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得意不忘形,失意不變形。
40
(2 分43 秒)
模式:自由測驗
科目: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
難度:隨機
下載 下載收錄
1(C).

7.某鄉舉辦模範母親表揚活動,鄉公所送給受獎者匾額上的題辭,哪一個選項最適當?
(A)母德長昭
(B)母儀足式
(C)慈母典範
(D)厥親如母


2(C).

60.寫作時,上下兩句句義一正一反,往住有相對成趣的效果。下列各例,何者即採用此種方法?
(A)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B)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C)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D)他離不開這個家庭,這個家庭也離不開他


3(C).

92.「英國前首相威爾森在一次演說時,有位異議分子高聲打斷他:『狗屎!垃圾!』威爾森若無其事地笑著說:『這位先生,我馬上就要談到你提出的髒亂問題了!』全場爆出一片笑聲。」下列何者成語最適合用來形容威爾森在這則故事中的表現?
(A)臨陣脫逃
(B)臨風顧盼
(C)臨機應變
(D)臨渴掘井


4(B).

8.合乎「舌尖後、濁、不送氣、擦音」條件的是下列哪個音? 
(A)ㄕ 
(B)ㄖ 
(C)ㄗ 
(D)ㄘ。


5(C).
X


16. 下列關於「幸」的意義,敘述錯誤的是哪一個選項?
(A)甘心七十且酣歌,自算平生「幸」已多:福分。(唐・司空圖〈修史 亭〉三首之二)
(B)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高興。(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C)去鄉三十載,「幸」遭天下平:多虧。( 《文選・江淹・雜體詩・王侍中》)
(D)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意外獲得的。(唐・杜牧〈阿房宮賦〉)


6(D).
X


90.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請問句中四個「恥」字的詞性為何?
(A)共有三個動詞,一個名詞
(B)共有三個名詞,一個動詞
(C)共有三個形容詞,一個名詞
(D)共有三個名詞,一個形容詞


7(A).
X


15.毛公鼎是先秦時期赫赫有名的青銅器物,內壁鑄有多達近五百字的長篇銘文(參看下列局部示圖),是西 周晚期一篇完整的冊命書,現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三寶之一。請問此一銘文的書體是: 5e9531ae471e0.jpg
(A)小篆
(B)籀文
(C)甲骨文
(D)金文



8(D).
X


題組:56-58
     秦穆公嘗出而亡(亡:走失)其駿馬,自往求之,見人已殺其馬,方共食其肉。穆公謂 曰:「是吾駿馬也!」諸人皆懼而起。穆公曰:「吾聞食駿馬肉不飲酒者,殺人。」即以次飲之酒,殺馬者皆慚而去。
     居三年,晉攻秦穆公,圍之。往時食馬肉者相謂曰:「可以出死報食馬得酒之恩矣。」遂 潰圍,穆公卒得以解難,勝晉,獲惠公以歸。此德出而福返也。 劉向《說苑.復恩》

【題組】58. 根據本文,秦、晉之戰,秦穆公致勝的原因是:
(A) 以逸待勞
(B) 破釜沈舟
(C) 民眾相助
(D) 運用奇計


9( ).
X


閱讀下文後,回答 21-25 題。 
       你曾聽過海昏侯墓嗎?史書記載,墓主人劉賀原是西漢昌邑王,曾登帝位 27 天,因穢亂朝堂而被大將軍霍光廢貶為庶人,史稱為漢廢帝。待霍光去世,霍家遭新皇帝滿門抄斬後,劉賀再受封為海昏侯。海昏二字雖為縣名,但有人認為多少讓人感受到新皇帝對於劉賀的惡意。
       這位皇帝何以被罷廢?史書透露出一點線索。《漢書》中講述,某次劉賀忽然見到身旁出現穿著衣服的妖怪,驚愕下急忙尋求協助,他的臣子郎中令龔遂認為這是上天的警示,主因在於劉賀無法遠離小人,而對他諫言:「去之則存,不去則亡矣。」但可惜的是,劉賀卻依然故我。儘管不是最佳人選,但霍光卻依然支持他繼位,只是沒想到才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霍光卻因劉賀性格問題,而罷廢這位親手扶植的皇帝,同時將他兩百位從臣問斬。
       但也有學者試圖從出土文物中尋找證據為劉賀平反。在海昏侯墓中出土了一屏繪有孔聖像的鏡匣,上頭有漆文二十行字,被稱為〈衣鏡賦〉,首兩句寫著:「新就衣鏡兮佳以明,質直見請兮政以方。」專家認為,從賦中可以得知這屏衣鏡也有「照心」的用途。這是由於古時之銅鏡皆稱「鑑」,學者指出:「古人以水為監,即以盆盛水而照容,這種水盆即為監,以銅為之則為鑑。」這表示銅鏡除了用來正衣冠,還可砥礪自身德行。除此,宋代蘇軾也曾為劉賀下過評斷,他在〈霍光疏昌邑王之罪〉中如此描述:「以吾觀之,其中從官,必有謀光者,光知之,故立、廢賀,非專以淫亂故也。」由此可知,蘇軾認為劉賀遭貶或許無關乎其性格問題。
       儘管史書中談及劉賀生平時,多指謫其言行,但撥開歷史的迷霧後,你會發現事實可能不盡如史書所載。同樣的,當我們想要去評斷他人時,是否僅能依靠旁人的隻字片語就下定論呢?今猶如此,更何況是一位被史書形塑後的失位皇帝。

【題組】25.作者以海昏侯事件為論說主軸,主要是想要表達什麼想法?
(A)解釋海昏侯墓由來
(B)說明臣子相處之道
(C)人物評判不應片面
(D)介紹出土文物意涵


10( ).
X


閱讀下文後,回答 1-5 題。
       遨遊新世界,就像讀新書,總是充滿意外驚喜。如同現代人喜歡做行前功課,清代乾隆皇帝也有自己的旅行計畫,其中《乾隆南巡紀程圖》就極具代表性。
       現代戲劇中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但在史實中南巡卻是大張旗鼓,凡御道經臨之處,地方大臣須與嚮導處官員擬好路程並繪圖呈覽。《乾隆南巡紀程圖》中即介紹衙署城池、山川名勝、水利設施及駐蹕位置,圖後文字則記載各站距離、地方沿革等。其上雖未載年款,但與記錄皇帝日常的《起居注》相比對後,可得知約完成於乾隆十六年(1751),第一次南巡前。此外,圖冊記載自直隸、山東起,之後一路大多由運河經徐州、揚州、鎮江、常州與蘇州貫穿到浙江錢塘,歷時二十三天,共十八站,一站一圖,構圖樸素,設色淡雅,共分為十八冊,可惜部分已失傳。從《起居注》還可發現實際路線與《乾隆南巡紀程圖》的計畫不同,學者推測御駕可能多次臨時修改。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是這套圖被製成易於攜帶的袖珍本,此類小尺寸的書籍,常被文人置於專門收納頭巾的箱篋中,故南朝齊至南宋一直以巾箱本稱之,至明清之際才漸為袖珍本一詞取代,外型細緻迷你,行旅坐臥,任其展卷玩賞。

【題組】4.關於文中第二段,駐「蹕」的解釋,下列何者正確?
(A)古代帝王出行時止宿的地方
(B)指當日最後一位駐守的衛士
(C)指官員晉見時所站立的位置
(D)古代五家為一組的地方組織


快捷工具

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自由測驗(難度:隨機)-阿摩線上測驗

im_hathor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40分