙、在特殊的節日或慶典中,表揚特定族群中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物或事蹟
(A)甲–A,乙–C,丙–B
(B)甲–A,乙–D,丙–C
(C)甲–B,乙–C,丙–A
(D)甲–B,乙–A,丙–D


8(A).

17.洪老師上地理課時,將教材分為六部分,並將班上分為六組。每組各派一位代表一起 學習其中的某一部分。各代表學會後,回到自己的小組教導其他同學。洪老師的合作 學習屬於下列哪一種?
(A)拼圖法
(B)配對學習
(C)小組探究
(D)小組成就區分法


9(B).

18.學校新開發的彈性學習課程計畫,包含教材與教學策略,須經由學校課程評鑑小組 審議,並給予回饋意見。請問此作法符合下列何者?
(A)課程規劃之評鑑,外部評鑑
(B)課程設計之評鑑,內部評鑑
(C)課程實施之評鑑,內部評鑑
(D)課程效果之評鑑,外部評鑑


10(A).

19.林老師以「國中生無照騎車遭撞」實例,讓學生討論分析事件責任人、責任歸屬 及責任後果,並提出事故發生的應對方法。此教學設計最能達成《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的哪一項核心素養?
(A)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B)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C)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D)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11(B).

20.下列有關教學法的敘述,何者有誤?
(A)討論教學法可培養學生的思考與溝通能力
(B)創造思考教學不強調標準答案,因此無法進行評量
(C)講述教學法的優點之一是能在短時間內有系統地傳授知識
(D)合作學習法可幫助學生發展社會技巧,也重視個人績效責任


12(B).

22. 雲 海 國 中 剛 完 成 校 園 綠 美 化 工 程 , 學 校 老 師 以 此 設 計 探 究 式 學 習 (inquiry-based learning)。下列何者較不適合作為探究式學習的問題?
(A)校園的路燈夜間照明,會影響植物成長嗎?
(B)校園的小葉欖仁在什麼季節會大量落葉呢?
(C)校園的雨水排放到水溝,對環境是好的嗎?
(D)校園的池塘加裝曝氣機,對池塘生態系統是好的嗎?


13(D).

23.某社區高中辦學理念重視學生探索在地的人文、社會與自然環境,並開設一門校訂 必修課程。但發現很多在地內容,學生在國中階段都已經學過。該校解決重複學習 並兼顧辦學理念的較佳作法為何?
(A)協請國中調整所教導的在地內容
(B)從在地內容之教導轉為面向國際
(C)加開一門在地探究的相關選修課程
(D)設計加深加廣的學習任務或課程內容


14(A).

24.有關評量規準(rubrics)的敘述,下列何者為非?
(A)表現等級越多越好
(B)表現描述越具體越好
(C)可以由師生共同訂定
(D)評量向度需呼應學習目標


15(A).

閱讀下文後,回答 6-8 題。
        森森中學附近的文化園區逐漸沒落。為活化該園區,並培養學生關懷、積極參與 社區活動,教師自主成立共備社群,發展一門針對解決園區活化問題的跨領域課程。
 社群發想課程時,社群召集人請大家先提出建議。以下是老師們的想法:
 A 老師:我建議課程應該採探究式教學進行。
 B 老師:我建議先依據老師的專長分成不同組別,分別在小組內針對文化園區討論各科 能教哪些相關的學科知識內容,然後再合併起來,變成一門跨領域探究與實作 課程。 
C 老師:我們應該先確定課程目標,再設計可以達成目標的實作任務。

【題組】6.依 A 老師的建議,下列哪種教學設計最適合發展成該校的跨領域課程?(2 分)
(A)帶學生至文化園區踏查,引導學生蒐集資料,探討園區沒落原因進而提出解決之道
(B)請學生回家先觀看文化園區的影片,課堂中將影片分為四部分,請每一組就分工 部份進行討論後發表
(C)教導完整的相關知識並提供專家分析園區沒落之原因,再讓學生發想文化園區活化 方案,以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效
(D)讓學生課前預習教科書的內容,課堂中運用文化園區的影片輔助講述教學,並以 紙筆測驗評量學生對解決文化園區沒落的想法


16(B).

閱讀下文後,回答 4-5 題。
 以下是小筠老師的兩則教學日誌:
 日誌一
 今天的國語文課,我帶領學生閱讀樂府詩選「木蘭詩」。我告訴學生,本單元目標是 理解木蘭詩的背景脈絡及內容。由於學生之前沒聽過花木蘭的故事,所以我花兩節課 說明花木蘭生平,再講解木蘭詩修辭特色,但我感覺他們還是不太懂。 
日誌二
 之前其他老師帶領討論課,我觀課後覺得可以運用在我的課堂。今天是我第一次帶 小組討論,學生竟一團亂:有的搞不清楚討論的問題,有的瞭解討論問題但不知道如何 討論,有的很快討論完開始聊天。原來小組討論也需要細緻規劃。

【題組】
 4.根據日誌一的內容,小筠老師原本的教學方式較可能是哪一種教學法?(2 分)
(A)探究教學法
(B)直接教學法
(C)蘇格拉底法
(D)合作學習法


17(A).

3.下列敘述何者較不符合差異化教學的理念?
(A)評量多發生於學習活動之後
(B)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與需求
(C)多元且具選擇性的學習活動
(D)重視學生個人的成長與進步


18(A).

4.王老師認為「學生的天性是善良的,是有成長的潛能,而理想的課程應該是統整的、適性的。」此觀點較接近下列何種課程設計理念?
(A)人本主義取向(humanistic approach)
(B)學術理性主義(academic rationalism)
(C)社會重建關聯(social reconstruction-relevance)
(D)認知過程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process)


19(C).

5.科技領域吳老師想瞭解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的軟體,設計角色扮演的簡易遊戲。吳老師最適合使用下列何種方式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效?
(A)辨認測驗
(B)紙筆測驗
(C)實作評量
(D)動態評量


20(C).

7.張老師發現有些學生在國文的詞義方面表現不理想,於是就詞義部分,對這群學生實施進一步的測驗,瞭解學生在詞義方面的問題,以決定後續的教學處理。此測驗屬於下列何種評量?
(A)真實評量
(B)動態評量
(C)診斷性評量
(D)總結性評量


21(D).

9.黃老師在社會領域探究與實作課程中,帶領學生探討少子女化議題。下列學習活動何者較能展現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A)瞭解少子女化的定義為何
(B)從候選人提出的政見,推測他們對少子女化議題的觀點
(C)比較臺灣各縣市 2022 年新生兒出生數量,找出最少的縣市
(D)蒐集世界各國因應少子女化的作法,提出國內少子女化現象的改善方案


22(B).

10.根據安德森等人(L. Anderson et al.)所修訂的認知領域目標層次,下列提問內容與對應的目標層次何者正確?
(A)這本小說的作者是誰?—理解層次
(B)看完這本小說,你會如何改寫結局?—創造層次
(C)看完這本小說,你認為女主角是屬於哪一種個性?—評鑑層次
(D)看完這本小說,你覺得作者的寫作架構是否符合邏輯?—應用層次


23(A).

12.張老師上國文課時利用各種概念構圖,如:蛛網圖、階層圖等,幫助學生理解文意與文章結構。以下何者最不符合概念構圖的主要功能?
(A)鼓勵學生合作
(B)釐清學習重點
(C)進行學習摘要
(D)提供視覺路徑


24(C).

21.創造思考教學是依據創造和思考發展的原理原則,在教學中採取各種方法和策略,以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思考能力。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時,下列做法何者較不適切?
(A)教師提問應以擴散性問題為主
(B)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先不進行價值批判
(C)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腦力激盪時,應採同質性分組
(D)教師可預先設計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討論與學習行為


25(C).

2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敘明:「學校課程評鑑以協助教師教學與改善學生學習為目標......」。下列哪些做法較能達成此評鑑目的? 
甲、分析學生的學習結果,檢視課程目標達成程度 
乙、以選修課程修課人數,決定課程是否值得開設 
丙、結合校內公開觀議課,發現問題並提出新作法 
丁、透過教師社群的對話,省思課堂教與學的成效
(A)甲乙丙
(B)甲乙丁
(C)甲丙丁
(D)乙丙丁


【非選題】
1.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包括三大類:一為學生特質;二為教學因素;三為環境特質。請簡述三者的內涵?(10分)

快捷工具
完全正確!

【精選】 - 教師檢定(教檢)◆中等學校◆課程教學與評量(舊名:中等學校課程與教學)2024~2022難度:(1~25)-阿摩線上測驗

Wei-Hsiang Li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