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成功和失敗最大的差別在於想法。
100
(1 分7 秒)
模式:自由測驗
科目:警察◆警察法規
難度:非常困難
下載 下載收錄
1(E).

005.警察人員不遵規定執行職務,得處申誡,被申誡者若有不服,依法應如何請求救濟:
(A)向服務機關提起復審
(B)向服務機關提起申訴
(C)向服務機關提起訴願
(D)向服務機關聲明異議
(E)以上皆非


2(A,B,D,E).

34.有關警察分局設置與裁併法制之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直轄市政府警察分局之設置或整併,均由地方政府依其法制作業程序辦理
(B)警察分局為勤務規劃監督及重點性勤務執行機構
(C)各地方警察機關設置或整併分局,涉及組織與編制事項,依法係屬地方權責
(D)警察官制係指中央與地方各級警察機關之組織、編制等事項
(E)《警察法》第 3 條規定,警察官制、官規、教育、服制、勤務制度及其他全國性警察法制, 由中央立法並執行之,或交由直轄市、縣(市)執行


3(B,E).

25.下列何者已構成社會秩序維護法「妨害公務」之違序行為?
(A) 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以顯然不當之言詞或行動相加,達強暴脅迫或侮辱之程度者
(B) 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聚眾喧嘩,致礙公務進行者
(C) 因過失向消防隊誤報火災者
(D) 無故撥打警察機關報案專線者
(E) 於政府機關或其他辦公處所,任意喧嘩或兜售物品,不聽禁止者 


4(A,B,D,E).

26. 關於治安顧慮人口查訪相關規範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治安顧慮人口查訪辦法》之法源依據為《警察勤務條例》
(B)「治安顧慮人口查訪作業規定」之法源依據為《治安顧慮人口查訪辦法》
(C)治安顧慮人口查訪期間,以刑之執行完畢或假釋出獄後三年內為限
(D)治安顧慮人口由其住居所所在地之警察機關每個月實施查訪一次
(E)治安顧慮人口查訪期間屆滿後,改列為記事人口


5(A,B,D,E).

30. 有關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處罰之執行,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拘留由裁定確定之地方法院簡易庭負責執行
(B)罰鍰於裁處確定後,警察機關應即移送行政執行分署執行
(C)營業罰應於裁處確定後執行之
(D)拘留之執行,即時起算,未滿一日者,以一日計之
(E)懷胎滿二個月者,應停止拘留之執行


6(A,B,E).

23. 下列何者非屬現行《警械使用條例》授權訂定之法令?
(A)警察人員使用槍械規範
(B)警察役役男使用警械管理辦法
(C)駐衛警察使用警械管理辦法
(D)警械許可定製售賣持有管理辦法
(E)警察人員使用警械致人傷亡財產損失醫療費慰撫金補償金喪葬費支給標準


7(A,C,E).

21.下列警察法制中,何者設有「訴願先行程序」之救濟規定?
(A)集會遊 行法
(B)行政執行法
(C)檢肅流氓條例
(D)警械使用條例
(E)警 察職權行使法。


8(A).

170.某日警察至張三家中實施家戶訪查,發現張三家中客廳擺設兩隻改造槍管,試 問警察如何處理?
(A)不予處理
(B)沒收該物品
(C)移送法院處理
(D)依社維法處理


9(A,B).

2 下列何者為警察法第 9 條暨其施行細則第 10 條所稱由中央發布之警察命令?
(A)偶發性及緊急性集會遊行處理原則
(B)警察機關配備警械種類及規格表
(C)治安顧慮人口查訪作業規定
(D)沒入物品處分規則


10(A,C,D,E).

33. 下列《社會秩序維護法》違反案件,何者係由警察機關處罰?
(A)互相鬥毆之案件
(B)故意向該管公務員謊報災害之案件
(C)以猥褻之言語、舉動或其他方法,調戲他人之案件
(D)製造、散布或販賣通用紙幣、硬幣之仿製品之案件
(E)發現槍械、彈藥或其他爆裂物,而不報告警察機關之案件


11(A,C).

5依照現行法令規定,有關警察人員退休與撫卹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警察人員之退休與撫卹,除警察人員人事條例外,亦適用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法
(B)警正以下擔任具有危險及勞力等特殊性質職務者,其退休年齡,得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酌予降低
(C)警察人員在執行勤務中,遭受暴力或意外危害,致全失能、半失能或在執行勤務中殉職者,其子女應給與教養至成年。如已成年仍在學者,繼續教養至其取得學位畢業為止
(D)警察人員曾領有勳章、獎章者,於退休時可加發退休金;如於執行勤務中殉職,亦可加發撫卹金


12(A,B,D).

17.依警械使用條例之規定,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警械之種類及規格由行政院定之
(B)須經內政部許可,方得定製、售賣警械
(C)各警察機關員警使用警械致人傷亡補償之標準係由內政部統一訂定
(D)各警察機關員警使用警械致人傷亡補償費用由各級政府支付


13(B,C,D,E).

32.下列警察法規中,何者屬於警察法第 9 條所稱之警察命令?
(A) 拘留所設置管理辦法
(B) 治安顧慮人口查訪辦法
(C) 偶發性及緊急性集會遊行處理原則
(D) 高雄市錄影監視系統設置管理及利用辦法
(E) 臺北市錄影監視系統設置管理自治條例


14(A,B,C,D).

6. 下列有關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之行為,何者依法係由警察機關處分之?
(A)加暴行於人者
(B)互相鬥毆者
(C)意圖鬥毆而聚眾者
(D)於公共場所,酗酒滋事、謾罵喧鬧,不聽禁止者 


15(A,C,D,E).

22.下列有關警察官規之敘述,何者正確?
(A)警正警察官由總統任官
(B)警佐職務得交由縣(市)政府遴任之
(C)警察官任職,其官階應與職務等階相配合
(D)警佐一階晉升警正四階應經任官程序
(E)特種考試警察人員考試三等考試及格者,得以警佐一階任用之


16(A,D).

349.警察人員執行職務時,始得依法使用警械,下列有關執行職務及使用警械之敘述,何者正確?
(A)此項職務僅限於公法上職務
(B)是否為職務行為,通說係以警察人員之主觀意願作為判斷標準
(C)非情況急迫使用警械時,一律應穿著制服
(D)警械之種類與規格由內政部訂定


17(A,C).

20 下列何人可擔任應經許可之室外集會、遊行之負責人?
(A)就讀臺大政治系之 19 歲大學生
(B)無中華民國國籍之留學生
(C)假釋期滿者
(D)受強制工作處分裁判確定尚未執行者


18(B,D,E).

40.下列有關警察教育制度之敘述,何者正確:
(A)警察大學研究所:修業年限碩士班二年,博士班四至六年,成績及格,符合學位授予法者, 分別授予碩士或博士學位
(B)警察大學二年制技術系:修業年限二年,成績及格者,依法授予學士學位
(C)警察學校、警察專科學校、警察大學之組織,另以命令定之
(D)警察教育分別由警察學校、警察專科學校、警察大學辦理
(E)警察教育,分養成教育、進修教育、深造教育


19(A,C,D).

40.有關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之裁處程序,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違反本法行為選擇處罰鍰或申誡之案件,警察機關於訊問後,除有繼續調查必要者外,應 即作成處分書
(B)簡易庭對於情節輕微而事實明確之違反本法案件,得不經通知、訊問逕行裁定
(C)警察機關對於違反本法之嫌疑人,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不到場者,得逕行裁處之
(D)違反本法案件之處分書作成時,受處分人在場者,應宣告之並當場交付
(E)處分書主文如有誤寫或其他類似之顯然錯誤者,原處分之警察機關應更正


20(A,C).

22 依警械使用條例之規定,下列何者敘述有誤?

(A)警械之種類及規格由行政院定之

(B)警械之許可,內政部得授權警政署或地方政府警察局辦理

(C)警察人員執行職務依本條例規定使用警械致拒捕匪徒之財產損失者,應以金錢補償其實際所受之財產損失

(D)員警執行職務依本條例規定使用警械之補償費用係由政府支付


21(B,C,D).

313.社會秩序維護法中,有關罰鍰處罰之相關規定,下列敘述何者為非?
(A)罰鍰之處罰,最高不得逾新台幣六萬元
(B)罰鍰應於裁處確定之翌日起十日內完納,如不能即時完納者,得准許其於三個月內分期完納
(C)罰鍰逾期不完納者,警察機關得聲請易以拘留
(D)在罰鍰應完納期限內,被處罰人得請求易以拘留
(E)裁處確定之罰鍰,經通知未在繳納期限內完納時,得送交行政執行分署執行。


22(C).

46 依「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下列何者有處罰未遂犯之規定?
(A)非法寄藏衝鋒槍
(B)非法持有衝鋒槍
(C)非法出借衝鋒槍
(D)意圖販賣而非法陳列衝鋒槍


23(A,E).

39.有關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之調查程序,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警察因民眾舉發,知有違反本法行為之嫌疑,應開始調查
(B)可為證據或應予沒入之物,應妥予保管,惟行為人逃逸而遺留現場者除外
(C)警察機關為調查違反本法行為之事實,得通知嫌疑人、證人或關係人到場
(D)證人經合法通知,有正當理由不能到場者,得強制其到場陳述意見
(E)訊問嫌疑人應在警察機關內實施,但於法定情形下,得於其他適當處所為之


24(A,E).

212.下列有關警察人員使用警械之敘述,何者為非?
(A)警察人員合法使用警械致人傷亡者,其個人仍須負行政責任
(B)警械使用條例之規範,屬「國會保留」之法律位階
(C)「執行職務時」為使用警械之前提要件
(D)需客觀上有使用警械之事實存在且在持續中
(E)警察人員於執行職務時,不法使用警械致人傷亡,依警械使用條例賠償


25(A).

5. 警察任務基於維護治安,以危害防止適用裁量原則,在保護私權與行政協助上有密切關係,惟警察介入私權時應斟酌並遵守基本原則,下列之敘述,何者為非?
(A)臨時性
(B)輔助性
(C)被動性
(D)危害不可延遲


快捷工具
完全正確!

警察◆警察法規自由測驗(難度:非常困難)-阿摩線上測驗

善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